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硕士林业专业  > 林业硕士培养方案

林业硕士培养方案

林业硕士培养方案

(0954)

一、简介

本类别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主要为我国森林资源培育、经营管理、林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林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适应林业建设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良好的合作精神;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林业发展服务。

2.掌握林业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性及扎实、熟练的专业技能。熟悉相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国际国内林业发展动态。

3.具有创新意识,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统筹决策、组织管理和业务实施能力。有独立从事林业技术推广、研究或管理工作的能力。

4.能熟练掌握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独立获取和处理科研信息,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三、方向设置

本专业学位设置以下7个研究方向:

1.森林培育

2.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

3.森林保护

4.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5.林木遗传育种

6.森林资源利用

7.野生动植物保护

四、学习年限

1、学制: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不脱产或半脱产研究生可相应延长一年。特殊情况,必须提前半年由本人申请,经指导老师同意,学校审核,主管校长批准,可适当缩短和延长,特别优秀者可以提前毕业,最短不少于2年,最长不超过5年。

2、时间安排:安排课程学习1学年,实践教学1学年,论文工作1学年。

五、培养方式

1、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对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根据培养需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供研究生实践研究。

2、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指导小组)负责指导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不仅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中期考核、答辩、指导科学研究、实践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而且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校外导师由来自相关单位生产实践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负责校外实践指导。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总学分控制在28-32学分,其中学位课13-15学分,非学位课7-9学分,必修环节8学分。所有教学课程均应在第一学年内开设完毕。研究生课程16学时计1学分,课程学时只用于课内教学环节。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见附表。

2、主要课程内容简介

(1)林业政策与法规(ForestPolicy and Law)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及时掌握国家有关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政策和法规,培养和提高依法治林、依法管理林业生产的能力,有效促进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主要讲授内容有政策与法律概述、经济法概述、林业政策及森林法律制度和相关经济法律制度,其中包括森林法、森林法实施细则、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及林政管理和林业行政执法以及林业典型案例分析等。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张力,贺建伟.《林业政策法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王军胜主编,《林业执法监控管理》,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马爱国主编,《我国林业政策过程》,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现代林业发展专题 (Topic of modern forest development)

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林业发展历程、林业发展现状、林业研究展望。

主要讲授中国及世界林业发展历程;中国和世界林业发展现状;中国和世界林业展望。阐述国内外林业研究发展趋势及热点问题(可持续林业、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采伐及木材生产、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林业,气候变暖、林业社会经济、人工林经营、山区可持续林业发展、森林健康和空气污染、防护林、林业生物技术)。介绍国际框架之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林业政策及国际林业机构及其作用。介绍如何利用森林解决全球共同面对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森林滥伐、荒漠化、山区贫困和沿海保护。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关百钧.世界林业发展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肖忠优.现代林业概论.科学出版社.2001

[3]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林业发展年度报告

[4]《世界林业研究》杂志

[5]其他林学类科学期刊、杂志

(3)森林资源与环境专题( Forest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森林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未来预测,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具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