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大索貌阅
隋朝为解决户口隐漏情况严重、国家赋税减少的状况而推行的一种措施。在畿内 (首都及直辖县)设保长、闾正、族正。畿外设里正、党长。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讹 小逃避租役。一旦查出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同时,还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又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各立户头,以防包容隐庇。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又一次“貌阅”。“大索貌阅”使大量逃避赋役的丁壮和隐匿的户口重 新编入户籍,增加了封建国家的户口和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
7. 四洲志
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共一卷,清末林则徐主持编译。1893年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期间积极探求世界形势,加强对世界各国的了解,派人收集、翻译外文资料,以备参考。《世界地理大全》是英人慕瑞所著,1836年在伦敦出版。林则徐组织幕僚将此书全文译出,加以润色而成《四洲志》。该书简要叙述了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情,是当时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后魏源受林则徐所嘱,以此书为蓝本,编著成《海国图志》。在林则徐和该书的影响下,后来中国出现了一批研究外国史地的著作。此书在近代史上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而作者林则徐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8. 五四运动
1919年的5月4日,北京发生的以青年学生的学生运动为主,以及市民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事件起因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当时北洋政府未能桿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国人异常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当时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面对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学生们要求惩办的官员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相继被免职。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対我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9. 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在澶(chán)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和议为“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发兵南下,十一月,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变换“誓书”,约定:①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萧太后为叔母;②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③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10. 鱼鳞图册
简称图册,南宋以后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绘制的土地簿册。南宋行经界法,有些地区按保甲绘制地形图,标出各户占有田地名称、顷亩、四至以及公共池塘、沼泽、山丘等,存于官府备查。因图上所绘田亩,依次排列,呈鱼鳞状,故名。随税粮多寡规定粮区,每区设大粮长四人,使集里甲耆民,丈量田亩并绘制鱼鳞图,其法与南宋时接近而略详,有总图、分图,且依县、州、府分别汇集成册,浙江布政司首先编造成功,遂推广各地。后历时稍久,图册所记已与实际情况有所不符,故自明中叶至清常加修订。清成丰年间损坏很多,至同治五年苏南地区还曾重造。是为官府摊派赋税的重要依据。
二、简答题
1. 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一)内容。西周初年,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受封有三种原因: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最重要的封国有: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在今河南汲县北齐,太公姜尚的封国,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鲁,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在周室辅政,子伯禽就国,都奄(今山东曲阜);宋,商纣异母兄弟微子启的封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燕,召公奭(shì)的封国,都蓟
[jì](今北京);晋, 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都唐(在今山西翼城西)。
(二)特点。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jìn)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制。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一部分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的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三)意义。周初分封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诸侯对王室有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等义务,其内政基本是独立的。周初的分封对各地的开发和文化的传播、交融是有促进作用的。
2. 两税法的背景、内容、意义
唐德宗建中元年在宰相杨炎的主持下实行两税法。
(一)背景:
①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大批流失,军阀割据局面逐渐形成,山东、河北、河南不再为朝廷所有,政府的经济实力大幅削弱,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②国家控制的土地微乎其微,指望依靠名存实亡的均田制以解决财政危机,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③为了应付浩大的财政支出,政府增加了许多新的税目,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境,反而造成赋役制度的进一步混乱。
④方镇州县各自为政,巧立名目,赍(jī)官污吏狼狈为奸,中饱私囊。豪强富户百般规避,转嫁负担,贫弱百姓则旬输月进,不得休息。以上情况表明不政变旧的赋役征收原则,仅靠加重对现存课丁的压榨来维持财政收入的办法已经走上了绝路。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作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
(二)主要内容。(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2)不分主户 (当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交纳赋税。(3)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定税计钱,折钱纳物,即以钱计算税额9折合成实物交纳;根据田亩数量征收地税,地税以大历十四年(779年)的垦田数字为准交纳谷物。(4)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税额初为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5)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要在六月交完,秋税要在十一月交完。(6)“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国没有统一的税率。
(三)历史意义。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3. 1938年10月前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三大会战
抗战开始后,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战场上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会战。
(1)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开始中国和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展开的达3个月的大会战,又称“八·一三上海抗战”或“八·一三”事变。因战争在上海及周围地区进行,又称“淞沪会战”或“淞沪抗战”。中国在冯玉祥为司令长官的第三战区指挥下,分三面御敌。10月底,日本编组华中派遣军,取代上海派遣军进行淞沪作战。中国军队腹背受敌,被迫全线撤退。12日,上海失陷。中国军队给敌人沉重打击,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计划,但上海的失陷对中国战局很不利。
