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轻工业大学创建于1977年,原隶属于国家轻工业部,1998年转隶河南省人民政府。学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共建高校、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河南省国际化特色试点高校。学校牢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校训精神和“朴实、务实、扎实”的校风,扎根中原大地,发挥优势特色,为国家、地方和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现有科学校区、东风校区和禹州实习实训基地,占地面积2200余亩。建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电气装备智能制造、氢能科学与技术3个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18个省级重点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共建10个博士生联合培养学科方向。学校有教职工220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30000余人。各类中外文纸质图书245万册,电子图书861万册,建有“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获评河南省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
一、招生计划
2024年我校招收研究生一级学科和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2024年我校拟招收硕士研究生1300人左右,其中全日制计划招1200人左右,非全日制计划招生100人左右;计划招收“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硕士研究生15名。最终招生总人数以教育部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文件为准(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二、报考条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 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
4. 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②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③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毕业后到2024年9月1日前)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④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5. 报名参加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除符合以上条件外,还需是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或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从毕业到2024年9月1日)。
6. 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等学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
三、报考办法
1. 考生报名前必须认真阅读《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网址:http://yz.chsi.com.cn)、各省招生考试机构、各报考点和我校的各项公告,了解报考流程、知晓自身责任,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网上报名时填写的各项信息,必须与本人的自然信息以及各类学籍学历认证信息完全一致。考生在网上确认时务必认真仔细核对,确认以后各项信息均不可更改。考生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或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 考生填写的通讯地址、电话等必须在2024年6月底之前接收录取通知书时仍可使用。
3.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具体报考要求以各省招生考试机构及报考点公告为准,详见各省网报公告。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yz.chsi.com.cn)进行网上报名,并在网上确认网报信息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逾期不再补办。报考费缴纳方式按照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规定的方式执行,详见各省网报公告。
4. 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报名时应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学、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考生因报考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因上述原因造成考生无法考试(含初试和复试)、录取、入学及其他问题的,后果由本人承担。
5. 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
四、学习方式与修业年限
1.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时,学校根据其修业年限、学业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毕业证书;其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可以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证书。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2.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除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学制为2.5年外,其他各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均为3年。全日制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各类专业最长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6年。
3. 非全日制研究生原则上不接收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就业方式为定向就业,即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人事关系和人事档案不转入郑州轻工业大学,在读期间不参加河南省大学生医疗保障,学校不安排住宿,不纳入奖助体系。
五、初试、复试及录取
1. 招生工作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布的《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复试、调剂及录取规定,详见《郑州轻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2024年复试录取办法》。
2. 我校2024年硕士研究生初试不破格,复试科目除《郑州轻工业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录》要求的专业科目外,还包括英语笔试、英语口语(翻译硕士除外),初试不含政治思想理论科目的考生在复试中安排思想政治理论科目的考试。
3. 同等学力考生、成人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的同等学力考生除外)必须在复试阶段加试2门本科主干课程(笔试)。
4. 我校自命题科目不提供参考书目,考生可登录我校研究生招生网址(http://yjsc.zzuli.edu.cn)下载考试大纲。
六、体检
体检在拟录取名单公布后进行,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执行。
七、奖助办法
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全日制研究生(不包含MBA和其他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奖助。根据《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退役军人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印发〈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科教〔2021〕301号)《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发展改革委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豫财教〔2013〕281号)和《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豫财教〔2013〕283号)等有关规定,制定学校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设置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校单项奖学金及校内“三助”岗位。
八、学费标准
MBA专业学费为20000元/年,其他各专业学费均为8000元/年,不同的学科专业按规定的学制时间按年度收取学费。
九、培养校区
学校现有科学、东风两个校区和禹州实习实训基地。科学校区位于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大道136号,东风校区位于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5号。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含MBA)、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筑环境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体育学院、烟草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研究生在科学校区培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在东风校区培养。
十、其他
1. 本简章如有与国家招生政策、教育部《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不符之处,以国家政策和教育部文件要求执行。
2. 考生也可通过研究生处网站(http://yjsc.zzuli.edu.cn)查阅我校招生简章、招生专业目录等相关招生信息,或直接咨询报考学院。
