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研究生汇报工作进展怎么说  > 学长学姐说:每周都要组会,我该怎么办?

学长学姐说:每周都要组会,我该怎么办?

导读

组会,即课题组一起开会。胡老师一直提醒我们组会是展示交流的地方,我们一般周一开会,大家轮流PPT汇报上周工作内容/工作计划/分享读到的好文献/探索的好方法等。从研一进组的摸爬滚打,到如今的些许淡定,针对“组会有没有意义?”“通过组会你收获了什么?”“如何开好组会?”这些问题,本期我们就看看VSL的研究生们有什么感悟和干货/避坑指南吧~

组会的收获

01解兵林(博三)

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每组周会则是时间线节点。如何将每周工作量串起来形成一个阶段的成绩或者一个课题的成果才是目的!一方面,将组会作为一个促进机制,从计划到实施研究内容,让自己保持科研在线,老师能够监督课题进展,培养自己正确把握课题方向和研究内容的能力,使时间不错付、精力不浪费。另一方面,将组会视为一个学习机会,作为汇报人,要总结好一周的研究工作,准备好汇报内容,想好接下来的工作计划,构思好讲演的逻辑,跟同门分享自己的问题与收获,注意通过一次次做PPT和汇报提高自己讲好科研故事的表达能力;作为聆听者,对研究内容不尽相同而研究方法有相关性的课题,要善于倾听其他同学汇报工作,跟着报告人逻辑走,能够知道同门在做什么,以学习同门研究课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准备汇报的技能,同时,边听边想,能够提出自己问题,与同门进一步交流也是收获。不过,胡老师安排我们每两周轮流做一次汇报的不松不严要求,让我不得不好好反思自己为何没有做好每次的汇报……

02姚显花(博二)

很多研究生应该都感受过被组会支配的恐惧,我觉得开组会的意义和目的主要有三点:锻炼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首先,通过组会汇报可以很好的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在组会汇报PPT的准备、演讲和交流过程中,如何呈现和讲好一个故事,是胡老师一直强调的。将自己近期的工作通过再加工让别人听懂,考验的就是我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组会汇报锻炼,相信很多同学能够明显的感受到自己表达能力的提升。其次,作为研究生而言,组会不仅能够反映出近期的科研状态和进展,更能从侧面push自己,deadline永远是第一生产力。在组会汇报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在下周的工作中进行弥补,对导师来讲能够及时了解你的科研进度以及是否遇到什么问题。最后,在研究生阶段,我觉得很多本课题之外的知识大都是从组会上获得的。通过组会,能够看到师兄弟姐妹以及同门的科研情况,学习他们在科研的过程中的优秀表现,进一步提升自己。

03刘天畅(研三)

(1)苦尽甘来。虽然被迫要求你把每周所做的工作总结成PPT分享,但是这样不仅可以让导师了解你的进度并及时对你的工作进行指导,而且日后要是写论文或者遇到其他汇报,就可以直接拿组会的图片截图粘贴,节省时间提高速度。

(2)种草避雷。和同课题组的同学可能会有课题某些要点交叉的地方,则定期开组会有助于相互了解彼此的科研进展和所遇难题。通过聆听他人的汇报,可以获得某些解决问题的小tips,或者学习到可行的设计方案,或者提前排除不必要的坑。

(3)好事多磨。老胡常说”要学会讲故事“。因此,可以把组会看作讲上周的科研故事。在思考要怎么把故事讲清楚的过程,也是不断修正PPT和逻辑框架的过程(有时间的话),可以锻炼思维能力。

04刘盼(研三)

开组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享自己最近的科研进展,同时也了解同门师兄师姐做的事情。通常,定开组会的导师是比较愿意对学生负责的,汇报的时候,导师也会给学生一些建议。因此,一定要提前准备汇报PPT,PPT内容建议包含:研究背景(做的哪方面的课题研究),近期研究结果,然后再说怎么做的,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按照这种汇报的逻辑,可以让导师清晰的知道你最近做了什么事?你是怎么去解决的?还有什么难点需要去攻克?这样导师才会知道你付出的努力,并且精准地给出建议。