(2)山西会战。1937年8月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军在山西进行的大会战。日本为南夺上海、北占太原,确保平汉路、津浦路沿线,从而迫使中国屈服,在上海作战期间,下令华北日军进攻太原。10月13日,日军进攻忻口。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宫卫立煌指挥6个集团军,分三个兵团抗击敌军,激战半个月,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等殉国。当忻口会战相持时,河北日军攻陷娘子关,直逼太原。11月1日,防守忻口的中国军队撤退。8日,太原失陷。
(3)徐州会战。1937年12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域上展开的大会战。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津浦路,连接南北战场,进窥武汉,决定夺取徐州战。中国当局采取利用优势兵力进行运动战、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1938年23日,台儿庄战斗开始,守军池峰城部浴血固守,吸引了日军主力。4月6日,中国全线反攻,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一次最大胜利。5月中旬,日军包围了徐州,想围歼中国军队主力。中国军队被迫撤退。19日,徐州失陷。
4. 马关条约及其意义
(一)内容。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5)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条约中还规定,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
(二)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规定日本对中国巨额赔款的勒索,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清政府除了加重搜括外,被迫大借外债, 使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设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及其签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之举,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2)对日本的影响: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日本近代史上可以说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了中国,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强国。从此列强对它另眼看待,英国同意与它签订同盟条约,视为平等伙伴,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开始跻入帝国主义的行列。日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日本统治者正是利用了这笔巨额赔偿,在不变更封建主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为它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打下基础。
(3)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甲午战争对远东国际政治的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彻底地改变了中日之间的平等关系,使日本进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行列。甲午战争打破了远东地区原有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及至南太平洋地区长期的激烈的争夺。
三、论述题
1. 商鞅变法的意义、内容
(一)主要内容。战国进入中期,由于列国都急于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变法改革运动也被推向高潮。在秦、齐、韩、赵等国相继进行的改革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施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商鞅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①奖励军功,打击世卿世禄制。新制规定:若无军功也不得列入宗室属籍。奖励军功,对立功者,依功劳大小分别授予爵位、田宅。实行军功爵制。爵位共分二十等级,按爵位高低相应地可占有土地、住宅、奴婢等。
②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垦荒,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按土地多少纳税。
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努力从事耕织者给予奖励,从事工商业者或懒惰者,没入官府为奴。
④推行县制,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5家为伍,10家为什,互相监督。合并乡邑等为县,全国统一划分为31县,县设令和丞,由国君任免,代替了以往的分封制。
⑤迁都咸阳。以加强向东方发展的需要。
⑥统一度量衡。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
⑦制订秦律。参照李悝《法经》制订了秦国的法律,公布于全国实行。
⑧烧诗书,禁游学。实行愚民政策。打击儒家复古思想,以便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影响。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吞并了关东六国。秦王政后来能够统一全中国,成为始皇帝,追根溯源,与商鞅变法的成功关系极大。此外,秦代实行的许多制度是在商鞅变法时创建的,两者的前后源流关系清晰可见。
2. 为什么说秦、汉是大一统的时代
提示:
秦朝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秦始皇在历代秦国的国王蚕食其它诸侯国之上,完成了统一六大诸侯国的事业,实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他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所采取的(旨在巩固统一的)措施,为后世帝王所取用。
汉代为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前期定都长安,又称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又称东汉、后汉。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强盛、富饶的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西汉共传十四帝,前后经历210年。
西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华各民族的核心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战国时各国的文化便相互渗透融合,到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多方面都逐渐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从此中华地区的各族就出现了统一的汉族。汉族和周边各少数族都是汉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成员。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3. 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一)历史背景。(1)19世纪60年代前后,列强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掠夺 了大量政治经济利益和特权,进一步激发了民族危机意识。(2)太平天国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元气大伤。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清廷内部逐渐产生了一批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开明官僚,他们深感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自行设厂制造新式枪炮船舰的紧迫性,提出“自强”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企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达到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和应付外国侵略的双重目的。
(二)主要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洋务派兴办的近代中国军事工业,从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开始,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2)创办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方式外,其余企业多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是当时最重要的几个官督商办民用企业。(3)编练新式陆海军。成果有练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4)创办近代教育。洋务派一方面通过设立新式学堂在国内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在国外培养人才。
