已有 3978 次阅读 2024-4-25 17:58|个人分类:博士培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博士论文的质量究竟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世界著名大学探秘--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4)
叶 明
博士教育是造就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方面,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开展有组织科研的交汇点。人才培养是任何大学共同的根本任务。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如果说,世界一流大学的底色是本科教育,它构成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体现了学校的传统和特色。那么,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度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它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代表着学校的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与质量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是大学办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
哲学博士的设立标志着现代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开端,博士则被定义为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具备创造新知识能力的人,是学术精神的传承者和光大者。现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发达国家一般都以博士研究生教育为重心的,力图使本国的重点大学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中心。
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根本途径是学术精神的培养,突出是培养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同时需要围绕一流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教育理念及需要构建的教育体系。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主要包括要素与投入质量(Input Quality),而过程与形成质量(Throughput Quality)及输出与表现质量(Output Quality),我们已经在从博士研究生的选拔(如何选拔博士研究生?《科学网》叶明博客2024.4.7)、课程学习(博士研究生接受怎样的科研训练才是完整且严格的?《科学网》叶明博客2024.4.16)与论文研究(博士候选人凭什么能完成高质量的博士论文?叶明博客2024.4.22)等方面,介绍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是如何提升博士研究生的要素与投入质量与过程与形成质量,现在可以讨论博士论文的输出与表现质量,究竟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博士生培养的重心应该放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上,它集中体现了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我们运用20世纪90年代的风靡世界的战略管理工具之一,如今仍然广受推崇的标杆学习(Benchmarking),选取20世纪90年代,21世纪00年代、10年代获得博士学位的三位有代表性的中国学者,他们都是本科就读于国内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著名大学,都是生命科学领域,现在都回到中国工作,来考察他们的博士论文的质量究竟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饶毅,本科毕业于江西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肄业于上海医学院,博士毕业于旧金山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1991年),导师是詹裕农教授。
读博期间(1985-1991年),饶毅发表论文三篇,均为第一作者;其中一篇《自然》,:Rao Y, Jan LY, and Jan YN (1990). Similarity of the product of the Drosophila neurogenic gene big brain to transmembrane channel proteins. Nature 345:163-167; 一篇《基因发育》,Rao Y, Vaessin H, Jan LY and Jan YN (1991). Neuroectoderm in Drosophila embryos is dependent on the mesoderm for the positioning but not for formation. Genes Dev 5:1577-1588.;一篇《发育》 Rao Y, Bodmer R, Jan LY and Jan YN (1992). The big brain gene of Drosophila functions to control the number of neuronal precursors in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Development 116:31-40. (注:凡是以导师为通讯作者,即使超出该博士的读博期间,依然算是博士期间的成果,因为仅仅是发表滞后的原因,以下类同)
颜宁,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00年),博士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2004年),导师是施一公助理教授 (1998-2001)、副教授(2001-2003)、教授(2004--)。
读博期间(2000-2004年),颜宁发表论文6篇,其中,第一作者3篇,一篇《自然》,Structure of the CED-4-CED-9 complex provides insights into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Yan N, Chai J, Lee ES, Gu L, Liu Q, He J, Wu JW, Kokel D, Li H, Hao Q, Xue D, Shi Y.Nature. 2005 Oct 6;437(7060):831-7.;一篇《自然-结构生物学》,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rICE inhibition by DIAP1 and removal of inhibition by Reaper, Hid and Grim.Yan N, Wu JW, Chai J, Li W, Shi Y.Nat Struct Mol Biol. 2004 May;11(5):420-8.;一篇《分子细胞》,Structural, bi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analyses of CED-9 recognition by the proapoptotic proteins EGL-1 and CED-4.Yan N, Gu L, Kokel D, Chai J, Li W, Han A, Chen L, Xue D, Shi Y. Mol Cell. 2004 Sep 24;15(6):999-1006..合作作者论文3篇,第三作者1篇,《生物化学杂志》;第四作者2篇,《分子细胞》《公共科学图书馆杂志》各一篇。
刘颖 ,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2006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2011年),导师是刘清华副教授。
读博期间(2006-2011 年),刘颖发表论文三篇,第一作者2篇,一篇《细胞》,Liu Y,Tan H, Tian H, Liang C, Chen S and Liu Q. Autoantigen La promotes efficient RNAi, antiviral response and transposon silencing by facilitating multiple-turnover RISC catalysis.Mol. Cell 44 (2011) 502-508.;一篇《科学》,Liu Y, Ye X, Jiang F, Liang C, Chen D, Peng J, Kinch L, Grishin N, Liu Q. C3PO, an endoribonuclease that promotes RNAi by facilitating RISC activation. Science 5941 (2009) 750-753。合作作者1篇,第三作者,《自然-结构生物学》,Ye X*, Huang N*,Liu Y, Paroo Z, Huerta C, Li P, Chen S, Liu Q and Zhang H. Structure of C3PO and mechanism of Human RISC activation. Nat. Struct. Mol. Biol. 18 (2011) 650-657.