3. 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均在研招网和研究生处网站上公布,未委托任何考研辅导机构公布,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班(初试、复试均不提供),不提供往年考研试题,不出售任何参考资料。
十一、联系方式
单位代码:10462 邮编:450000
1.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通讯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36号郑州轻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联系人:尧老师
电 话:0371-86601165
传 真:0371-86601165
电子邮箱: yzb_zzuli@163.com
网 址:http://yjsc.zzuli.edu.cn
投诉电话:0371-86608112
2.研究生培养单位及联系方式
二级学院代码
二级学院名称
联系人
联系电话
001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芦老师
0371-86601602
002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田老师
0371-86608695
003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李老师
0371-86608672
004
机电工程学院
吴老师
0371-86601652
00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孙老师
0371-86608807
006
经济与管理学院
冯老师
崔老师
0371-86608837
007
艺术设计学院
黄老师
0371-86601689
008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老师
0371-86608879
009
外国语学院
王老师
0371-86601292
010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任老师
0371-86601865
011
电子信息学院
刘老师
0371-86608910
012
政法学院
孙老师
0371-86608927
013
建筑环境工程学院
赵老师
0371-86608898
014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王老师
0371-86608939
015
体育学院
冯老师
0371-86608985
016
软件学院
张老师
0371-86608857
017
烟草科学与工程学院
邢老师
0371- 86608357
018
新能源学院
曹老师
0371-86608367
招生学院介绍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是郑州轻工业大学建校之初成立的院系之一。学院建有河南省信息化电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院士工作站、河南省智能微电网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电气试验与故障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智能装备信息互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特种电机与驱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工业控制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感知与控制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河南省新能源电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1个省级科研平台,拥有“电气装备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生物信息处理”2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和4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学院建有2个省一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建有1个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电气装备智能制造)。学院现有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控制工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工程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仪器设备总值8700余万元。目前在校研究生348人。
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大力推进“人才强院”战略,汇聚和造就了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学院现有教职工133人,其中,专任教师109人,高级职称教师49人,博士85人,硕士生导师102人。现有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1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河南省优秀教师2人,河南省优秀专家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杰出青年7人,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3人。目前,学院已形成以院士为学术顾问,以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为领军人物,以中青年教授、博士为主体,老中青相互补充、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近五年,学院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级以上纵向课题156项,与合作单位共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主持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授权发明专利246件,科研总经费1.53亿元。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41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29部。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外多所高校签订了研究生招生联合培养的协议,与许继集团、平高集团、森源集团、汉威集团、光力科技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近五年来,在读研究生先后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0余项,获各级各类奖励6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获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9篇。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较强的业务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拥有一支治学严谨、求实创新、厚德博学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71人,教授35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51人,博士(后)117人,海外留学背景教师4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原学者、中原教学名师、河南省特聘教授、省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文明教师、省优秀教师、省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才等60余人次;教育部多尺度复合功能材料“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河南省多尺度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高效能量转换材料与高能电池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生物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研发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污染水体水质检测净化及生态修复创新型科技团队等5个省部级创新团队;河南省高校功能性金属有机骨架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高校多元分子基表界面化学创新型科技团队等4个教育厅创新团队。
学院现有2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1个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氢能科学与技术),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2个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B-成绩。建有河南省表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中国轻工业污染治理与资源化重点实验室、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化工分离过程强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环己醇催化分离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中西晶态微结构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摩擦与防护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9个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平台,大型仪器设备总值1亿元。