(三)影响。(1)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引发了近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变革。
洋务运动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学说,成为中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先声,推动了社会思想意识的近代化。(3)洋务运动使中国的陆海军开始有新的近代化的武器和装备,初步奠定了近代国防的基础,收回了某些权利,一定程度上推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4)洋务运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近代生产力与新兴资产阶级,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为以后中国的近代化道路做出铺垫。
4. 清朝中央机构的发展变化
提示:
清朝初年,重要事务满族大臣商议决定到雍正时,又在内阁之外另添一军机处。清宫里的文华殿、武英殿,这是内阁学士办事的地方。雍正又在三大殿背后,另设一个军机处,这就是所谓的南书房。最初皇帝为要保持军事机密,有许多事不经内阁,径由南书房军机处发出。后来变成习惯,政府实际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不再在内阁。顾名思义,内阁还像是文治,而军机处则明明是一种军事统治的名称。既然最高法令均属于军机,当然只能说它是军事统治了。不过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也是由内阁大臣里挑选出来的,在内阁大臣里挑几个出来到南书房协同皇帝办事。但从制度讲,二者间还是一样。太监也罢,军机大臣也罢,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算不得朝廷的大臣,决策权还在皇帝手中。
2020渤海大学中国史真题一、名词解释
1. 五代十国
唐宋之间的朝代合称。“五代”是指907年唐亡之后,中国北方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短暂的封建王朝。“十国”是指五代时期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山西地区先后存在的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又称荆南)、北汉等十个政权。979年,宋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局面。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分裂局面不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2. 七千人大会
1962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县委以上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7000多人,因此称为“七千人大会”。1958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许多失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解决困难,党中央召开了这次大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刘少奇代表中央作报告。报告对建国以来12年的工作,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毛泽东在会上作重要讲话,突出强调和系统阐述了实行民主集中制和在党内外发扬民主的问题。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党在经济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发扬了党内民主,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强调了要恢复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动员全党切实抓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这次大会是“八大”之后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对统一全党认识,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克服经济困难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它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左倾”思想的错误,对阶级斗争扩大化和违背经济规律的一些错误观点也没有认真清理。
3. 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所撰。是当时最为著名的一部农书,是今天研究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参考资料。贾思勰是北魏时期的农学家,曾任高阳郡(今山东高阳)太守。他平时关心农业生产,具有丰富的农业知识。他从文献中搜集了许我古代和当时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知识,又记问老农,撰成《齐民要术》一书。全书分为十卷,共九十二篇,分别论述各种农作物、疏菜、果树、竹木的栽培和育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及副业等。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很有价值的农业科学著作。
4. 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的和平谈判。谈判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通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在重庆期间,毛泽东就和平建国等问题直接同蒋介石进行多次商谈。有关问题的具体谈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国民党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等之间进行。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予以发表。《纪要》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阐明了国共双方的见解。但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以及接受日军投降等问题上双方仍存在着尖锐的分歧。
5. 资政新篇
近代第一个谋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1859年洪仁轩上奏洪秀全的建国方案。《资政新篇》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主要内容是:政治上,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经济上,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科技上,奖励科技发明;外交上,主张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公共事业上,主张兴办学馆、医院、设立福利机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向,具有进步性。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既非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根本没有实行。它的思想史意义远大于它的现实意义。
6. 大索貌阅
隋朝为解决户口隐漏情况严重、国家赋税减少的状况而推行的一种措施。在畿内 (首都及直辖县)设保长、闾正、族正。畿外设里正、党长。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讹 小逃避租役。一旦查出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同时,还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又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各立户头,以防包容隐庇。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又一次“貌阅”。“大索貌阅”使大量逃避赋役的丁壮和隐匿的户口重 新编入户籍,增加了封建国家的户口和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
7. 四洲志
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共一卷,清末林则徐主持编译。1893年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期间积极探求世界形势,加强对世界各国的了解,派人收集、翻译外文资料,以备参考。《世界地理大全》是英人慕瑞所著,1836年在伦敦出版。林则徐组织幕僚将此书全文译出,加以润色而成《四洲志》。该书简要叙述了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情,是当时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后魏源受林则徐所嘱,以此书为蓝本,编著成《海国图志》。在林则徐和该书的影响下,后来中国出现了一批研究外国史地的著作。此书在近代史上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而作者林则徐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8. 五四运动