为了更深入比较、客观评估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一流大学的博士论文质量,究竟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我们选择一个实验室培养出的中国留学生,来做具分析讨论,比较有统计意义的博士论文质量的参考。我们依据大卫•金蒂(David D. Ginty)教授实验室网页(https://www.gintylab.hms.harvard.edu/lab-members)提供的论文目录(学生之前与别的老师合作的论文不计在内,会议论文也不计在内),分析该实验室培养博士的实际真实状况。
金蒂(David Ginty,1962-)一个致力于研究触觉的神经科学家。他现在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Department of Neurobiology, Harvard Medical Schoolthe)的Edward R. and Anne G. Lefler讲席教授(2013年--),第七任系主任(2021年--),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04年---)。
金蒂实验室结合了分子遗传学、解剖学、行为学和电生理学,以更好地了解LTMRs的发育、组织和功能,以及构成我们触觉基础的复杂神经回路。金蒂实验室目前的工作旨在理解:(1)各种LTMR亚型支配身体不同皮肤区域的独特功能和特性;(2) LTMRs、脊髓背角中间神经元、投射神经元和背柱核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的组织逻辑;(3) LTMR子类型对触摸中心表示的贡献;(4)初级躯体感觉神经元在发育过程中获得其独特的形态和生理特性并融入中枢触觉回路的机制;(5)自闭症谱系障碍和神经性疼痛状态下触觉过度反应的病理生理机制。
金蒂曾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The Solomon H. Snyder Department of Neuroscience,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助理教授(1995-1999)、副教授(1999-2004)、教授(2004-2013),同时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0-2004)、研究员(2004---)。在金蒂任助理教授以后,与他一同成长还有43名博士后研究员与博士研究生。
金蒂培养的学生相对是比较多的,已经毕业的博士25人(1995--2018年),平均一年毕业一位博士研究生;其中中国籍博士研究生10人,占40%。除一人是硕士研究生之外,其余九人都是大学四年制的本科毕业生:北京大学(5人)(其中一人是中国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清华大学(3人)的生物学专业,还一位是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专业,一位是多伦多大学分子遗传学专业。
从金蒂实验室网站中“出版物”栏目中的记载,让我们可以了解到金蒂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情况,看看中国籍博士研究生的博士论文究竟可以达到什么严格水平?
1. Xiaozhong Qian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1992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1995年)。
在读博期间(1995-2001年),Xiaozhong Qian发表论文2篇,均为第一作者:一篇《神经元》(X Qian , A Riccio, Y Zhang, D D Ginty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substrates of Trk receptors in developing neurons. 1998 Nov;21(5):1017-29);一篇《分子与细胞生物学》(Qian X, Ginty DD.SH2-B and APS are multimeric adapters that augment TrkA signaling.Mol Cell Biol. 2001 Mar;21(5):1613-20 2001)。
博士毕业后,Xiaozhong Qian投身生物制药行业,现在新基医药公司(Celgene Corporation)(2015-)工作。
2.Haihong Ye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1998年)。
在读博期间(1998-2004),.Haihong Ye发表论文4篇, 第一作者论文2篇,《细胞》1篇(Ye, H., and Ginty, D.D. A neurotrophin signaling cascade coordinates sympathetic neuron development through differential control of TrkA trafficking and retrograde signaling. Cell, 118:243-255, 2004.),《神经元》1篇(Ye, H., Kuruvilla, R., Zweifel, L., and Ginty, D.D. Evidence in support of signaling endosome-based retrograde survival of sympathetic neurons. Neuron, 39:57-68, 2003.);第二作者2篇,《神经元》(2005,2/10); 第六作者一篇,《细胞》(2004,6/7)。
博士毕业后,Haihong Ye去了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现为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遗传学系教授(2012--)。
3.Xi Chen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1年),在北大期间的三年科研活动与导师等合作获得过一项发明专利(第三人)。
在读博期间(2001-2006),Xi Chen发表论文两篇,第一作者一篇《神经元》(Chen X, Ye H, Kuruvilla R, Ramanan N, Scangos KW, Zhang C, Johnson NM, England PM, Shokat KM, Ginty DD. A chemical-genetic approach to studying neurotrophin signaling Neuron. 2005 Apr 7;46(1):13-21.2005);第二作者两篇,《神经元》(2006,2/3) 《神经科学杂志》(2008 ,2/9)(注:此文通讯作者不是金蒂,金蒂是第九作者)。