近年来,学院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联合基金)80余项,主持国家十二•五重大水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省重大公益招标等重大(点)项目36项,其他省部级项目90余项;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37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60余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0余件;出版专著、教材60余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00多篇,其中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i.,Energ. Environ. Sci.,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CS Nano,Coord. Chem. Rev.等期刊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800余篇,20余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强力支撑学校“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学院目前拥有在校本科生1700余人,研究生230余人。学院积极加强对外交流,先后多次邀请两院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知名学者来院讲学、学术交流,并与意大利卡梅里诺大学、澳大利亚伍龙贡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成果丰硕。硕士研究生为学院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毕业生人均发表SCI/EI收录论文1.6篇,多篇学位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硕士论文”。所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社会适应性强、勤奋、务实、勇于创新,就业去向主要为高等教育科研院所、工程设计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等,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化工、生物与医药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和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第九批河南省重点学科,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为河南省第九批重点学科。目前已形成了速冻与肉品加工、果蔬加工、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生物技术、酿酒工程、生物催化与转化、生物制药、酶工程、生物质与生物能源等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学院现有教育部冷链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河南省冷链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食品生产与安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低温食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低温食品加工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省食品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科研与实验平台,拥有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近亿元;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32人,其中高级职称80人,硕士生导师85人,形成一支以双聘院士为引领,省杰出人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为中坚,教授、博士为骨干的高水平学科队伍。
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专项以及郑州市重大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28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1.3亿元。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经济效益数亿元;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SCI和EI收录200余篇,出版著作35部,与食品、酿造、制药等领域的知名企业开展密切合作,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
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拥有一支治学严谨、求实创新、厚德博学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师115人,教授22人,副高3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2人。学院全职引进外籍院士1人,拥有双聘院士、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才、全国优秀教师等高层次人才10余人。建设有轻工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等4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2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河南省高等学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1个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机械)。拥有10个教学科研机构,4个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省级特色专业,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前在校本科生2079人,研究生306人。拥有河南省机械装备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中国轻工业装备网络化协同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复杂机械装备智能监测与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省部级学科平台9个,机械工程河南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各种仪器设备1400多台套,设备总值7000余万元。学院重视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是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理事单位、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先后数次邀请两院院士及行业知名学者来院讲学,每年派遣多位教师到国外进修、访问,资助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毕业研究生中多人考取国内外名校攻读博士学位。
近年来,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特等、一等奖7项,其他省部级奖励29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防科工局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攻关项目、中央军委科技委基础加强计划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6项。2018年机械工程学科获批河南省博士单位重点立项建设学科,2022年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等级,取得历史性突破。为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和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先后与中铁装备、中信重工、卫华集团、许继集团、郑煤机等国内知名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有力的保证了教学、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电子信息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院设有省级特聘教授岗位和河南省院士工作站,设有“河南省大数据分析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应急平台信息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轻工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食品安全数据智能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拥有河南省和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现有河南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学科实验室齐全,拥有各种实验仪器设备6572台(套),总价值7445万余元。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59人,具有高级职称60人,具有博士学位88人,硕士生导师90人,校外导师19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学科成员以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为学科中坚力量,汇聚了双聘院士和省特聘教授,聘请国外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的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近5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2项,省部级、厅局级项目1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13项,其他科技成果24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4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90余篇。产学研合作成绩显著,与华为、龙芯、神州数码、科大讯飞等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横向项目240多项,科研经费21630余万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良好的学风,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科研能力强,专业素质高,就业情况质量好,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后的研究生多在高校、金融行业、联通、电信、许继等大型企业就业,在河南高校同类专业中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200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MBA、MPAcc、工程管理、国际商务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为省级重点学科。2021年,工商管理获批河南省博士点建设重点培育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123人,其中专任教师103人,教授13人、副高职称31人,博士65人;有省级文明教师、师德先进个人和省厅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等20余人。近年来,科研实力和服务政府、服务企业一线的能力迅速增强,涌现出一批国内知名的学者和能为企业界、政府提供各类咨询服务和决策参考的“两栖”人才。学院积极整合科研团队,优化资源配置,遴选了以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博士和硕士为骨干力量的8个科研团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科研服务,科研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近年来,我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省部级课题11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30余项,科研经费到账4700多万元,其中,纵向经费近700万元,横向经费4000余万元,年均到账科研经费近800万元。
