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甘肃高考试题历史  > 2024届甘肃省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甘肃省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4年甘肃省高三月考历史试卷(4月)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图为甘肃省东乡县林家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刀,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被誉为“中华第一刀”,现珍藏于国家博物馆。该文物()A. 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的进步B. 印证了青铜冶炼技术由西向东传入C. 揭开了中国青铜时代序幕D. 证明中国青铜文化已形成独特体系2. 新农具的增加是秦汉时期农具发展的显著特点,翻土农具二齿耙、三齿耙、大型犁铧都是西汉时新出现的。汉武帝时,赵过推广使用“耦犁”,比起“跖耒而耕”提高工效十多倍,还发明了播种机械——耧犁。这反映出()A. 精耕细作模式的发展 B. 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C. 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 D. 男耕女织模式的推广3. 汉代时,仁孝先后问题讨论十分激烈,论功则仁为大,论德则孝为先,但整体认为忠君高于孝亲;魏晋时,亲先于君、孝先于忠的观念形成,即使不肯定孝先于忠,也必肯定忠孝不能两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B. 社会伦理道德的沦丧C. 门阀贵族政治的形成 D.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4. 唐朝立国之初,统治者的意志以诏书、官文书的形式有效运行,决策、执行、监察与谏诤以及吏胥行文书的过程都注重运用制度和法律来加以保证,并按照律令格式实现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这说明唐朝()A. 官僚队伍庞大臃肿 B. 政务运行严谨规范C. 选官制度日臻完备 D. 统治基础不断扩大5. 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在义利关系问题上,都只注重道德心性之觉醒,而忽视具体问题本身的解决,同时期的思想家陈亮对此提出了“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主张。这反映出理学()A. 已经取得官方正统地位 B. 根植于宋代繁荣的经济C. 背离了儒家学说的传统 D. 有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6. 江南地区的文化事业始终在整个明朝的文化地图中居主导地位,绘就了“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的文化画卷,许多重大的文学艺术、思想学术活动,都是由江南人士首开风气的。叶盛在《水东日记》中记载:“礼部会试,三甲之魁与高等,多出苏、松、应天。”这折射出()A. 传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B.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盛行C. 江南市镇经济的繁荣发展 D. 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7. 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郑观应批评洋务派所办的官督商办企业是“官有权,商无权”,认为“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把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作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出路,提出“商战”的口号。这一主张()A. 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嬗变 B. 有利于推动实业救国的实践C. 否定了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D. 具有反侵略斗争的重要意义8.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 1922年出版的《中国问题》一书中写道:“中国的不幸在于,中国文化缺失科学这一面。在文学艺术、礼仪风俗方面,中国至少可以同欧洲等量齐观……是科学显现出西方人的知识观念与中国知识分子有别。”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A. 学术研究氛围比较保守 B. 存在科学精神缺乏的局限C.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 热衷于探寻自然界的奥秘9. 1935年12月,毛泽东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进行了全面的、深刻的理论分析,提出用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有利于()A. 促进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 B.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C. 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D. 争取和团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