博士毕业后,Xi Chen去了哈佛大学医学院读医学博士学位(MD),现为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医学院助理教授。
4.Ting Guo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05年)。
在读博期间(2005-2011年),Ting Guo发表论文2篇,第一作者1篇《自然—神经科学》(Guo, T., Mandai, K., Condie, B.G., Wickramasinghe, S.R., Wang, F., Capecchi, M.R., and Ginty, D.D. An evolving NGF-Hoxd1 signaling pathway controls divergent neural circuit development in vertebrates. Nature Neuroscience 14:31–36 ,2011 .); 第二作者1篇(《神经元》2009,2/7)。
博士毕业后,Ting Guo去了麦肯锡咨询公司工作,现为超弦资本(Superstring Capital)董事(Managing Partner)
5.Yin Liu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06年),在2004-2006年期间,一直在王世强教授指导下,从事大学生研究训练,曾获“校长基金”资助项目《心肌细胞二氢吡啶受体单分子动态》。
在读博期间(2006-2013年),Yin Liu发表论文1篇,第一作者1篇《科学》(Liu Y, Rutlin M, Huang S, Barrick CA, Wang F, Jones KR, Tessarollo L, Ginty DD.Sexually dimorphic BDNF signaling directs sensory innervation of the mammary gland.Science. 2012 Dec 7;338(6112):1357-60.)。
博士毕业后,Yin Li在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系Mark A Krasnow教授实验室(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
6.Lishi Li
2003年毕业于广州市执信中学,当年高考是广东省的第三名(标准分885),顺利进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同时入选元培计划。2005年北京大学获得“君政基金”资助,在于龙川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CGRP参与阿片耐受和成瘾的神经机制”。 .Lishi Li在校期间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篇(《伏核内的△FosB——吗啡成瘾中的重要调节因子》《生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37卷第2期,112页)。
在读博期间(2007-2013年),Lishi Li发表论文2篇,均为第一作者,一篇《细胞》(Li L, Rutlin M, Abraira VE, Cassidy C, Kus L, Gong S, Jankowski MP, Luo W, Heintz N, Koerber HR, Woodbury CJ, Ginty DD.The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cutaneous low-threshold mechanosensory neurons.Cell. 2011 Dec 23;147(7):1615-27.), 距正式进金蒂实验室仅3年多,几乎就完成了博士论文,应该是最短时间做出最优秀成果的;一篇eLife (Li, L., and Ginty, D.D.The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 of lanceolate mechanosensory complexes at mouse hair follicles eLife, 2014 Feb 25)。
博士毕业后,Lishi Li去了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 University)Elaine Fuch教授实验室(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做博士后。现为麦肯锡咨询公司深圳分公司助理咨询师( associate consultant)。
7.Siyi Huang
本科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2008年)。
在读博期间(2008-2013年),Siyi Huang发表论文2篇,第一作者一篇eLife(Huang S, O'Donovan KJ, Turner EE, Zhong J, Ginty DD.Extrinsic and intrinsic signals converge on the Runx1/CBFβ transcription factor for nonpeptidergic nociceptor maturation.Elife. 2015 Sep 29;4);合作论文1篇,第三作者1篇《科学》(2012,3/8)。
博士毕业后,Siyi Huang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现为细胞治疗学公司(Cygnal Therapeutics)科学家。
8.Ling Bai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09年),曾是清华大学登山队队员,攀登过珠穆朗玛峰。
在读博期间(2009-2016年),.Ling Bai发表论文6篇,共同第一作者一篇,《细胞》(Bai L, Lehnert BP, Liu J, Neubarth NL, Dickendesher TL, Nwe PH, Cassidy C, Woodbury CJ, Ginty DD. Genetic Identification of an Expansive Mechanoreceptor Sensitive to Skin Stroking.Cell.201Dec 17;163(7):1783-95.),; 第二作者1篇,《科学》(2014,2/3); 第三作者2篇,《神经元》(2017,4/6)(注:此文通讯作者不是金蒂,金蒂是第五作者),《神经元》(2019,3/6);第五作者1篇 ,《细胞》(2014,5/7);第九作者1篇,《细胞》(2017,9/24)。
博士毕业后,Ling Bai在旧金山加州大学生生理系Zachary A Knight副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实验室做博士后。现为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研究员(2021年-)。
9.Mengchen Ye