学院秉承“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校训和“厚德笃行,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积极服务于企业、社会,与宇通集团、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公司、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中原银行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研究生实习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学院常设的“轻大管理论坛”、“MPAcc论坛”、“MBA论坛”广邀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开坛授课,为研究生们创造一个自由、开放、前沿、严谨的学术环境。学院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与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意大利卡梅里诺大学、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韩国仁荷大学、新西兰商学院等国外院校开展交流合作,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出国交流访学,选拔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出国交流学习。
学院新办公大楼11000㎡,教学、实验、案例研讨、文体设施齐全,为研究生学习成长创造了一流的物质条件。热忱欢迎报考郑州轻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
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是国内较早开办设计专业的教学单位。经过长期的办学积淀,学科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所拥有的设计学一级学科在第五轮教育部学科评估获 B-,是河南省优先发展学科,河南省第七、八、九批重点建设学科,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5个专业获批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门课程获批为国家一流课程。获得河南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6项,学位点被评为“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河南省特色品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同时积极开展与境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联合培养在读博士13名,积累了高层次研究人才培养经验。本学科已成为省内重要的本、硕、博多层次与多类型设计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以雄厚的师资力量、良好的培养环境和培养条件承担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以10位教授、33位副教授,19位博士为主力担当学位课程的教学,由40位硕士生导师负责对学生研究课题的指导,并有15位来自企业和设计机构的兼职导师对学生的设计实践项目进行联合指导。学院下设20个工作室(研究室),1个实训中心(包括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国家级特色专业实验室),15个校外实践基地,在保证研究生从事研究与实习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学术研究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也是服务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平台。
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有4个培养方向:工业设计、设计理论、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与动画。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7个培养方向: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与动画、服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手工艺设计。
学院至今已培养了17届硕士研究生。研究生们学有所成,能够胜任设计实务、设计研究或设计教学的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重用,具有良好的事业发展前景。发展中的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已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培养应用型高层次设计人才的摇篮。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身是1980年12月成立的基础课教学部。1984年3月设立马列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1989年1月两个教研室合并组建社会科学部,为学校二级教学单位。2009年5月,学校在马列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的基础上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2017年5月,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教学和科研机构
学院机构设置齐全、研究平台层次较高。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研究生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研室等8个教研室。学院拥有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河南省社科联重点研究基地“河南精神研究中心”、郑州市社科联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市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新型智库、研究郑州智库基地等省市级平台5个。
(二)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高级职称23人,博士39人,硕士生导师36人。学科带头人俞海洛教授现为河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主持的课题“形势与政策课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获得首届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立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创新建设研究”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其牵头组织的“新时代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团队,入选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专著《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教学方法论》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获首批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1个,多位教师先后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 “河南省教学能手”“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三)学科学位点建设
学科学位点层次较高。2006年获批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0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是河南省较早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点的高校之一。经过长期的建设发展和学术积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前已形成四个稳定且富有特色的学科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201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批河南省第九批一级重点学科。
(四)科学研究
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研究工作,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教学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研究特色。近5年,获批国家级社科规划项目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在《道德与文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学术刊物和主流媒体发表论文 100 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在国内重要出版社出版专著10部;获省部级奖励6项,厅局级奖励15项。同时,学院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完成横向课题15项,到账经费 700 多万元,有力地支撑了学科点的建设发展,推动了学科点科研水平的提升,扩大了学科点在国内的影响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学术交流