05李智雄(研二)

首先,组会可以分享自己一周所进行的工作,提出科研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时寻求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集思广益,利于课题顺利进展。其次,组会可以锻炼自己表达能力,记得刚参加组会时候,基本按照讲稿念,经常讲到一半紧张就断了思路,通过一次次的锻炼,有了一些提升。另外,组会可以让我们了解课题组其他同学所研究的内容,拓展各个方向的知识点,体会不同的演讲风格,幻灯片排版与构图思路,并从中获取有趣的信息。而且,组会也是对于自己科研过程的记录,回看组会的汇报内容,对论文的写作挺有益处。

06林杨胜(研二)

每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的组会个人感觉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组会上分享自己近期的工作内容和想法,或者听同门的汇报,能够让大家各自了解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形成有效的交流;同时又能给自己一个任务期限,督促自己在组会间隔的时间内做出一些东西来,不至于因为缺少监督从而每周摸鱼玩乐导致科研停滞不前。

组会的技巧

01李嘉晨(博一)

就我个人来说,参加组会最大的收获并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新的知识,而是对个人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事物的转化往往有两个阶段,一是让自己明白,二是让别人明白,我相信多数情况下第一步并不难,但第二步却让很多人都非常头大。有时明明你已经很努力地在解释了,但台下的大家仍然是一脸懵逼,更无语的是明明讲的是同一个东西,但别人说完后大家却在纷纷点头……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表达能力的差异,因此如何让自己的话有逻辑且易懂就很重要了。想要做到这点,首先我们得对讲的内容足够熟悉,不然自己都会被绕晕;其次平时在听别人汇报时,要多去学习他人好的表达方式;最后可以通过角色互换,将自己想象成听众,思考在听熟知和未知的内容时,什么样的讲述方式会更能抓住你的兴趣。

02黄志雄(研三)

多放图少放字,多看观众少面壁,注意时长别超时。

03林杨胜(研二)

制作组会ppt,首先得选一个不至于花里胡哨,但又略带些精致的固定模板,最好能带上学校学院,或者课题组的logo;ppt封面个人喜欢放上一张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图片,写明汇报人及导师;可以不用有目录页,因为除开作为答辩预演的组会,大多数的组内组会还是没有那么正式严肃的,老师和同门也不会给你太大压力,只要你把汇报的内容讲得清晰有逻辑就好了,而这点是最重要的,旁听者可能并没有参与你的工作,不了解你讲的是什么东西,所以讲述的时候要站在旁听者的角度替他(她)考虑,讲明白你的工作的背景、做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是怎么做的,做的结果如何,把一条清晰的逻辑线展示出来,同时要避免一些过于专业的专有名词,改用较为通俗的词语,才有助于别人理解;其他的就是一些ppt制作方面的细节了,比如说统一字体和大小,对齐图片和文字,放大加粗标题,附上参考资料来源,加上页码(n/N,表明总共有几页,讲到了第几页),美化ppt等等。

04朱璐(研二)

组会汇报?讲故事!

PPT汇报其实本来就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组会讲PPT其实也不光是跟老师汇报上周的科研进度,它也是一个训练思维的过程。比方说要讲一个新功能结构,如何让观众快速明白我们所完成的工作以及遇到的问题,这就很考验我们“讲故事”的能力。是先描述一个结构应用场景?还是先给大家介绍这种新的概念?是先抛出研究遇到的问题?还是先点明研究的努力方向?这都需要我们根据受众和主题的不同仔细考量,组会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不断打磨自己“讲故事”能力的训练机会。

定期汇报?互相学习!