1919年的5月4日,北京发生的以青年学生的学生运动为主,以及市民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事件起因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当时北洋政府未能桿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国人异常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当时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面对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学生们要求惩办的官员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相继被免职。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対我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9. 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在澶(chán)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和议为“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发兵南下,十一月,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变换“誓书”,约定:①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萧太后为叔母;②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③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10. 鱼鳞图册
简称图册,南宋以后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绘制的土地簿册。南宋行经界法,有些地区按保甲绘制地形图,标出各户占有田地名称、顷亩、四至以及公共池塘、沼泽、山丘等,存于官府备查。因图上所绘田亩,依次排列,呈鱼鳞状,故名。随税粮多寡规定粮区,每区设大粮长四人,使集里甲耆民,丈量田亩并绘制鱼鳞图,其法与南宋时接近而略详,有总图、分图,且依县、州、府分别汇集成册,浙江布政司首先编造成功,遂推广各地。后历时稍久,图册所记已与实际情况有所不符,故自明中叶至清常加修订。清成丰年间损坏很多,至同治五年苏南地区还曾重造。是为官府摊派赋税的重要依据。
二、简答题
1. 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一)内容。西周初年,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受封有三种原因: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最重要的封国有: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在今河南汲县北齐,太公姜尚的封国,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鲁,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在周室辅政,子伯禽就国,都奄(今山东曲阜);宋,商纣异母兄弟微子启的封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燕,召公奭(shì)的封国,都蓟
[jì](今北京);晋, 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都唐(在今山西翼城西)。
(二)特点。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jìn)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制。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一部分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的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三)意义。周初分封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诸侯对王室有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等义务,其内政基本是独立的。周初的分封对各地的开发和文化的传播、交融是有促进作用的。
2. 两税法的背景、内容、意义
唐德宗建中元年在宰相杨炎的主持下实行两税法。
(一)背景:
①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大批流失,军阀割据局面逐渐形成,山东、河北、河南不再为朝廷所有,政府的经济实力大幅削弱,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②国家控制的土地微乎其微,指望依靠名存实亡的均田制以解决财政危机,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③为了应付浩大的财政支出,政府增加了许多新的税目,这种方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境,反而造成赋役制度的进一步混乱。
④方镇州县各自为政,巧立名目,赍(jī)官污吏狼狈为奸,中饱私囊。豪强富户百般规避,转嫁负担,贫弱百姓则旬输月进,不得休息。以上情况表明不政变旧的赋役征收原则,仅靠加重对现存课丁的压榨来维持财政收入的办法已经走上了绝路。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作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
(二)主要内容。(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2)不分主户 (当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交纳赋税。(3)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定税计钱,折钱纳物,即以钱计算税额9折合成实物交纳;根据田亩数量征收地税,地税以大历十四年(779年)的垦田数字为准交纳谷物。(4)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税额初为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5)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要在六月交完,秋税要在十一月交完。(6)“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国没有统一的税率。
(三)历史意义。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3. 1938年10月前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三大会战
抗战开始后,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战场上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会战。
(1)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开始中国和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展开的达3个月的大会战,又称“八·一三上海抗战”或“八·一三”事变。因战争在上海及周围地区进行,又称“淞沪会战”或“淞沪抗战”。中国在冯玉祥为司令长官的第三战区指挥下,分三面御敌。10月底,日本编组华中派遣军,取代上海派遣军进行淞沪作战。中国军队腹背受敌,被迫全线撤退。12日,上海失陷。中国军队给敌人沉重打击,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计划,但上海的失陷对中国战局很不利。
(2)山西会战。1937年8月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军在山西进行的大会战。日本为南夺上海、北占太原,确保平汉路、津浦路沿线,从而迫使中国屈服,在上海作战期间,下令华北日军进攻太原。10月13日,日军进攻忻口。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宫卫立煌指挥6个集团军,分三个兵团抗击敌军,激战半个月,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等殉国。当忻口会战相持时,河北日军攻陷娘子关,直逼太原。11月1日,防守忻口的中国军队撤退。8日,太原失陷。
(3)徐州会战。1937年12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域上展开的大会战。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津浦路,连接南北战场,进窥武汉,决定夺取徐州战。中国当局采取利用优势兵力进行运动战、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1938年23日,台儿庄战斗开始,守军池峰城部浴血固守,吸引了日军主力。4月6日,中国全线反攻,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一次最大胜利。5月中旬,日军包围了徐州,想围歼中国军队主力。中国军队被迫撤退。19日,徐州失陷。
4. 马关条约及其意义
(一)内容。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5)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条约中还规定,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