学院注重学术交流,先后与国内许多重点大学及科研院系建立了密切的协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关系,每年邀请数十名国内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同时派遣中青年教师到对方单位进修、访学,开展合作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学科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由我院举办的“伟大抗疫精神与制度优势”高端学术论坛、“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研讨会”、“中美网络空间博弈学术会议”、河南省高等学校第二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学术研讨会在省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赢得了同行的广泛好评。
(六)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活动、实践活动为载体,推动学生活动向着学术型、实践型、学习型方向发展。学院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研究生科研支持计划”,举办“信仰・笃行”经典品读会、学术沙龙等活动,学术氛围浓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开展研究生“前置培养”,创新实施“导师团”制度,全方位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学院建有红旗渠、何家冲、四通集团、河南博物院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7个,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研修学习,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努力开创出基础牢固、特色鲜明、阵地坚实、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成立于1999年,现设置英语系、朝鲜语系、汉语国际教育系、大学英语教学I部、大学英语教学II部、语言中心等教学机构。建有“中韩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莎士比亚研究中心”“语言学研究中心”“教学研究中心”“黄河文化域外传播研究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是国家首家省级吟诵协会——“河南省吟诵学会”的依托单位。
现有英语、朝鲜语、汉语国际教育等三个本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国际商务英语等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4年招收英语笔译和朝鲜语口译两个方向。“国际商务英语”是工商管理学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硕士点,设有商务翻译研究、跨文化商务沟通、商务英语语言研究三个方向。
外国语学院现有教职工9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3人,博士2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6人。多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文明教师等荣誉称号。
外国语学院教学设施齐备,为教师教研及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拥有数字化语言实验室20间,座位数1260个,其中同声传译实验室1个,智慧型翻译实训室1个;建有中韩文化体验室;学院资料室藏书近2万册,中外文期刊72种。
近年来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丰硕,项目、著作、论文档次和质量逐年提升。英语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朝鲜语专业为河南省特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省级课程6门。近五年来,学院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220多篇,其中中文核心及以上98篇,出版教材和著作30余部,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2项,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英双语版)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韩双语版)进入习近平主席的捐赠书单,现存韩国首尔大学中央图书馆“习近平捐赠图书资料室”。
学院重视对外学术交流,近年来,先后有30名教师获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到英国、美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访学、进修或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同时,每年推荐英语、朝鲜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到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交流、实习。这些对外交流活动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了优质平台。
学院不断强化实践教学,通过担任外事活动、大型贸易洽谈会、博览会等翻译志愿者,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近50%,博士学位教师33人,有海外经历教师7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省级以上其他荣誉称号的教师9人,硕士生导师25人。
学院设有四个实验室和一个研究生工作室,拥有各种仪器设备200多台/套,为每位研究生配备有电脑和台位。应用数学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拥有1个校级研究中心(应用数学),2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信息与计算科学(学硕)、电子信息(专硕),均授予工学学位,2个本科专业,在校研究生、本科生500余人。学院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加强对外交流,多次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与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科研或研究生联合培养等合作关系。多年来,学院在非线性系统的模拟以及科学计算、偏微分方程理论与应用、数字签名理论与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研究领域取得大量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在SIAM J.Math.Anal.,JD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被SCI、EI、ISTP等收录论文150余篇,获国际知名SCI期刊J. Math.Anal.Appl. 2005-2010年Top10的最高引用奖,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目前,学院拥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教育教学奖励多项。所培养的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国际奖2项、国家级奖20余项、省级奖多项。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在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形成明显特色和优势。
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拥有一支治学严谨、求实创新、专业技术水平过硬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18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8人,博士(博士后)75人。拥有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原教学名师、省教学名师、省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原青年拔尖人才、省优青、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省教学标兵等各类高层次人才30余人。
学院现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凝聚态物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磁电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河南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郑州市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和“郑州市量子传感与人工量子材料重点实验室”;设有3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点“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物理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4个专业硕士学位领域授予点“材料工程”“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通信工程”和“光电信息工程”;6个本科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量子信息科学”和“材料物理”。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1300余人。学院建有完善的教学与科研平台,拥有拉曼光谱仪、红外光谱仪、正电子谱仪、半导体测试系统、综合物性测试系统等一批精密仪器设备,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