在另一个层面上,定期的组会汇报其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能更大程度上调动我们的能动性。我们总能在课题组其他同学们汇报里学习到一些可参考的内容与表达形式,比如先从熟悉的生活常识做切入点;比如 引用文献必须采用正确的格式;比如PPT字体的色彩可以从我们插入的图片中取色;比如养成标页码的好习惯方便观众了解进度;比如可以加上院徽的Logo;比如高级灰其实比纯黑色看起来更舒适;比如可以highlight一些关键词来提醒我们的汇报思路。这些其实都是我之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的小细节,但把握好这些,呈现效果真的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大家互相学习,才能一起进步。

组会的故事

01马文千(研二)

大家看了上面的感悟和技巧分享后,我来给大家增添一点乐趣,分享一些我在组会面前的摸爬滚打故事。

第一次组会:胡老师让我们研一的同学分享自己文献综述的内容,我把综述的图片放在ppt中,为了美观,去掉了文字,前一天晚上还在赶进度,全文都没完整自己过一遍,第二天全靠临场发挥,“嗯 呃 这个……”层出不穷,还记得老师当时很委婉的批评了我,“你这脱稿了,但依靠的是以前你在学生工作中的经验吧”,我一下子就觉得老师批评的很到位,又让我不至于在大家面前太尴尬,后来我就告诉自己要把ppt内容丰满起来,组会前自己演练一遍。

做一个自己的模板:组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ppt模板,我就准备参考大家的自己做一套出来(除了封面!划重点!后面要考!),我记得那次组会是周一下午开的,我中午还在实验室做模板,逐个框框的调整,最后开着电动车和师兄卡点从实验室起飞到会议室,自然那次的汇报有点进步但整体还是很差。

封面把老师整破防了:刚刚提到我没有设计ppt封面,一直用的纯蓝色背景,这学期初开题ppt初稿发给老师后,老师直接可能被我气到了,然后我才意识到这个封面有多丑,我赶紧去搜一些好看的封面,自己动手参考制作了一个。

胡老师点评

上面同学们都讲的很到位,我在此仅分享一个我读书时的故事。在美国读博的时候,我的导师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学者,受到了德国工程师系统的训练,对细节的要求到了极致(自行脑补)。别人都说,一个导师,你和他/她待久了就别成了他/她。我觉得现在自己对细节的把握也是源于导师对我的训练。在学生时代我牢记了导师的三个原则,同时一直跟随着我进入了职业生涯。

没有一个PPT适合于任何观众。图省事可以拿以前的东西讲,但是应对不同的观众群体,一定要把自己的内容做变换,而且通常都是由繁到简,最后到极简。你看哪个产品发布会上满屏幕的字,上面就放一个字!在任何的讲座前,都应该确定,会场有多大,里面多少人,他们都是谁。

PPT的逻辑大于内容本身,更大于技术细节。通常学生时代的PPT在5分钟到20分钟不等,在这样的时间里,如何让自己的故事更清晰,逻辑是第一位的。在任何一个讲座前,都应该先明确自己的时间,我通常的原则是PPT总页数不超过总时间的1.5倍。也就是10分钟的讲座,最多准备15页PPT。确定总页数后,大致先规划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配几页,然后才是填内容。在这样的决策中,你会更清晰那些信息是主干,哪些信息是辅助。把辅助的PPT全都丢在致谢那页后面,在问答环节以备不时之需。

细节是你做人做事风格的重要体现。错字、乱码,丑陋的配色和布局。只能说你这个人不细致,品位不好,或者粗心大意。而且那些错误有的时候是那么刺眼,让别人都忽略了你整页PPT的内容。在一般竞争中可能意识不到,或者太过放松随意。但是在最激烈的竞争中,和一些强者如云的比拼中,这些细节有时反而是取胜的关键。

在我读博期间,我的导师花了一年多甚至两年的时间,纠正我的细节,反复打磨,才造就了今天同样认真揣摩细节的我。有的时候我在想,在这些细节上是否对学生过于苛刻。后来我觉得不是,这些是重要的可能被人忽略的要点,是一个人迈向更大平台的自我磨练。希望上面三点,对大家有用,希望大家做出更美更简更直观的PPT,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