本科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分子遗传学系(2010年)。本科期间,发表合作论文2篇,第五作者1篇,《人类分子遗传学》(Shi G, Lee JR, Grimes DA, Racacho L, Ye D, Yang H, Ross OA, Farrer M, McQuibban GA, Bulman DE.Functional alteration of PARL contributes to mitochondrial dysregul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Hum Mol Genet. 2011 May 15;20(10):1966-74.), 第二作者1篇《公共图书馆》(Schreiber KJ, Ye D, Fich E, Jian A, Lo T, Desveaux D.A high-throughput forward genetic screen identifies genes required for virulence of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maculicola ES4326 on Arabidopsis. PLoS One. 2012;7(8):e41461.)。
在读博期间(2010-2017),Mengchen Ye发表论文3篇,第一作者1篇,eLife(Ye M, Lehigh KM, Ginty DD. Multivesicular bodies mediate long-range retrograde NGF-TrkA signaling.Elife. 2018 Jan 30;7.);第二作者1篇,《自然》(2019,2/8)(注,此文通讯作者不是金蒂,金蒂是第七作者);第七作者1篇,《细胞》(2019,7/14)。
博士毕业后,.Mengchen Ye在伯克利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Michael Rape教授实验室(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现为Interline Therapeutics公司高级科学家(2024年-)。
10.Yang Zheng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毕业生,获得2005年度安徽省高中数学竞赛二等奖,2005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一等奖,2005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安徽赛区)二等奖,获得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资格。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10年)。
在读博期间(2011-2018),Yang Zheng发表论文1篇,第一作者《神经元》(Zheng Y, Liu P, Bai L, Trimmer JS, Bean BP, Ginty DD.Deep Sequencing of Somatosensory Neurons Reveals Molecular Determinants of Intrinsic 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Neuron. 2019 Aug21;103(4):598-616.)。
博士毕业后,Yang Zheng去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做博士后。
如果从客观评价中国留学生水平质量的角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经教育部批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为奖励品学兼优的自费留学人员在学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鼓励自费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设立“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Xi Chen、Ting Guo、Yin Liu分别获得了2005年、2010年、2013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2012年,Lishi Li获得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青年研究者奖(Young Investigators Award);2016年,Ling Bai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青年研究员奖(Young Investigators Award)
金蒂实验室的中国籍博士毕业后主要去做博士后,有七人,占70%,这是继续走学术道路是最直接的选择。Haihong Ye做了首都医科大学教授,Xi Chen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任助理教授,Ling Bai成为北京脑中心研究员。Ting Guo、Lishi Li转入咨询行业,Siyi Huang、Mengchen Ye进入初创的生物制药公司。
在做博士后的七人中,有四人的合作导师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一群富有创造性的天才科学家,他们分布在洛克菲勒大学、斯坦福大学、旧金山加州大学与伯克利加州大学----都是美国生物医学研究的重镇。
从金蒂实验室毕业的中国籍博士,直接工作的有两个人,占20%;Xiaozhong Qian去了制药公司,以后一直辗转了几家制药公司,从科学家到管理人员;Ting Guo去了咨询公司,现在成为基金投资人,从咨询师到金融家。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杰出的博士研究生,可以发表一篇第一作者的CNS论文完成博士学业;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可以发表一篇第一作者本学科顶级刊物论文,并还有一、二篇合作论文(研究论文或综述论文),方能完成博士学业,有机会还能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与所在大学授予的青年科学家奖。
所以,优秀的本科毕业生,经过美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6年左右时间的培养,其杰出者是有机会登上国际学术殿堂的顶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6423-1431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