经过多年积淀,学院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横向合作项目20余项,获省级科技奖励1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3500余万元;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出版教材及学术著作30余部。学院不断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知名院校及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毕业研究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得用人单位好评。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成立于2000年,2001年开始招收首届本科学生。现有社会工作(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公共事业管理(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本科专业,拥有社会工作与社会法治硕士点和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依托本院的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是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社会学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拥有2个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本单位是河南省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会长单位。
政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良好的教师队伍。全院教职工6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余人,博士36人。11名教师分别获评河南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河南省百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年度人物、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等。3名教师获评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3名教师获评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4名教师获评校级教学名师。学院还聘请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为学院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政法学院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扩大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各类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目前,政法学院建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模拟法庭和社会工作实验室,配有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实验室建设水平在河南高校中位居前列。并拥有3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政法学院资料室拥有图书资料1万余册,为师生教学、科研、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
根据我国尤其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政法学院全体师生将继续按照“注重质量、提高水平、抓住重点、突出特色”的要求,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筑环境工程学院
建筑环境工程学院组建于2014年,由原属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和原属机电工程学院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合并组成。学院现设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和安全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其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自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1个,设有电气工程、控制工程、安全工程、动力工程等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4个。
学院现有教职工59人,其中高级职称17人,博士学位32人,硕士生导师31人,企业兼职导师11人。拥有河南省优秀教师2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河南省教学标兵2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文明教师1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人,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1人。形成了一支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技术职称与学缘结构优良、师德高尚的高素质教学科研队伍。
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近20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他省厅级奖励5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7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
学院拥有河南省智慧建筑与人居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市电力电气消防安全重点实验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校级重点学科等学科平台,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实践基地、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并拥有50多个稳定的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学院实验实践教学中心现有智能供配电实验室、建筑智能化实验室、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实验室、暖通空调实验室、智能照明实验室、建筑检测与传感实验室、建筑防排烟实验室、建筑火灾实验室、建筑给排水实验室、建筑信息化模型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是我省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智能建筑相关实验实践中心,可为学生在校学习和科研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
学院的硕士点是适应社会需求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多学科交叉、工程应用性较强的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内容与工业及城乡建设行业特别是智慧城市建设紧密结合,为人们构建方便、舒适、安全、绿色的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技术支持。已形成了建筑供配电与节能技术、建筑设备智能控制技术、建筑物联网与智能家居、建筑智慧感知与行为分析术、制冷、空调系统与节能技术、能源高效清洁综合利用技术、智慧消防与应急救援技术、电气设备风险分析与控制技术、新能源火灾防治技术等方面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在河南高校同类专业中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毕业生可在高校、国家电网、国家能源、城乡建筑行业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领域的设计、开发、研究、应用、教学、管理等工作。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建于2014年8月,由原属机电工程学院的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和原属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组建而成。
学院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动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有能源与动力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研究生、本科生近1000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69名,其中专任教师59人,教授7名、副教授15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47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达85%。教师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1名、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3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郑州市领军人才1名。学院学术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奋发上进的稳定的教学科研队伍。
学院拥有一个河南省优秀创新型科技团队(制冷与低温设备节能技术)、一个河南省教育厅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制冷与热泵节能技术)、一个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制冷设备与空调系统节能技术),一个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环保型制冷技术与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能源高效转化与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两个郑州市重点实验室(制冷与热泵节能重点实验室和过程装备安全与节能重点实验室)。
近五年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9项;承担国家级课题21项,省部级课题51项,产学研合作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到账总额7800多万元,发表核心以上学术论文215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110篇,一区论文24篇。
