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想走科研道路,如果博士阶段选择副教授作为导师,会不会对未来的科研道路造成影响?
首先,如果你说的科研道路是完成研究生/博士生的学位,那影响不大。
举个例子,清华的青千/优青都是给的副教授职称,只有评上了杰青才升正教授。
目前很多985对于新来的老师考核要求非常高,拿到小帽子就能躺平的概率很小,跟随还未达到杰青的导师读研/读博,只要老师人品还不错,且心思尚在学术上,完成学业拿到学位证是不难的。
如何判断呢?
可以通过搜索导师近三年的学术成果,文章影响因子的这个范围也大概是学生的上下限。
此外,建议选择40岁以下的青年老师,一方面过去那批留校的教师能力很难评,年轻老师能够留校都是有几把刷子的,另一方面40岁以下的青年老师都还是比较有冲劲,有希望做出成果冲帽子的。
杰青/优青作为导师真的很重要吗?
重要,也不重要。
从当今学术圈的卷度来看,有大牛罩着是非常重要的,在能力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有大牛能挺则更容易获取资源(指研究生博士毕业后走学术圈这条路)。
没有大佬力挺,一步慢步步慢,很容易被拉开差距,所以说跟随牛导很重要。
知乎有个相关问题,为什么感觉院士的开山弟子很厉害,后来的则越来越水?
其中就有答主提到,开山弟子是把院士拱上去的最初那一波学生,在院士还啥也没有的时候开荒拓野,自然能力也是最强的。
所以说,如果某位导师暂时还没有获得大帽子,但你发现他的学术潜力很强,且是名门之后,于是在他还没有帽子的时候做他的前几届学生。
当大佬成为杰青,你成为优青,大佬成为院士,你成为杰青,这也是很爽的!当然大佬和你的帽子都是要奋发拼搏很多年才能出来。学术圈这种例子相当常见,对一些大牛的经历进行深挖就能够发现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