(二)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规定日本对中国巨额赔款的勒索,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清政府除了加重搜括外,被迫大借外债, 使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设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及其签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之举,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2)对日本的影响: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日本近代史上可以说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了中国,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强国。从此列强对它另眼看待,英国同意与它签订同盟条约,视为平等伙伴,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开始跻入帝国主义的行列。日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日本统治者正是利用了这笔巨额赔偿,在不变更封建主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为它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打下基础。
(3)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甲午战争对远东国际政治的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彻底地改变了中日之间的平等关系,使日本进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行列。甲午战争打破了远东地区原有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及至南太平洋地区长期的激烈的争夺。
三、论述题
1. 商鞅变法的意义、内容
(一)主要内容。战国进入中期,由于列国都急于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变法改革运动也被推向高潮。在秦、齐、韩、赵等国相继进行的改革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施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商鞅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①奖励军功,打击世卿世禄制。新制规定:若无军功也不得列入宗室属籍。奖励军功,对立功者,依功劳大小分别授予爵位、田宅。实行军功爵制。爵位共分二十等级,按爵位高低相应地可占有土地、住宅、奴婢等。
②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垦荒,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按土地多少纳税。
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努力从事耕织者给予奖励,从事工商业者或懒惰者,没入官府为奴。
④推行县制,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5家为伍,10家为什,互相监督。合并乡邑等为县,全国统一划分为31县,县设令和丞,由国君任免,代替了以往的分封制。
⑤迁都咸阳。以加强向东方发展的需要。
⑥统一度量衡。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
⑦制订秦律。参照李悝《法经》制订了秦国的法律,公布于全国实行。
⑧烧诗书,禁游学。实行愚民政策。打击儒家复古思想,以便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影响。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吞并了关东六国。秦王政后来能够统一全中国,成为始皇帝,追根溯源,与商鞅变法的成功关系极大。此外,秦代实行的许多制度是在商鞅变法时创建的,两者的前后源流关系清晰可见。
2. 为什么说秦、汉是大一统的时代
提示:
秦朝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秦始皇在历代秦国的国王蚕食其它诸侯国之上,完成了统一六大诸侯国的事业,实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他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所采取的(旨在巩固统一的)措施,为后世帝王所取用。
汉代为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前期定都长安,又称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又称东汉、后汉。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强盛、富饶的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西汉共传十四帝,前后经历210年。
西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华各民族的核心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战国时各国的文化便相互渗透融合,到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多方面都逐渐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从此中华地区的各族就出现了统一的汉族。汉族和周边各少数族都是汉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成员。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3. 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一)历史背景。(1)19世纪60年代前后,列强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掠夺 了大量政治经济利益和特权,进一步激发了民族危机意识。(2)太平天国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元气大伤。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清廷内部逐渐产生了一批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开明官僚,他们深感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自行设厂制造新式枪炮船舰的紧迫性,提出“自强”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企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达到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和应付外国侵略的双重目的。
(二)主要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洋务派兴办的近代中国军事工业,从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开始,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2)创办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方式外,其余企业多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是当时最重要的几个官督商办民用企业。(3)编练新式陆海军。成果有练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4)创办近代教育。洋务派一方面通过设立新式学堂在国内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在国外培养人才。
(三)影响。(1)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引发了近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变革。
洋务运动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学说,成为中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先声,推动了社会思想意识的近代化。(3)洋务运动使中国的陆海军开始有新的近代化的武器和装备,初步奠定了近代国防的基础,收回了某些权利,一定程度上推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4)洋务运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近代生产力与新兴资产阶级,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为以后中国的近代化道路做出铺垫。
4. 清朝中央机构的发展变化
提示:
清朝初年,重要事务满族大臣商议决定到雍正时,又在内阁之外另添一军机处。清宫里的文华殿、武英殿,这是内阁学士办事的地方。雍正又在三大殿背后,另设一个军机处,这就是所谓的南书房。最初皇帝为要保持军事机密,有许多事不经内阁,径由南书房军机处发出。后来变成习惯,政府实际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不再在内阁。顾名思义,内阁还像是文治,而军机处则明明是一种军事统治的名称。既然最高法令均属于军机,当然只能说它是军事统治了。不过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也是由内阁大臣里挑选出来的,在内阁大臣里挑几个出来到南书房协同皇帝办事。但从制度讲,二者间还是一样。太监也罢,军机大臣也罢,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算不得朝廷的大臣,决策权还在皇帝手中。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