近三年来,学院培养研究生110余人。在读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80余项,获得各类奖励130余项,申请专利70余项。学院研究生获得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篇,生均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2篇。学院培养的研究生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前身是郑州轻工业学院体育教研室,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于1995年设立体育教学部,2007年成立体育系,2015年更名为体育学院。学院设有1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系)、3部(公共体育教研一部、公共体育教研二部、体育与健康教研部)、6中心(体能促进中心、体质测试中心、运动训练管理中心、场馆管理中心、智慧体育技术中心、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学院现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一个本科专业,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毕业生近3年总体就业率达96%以上,获得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学院建有“人文体育学”校重点学科,形成了“体育管理研究”、“体育文化研究”和“运动健康促进”三个方向,拥有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技术水平过硬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5人,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博士11人(含在读),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2人,涌现出“河南省委宣传部全省宣传文化系统第八批‘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文明教师”等一批优秀体育人才。
学院建设有省级一流课程《大学体育》1门,荣获河南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中原武术”传承基地入选河南省第三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科技厅项目等40余项,荣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在CSSCI、SCI、SSCI等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纵横向经费到账400余万元。
长期以来,广大体育教师努力工作,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体育事业成效卓著,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体育达标先进单位”等称号;在河南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中获得大学生组“校长杯”荣誉。
软件学院
软件学院创建于2003年,是河南省首批成立的示范性公办、全日制软件学院。2004年软件工程专业开始招生,2011年获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加入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2020年入选河南省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学院建有河南省食品安全数据智能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图像处理与智能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公共安全数据融合与智能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计算机动画实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4个省级科研平台,郑州市图像理解与网络智能软件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科研平台,拥有“大数据智能理解及安全应用”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支。
学院现有软件工程一级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4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工程学科2018年获批河南省第九批一级重点学科,2023年通过省教育厅终期验收。软件工程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院拥有一支“高学历、高素质、强能力、年轻化”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7人,博士43人,高级职称32人,硕士生导师40人。拥有省优秀专家1人、省特聘教授1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1人、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1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近5年来学院主持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厅级项目8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奖7项,年均科研经费2000多万;发表学术论文224篇,其中SCI、EI收录153篇;授权国家专利94项。出版教材及著作36部,其中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6部。
学院实验室配备高性能服务器集群、分布式存储平台、虚拟现实软件开发平台等先进科研仪器设备,能够满足研究生的教学科研需求。近3年学院研究生科研成果丰硕,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0篇,其中SCI、EI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全国二等奖在内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奖励50项,毕业生多在高校、金融行业、中铁、移动等大型企业就业,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烟草科学与工程学院
烟草科学与工程学院源于1984年面向全国招生的第一个“烟草工程”本科专业。学院成立于2010年,是国家烟草专卖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郑州轻工业大学主要学院, 2022年获批河南省特色行业学院,2023年独立设置。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2023年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学院社会认可度较高,被誉为烟草行业“黄埔军校”。
学院师资水平较高,形成了以中原学者、省基础研究领军人才、省特聘教授、省百人计划等行业内外知名专家领衔的教学科研队伍。学院有烟草科学与工程(2011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烟草和香料香精技术工程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烟草科学与工程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烟草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学术学位研究生和食品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
学院建有烟草行业烟草工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烟草专卖局卷烟调香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烟用香精香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烟草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烟草专卖局重大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以及行业委托项目1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件,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到账经费科研经费1亿余元。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校训精神和“朴实、务实、扎实”的校风,以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烟草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服务行业企业为特色,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合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学院。
新能源学院
新能源学院拥有以院士、国家级人才、中原学者为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为中坚力量的素质优良、求实创新、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3人,教授7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8人,博士(后)31人;拥有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原学者、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省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才13人次;拥有河南省“电解水制氢与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首批交叉学科创新研究群体、河南省“高效能量转换材料与高能电池”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新型动力电池电极材料”创新型科技团队等3个省厅级创新团队。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电池技术培训中心(国内唯一)在本单位,是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电池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池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电池行业作出优秀成绩单位。
