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学子的心中梦想与人生追求。
然而,在长达1300年的科举历史中,据不完全统计,总共就出了700多名状元(也有说只500多名)。可以说,一位状元的诞生是多不容易!
可能有人会问,是现在的高考难,还是古代科举考试难吗?
假如你穿越到古代成为一个普通人,想要参加科考逆天改命,第一步是上私塾,第二步是参加童试,分别是县试四五场、府试三场、院试两场。全考过了,你就是一个比孔乙己略好一丢丢的秀才。有了秀才的身份,就可以去省城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科举考试的起点。
考中了,你就是举人(范进中举就疯了),拿到了进京赶考的入场券。这三年一考的乡试,一般一个省能出几十个举人而已。成了举人,下一步就是参加会试,通过了,便有了贡士的身份,拿到殿试的入场券;进士及第之后,若能得到皇帝的钦点,恭喜你,终于入围了状元郎的竞选,但结果也可能是探花或者榜眼等等。这一路下来得披荆斩棘多少关?得PK下去多少竞争者呢?根据著名学者何炳棣先生的研究,在清代,进士占总人口的比例是0.000048%,也就是说,一百万人里面,还不到五个进士。
至于这个进士群体里唯一的状元,什么过五关斩六将,什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不足以形容这地狱级难度。
古代科举考试内容是什么呢?
有人说,这我知道,就四五书经嘛,这才几本书?咱高考的辅导材料比这多了去了!不过,你试试把这四书五经熟读,背到烂熟,60多万字。
再说了,就算这60万字烂熟于心了,也顶多当个优秀的孔乙己,能考中状元的绝不是什么无情的背书机器,那需要有深刻的思考与独特的见解。在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就有一份古代状元的试卷,这也是大陆唯一留存至今的状元试卷真迹,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卷子考的什么题目呢?《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赵秉忠用了2460个字,从“天人合一”“爱国爱民”“依法治国”等几个方面一一阐述,文笔流畅,观点鲜明,一气呵成。
那么,是不是全靠成绩好,读书卷到极致,就有可能当上状元呢?
还真不是,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没有好成绩,当不了状元,但当上状元,却不全看成绩,还看其他很多方面——比如力气、颜值、运气等。
1.状元还要拼力气?
史书上明确记载的,有一个人关键时刻靠力气大,打架厉害当上了状元。这是哪位勇士?此人是北宋初年的王嗣宗。话说殿试那一天,才思敏捷的王嗣宗答完题,一溜小跑过去交卷,结果发现和他一块冲上来的,还有一个名叫陈识的考生。
这下可把主考官——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难住了,咋办,两人同一时间交卷,且试卷成绩不相上下。交卷可以同时,但状元只有一个,该给谁呢?行伍出身的赵匡胤想出了一个绝妙好法子——你们俩现场PK,不比谁更有文化,就比谁的拳头硬,具体规则是谁先把另一个人打趴下,谁就是本届状元。于是,殿试场变成了比武场,两个白面书生在金殿之上,笨手笨脚地开始表演起自己并不擅长的武打功夫。
一番脸红脖子粗的折腾之后,力气大些的王嗣宗略占了上风,成为了竞争的胜出者。因为此事,王嗣宗也成为科举史上鼎鼎有名的“手搏状元”。这段故事出自南宋学者王明清的笔记《玉照新志》,但在《宋史》中,真的有个叫种放的人曾嘲讽王嗣宗:“君以手搏得状元耳,何足道也!”
可见通过打架当上状元,或许确有其事。
2.实力很重要,运气不能少当状元看力气的,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实力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