学院现有“氢能科学与技术”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承建河南省唯一的未来氢能技术学院,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氢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原电化学工程专业,始创于1985年,是中南五省第一个、全国第三个电化学工程专业,经过近40年发展,毕业生广泛分布于新能源领域;氢能科学与工程2023年获批,是全国第二批氢能科学与工程(080506TK,国家特设控点专业)本科专业,河南省唯一的氢能领域本科专业。建有河南省绿色能源与动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陶瓷基新能源材料国际联合实验、郑州市绿色化学电源重点实验室、郑州市能源转化与生物催化重点实验室等省厅级平台4个。
近年来,学院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10余项,主持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8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0多篇,强力支撑了学校“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学院教师连续多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2022年度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学院目前拥有在校本科生630余人,研究生40余人。学院重视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先后数次邀请两院院士及行业知名学者来院讲学,派遣多位教师到国外进修、访问,资助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积极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培养符合现代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毕业生多就职于璞泰来、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蜂巢能源、孚能、华友钴业、亿纬锂能、宇通集团、多氟多、天能集团等新能源企业或考取国内外名校攻读博士学位,学生遍布新能源行业,在行业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郑州轻工业大学
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学院、专业、研究方向
拟招
人数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001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080800电气工程
2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1电路
电力系统分析或电力电子技术或电机学;
专业要求:电气工程及相关专业;
同等学力加试:
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②电子技术基础。
01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
02电力电子与电能变换
03新型电机设计与驱动
04智能电驱动与智慧能源
05电气装备智能运维
06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
11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1电路
信号与系统或自动控制原理或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专业要求:自动化及相关专业;
同等学力加试:
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②电子技术基础。
01人工智能与智能系统
02智能控制与信息处理
03模式识别与机器视觉
04先进传感技术与系统
05无线定位与导航技术
06 生物信息计算
085406控制工程(专业学位)
3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01电路
信号与系统或自动控制原理或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专业要求:自动化及相关专业;
同等学力加试:
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②电子技术基础。
01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
02智能仪器仪表
03先进传感与测控技术
04无线定位与导航技术
05工业网络及MES系统
085410人工智能(专业学位)
2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01电路
信号与系统或自动控制原理或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专业要求:自动化及相关专业;
同等学力加试:
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②电子技术基础。
01智能计算及应用
02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
03类脑计算与大数据
085510机器人工程(专业学位)
1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01电路
信号与系统或自动控制原理或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专业要求:自动化及相关专业;
同等学力加试:
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②电子技术基础。
01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
02智能机器人系统
03机器人导航与定位技术
085801 电气工程(专业学位)
6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01电路
电力系统分析或电力电子技术或电机学;
专业要求:电气工程及相关专业;
同等学力加试:
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②电子技术基础。
01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技术
02电力电子装置及系统
03新型电机设计及其控制技术
04电气试验与故障诊断
05电驱动系统及控制
002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
8
材料综合
同等学力加试:①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 ②有机化学
01材料物理与化学
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36高分子物理与化学
02材料学
3
03材料加工工程
2
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
1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06化工原理
化学化工综合
同等学力加试:①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②有机化学
01化学工艺
02应用化学
03材料化学工程
04工业催化
085408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学位)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9材料科学基础(化工)
材料综合
同等学力加试:①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②有机化学
01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02电子材料与传感器
085601材料工程(专业学位)
25
材料综合
同等学力加试:①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②有机化学
01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36高分子物理与化学
02无机纳米材料
12
085602化学工程(专业学位)
2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06化工原理
化学化工综合
同等学力加试:①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②有机化学
01精细化工
085701环境工程(专业学位)
1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06化工原理
环境工程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①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②有机化学
01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02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003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081703生物化工
1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39微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同等学力加试:
①发酵工艺学
②酶工程
01生物制药
02生物催化与转化
03生物质与生物能源
082200轻工技术与工程
1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39微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同等学力加试:
①发酵工艺学
②酶工程
01发酵工程
02生物质化学与工程
03酶工程
04香精香料
083200食品科学与工程
2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09食品化学
食品工艺学
同等学力加试:①微生物学②食品营养学
01食品科学
02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03食品营养
04食品安全
086001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学位)
19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8 生物化学
④839微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同等学力加试:①发酵工艺学②酶工程
01生物催化工程
02生物质与生物能源
03 合成生物学
086003食品工程(专业学位)
59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8 生物化学
④809食品化学
食品工艺学
同等学力加试:①微生物学②食品营养学
01农产品加工
02食品安全与检测
03食品营养与健康
04粮油食品加工技术
086004发酵工程(专业学位)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8生物化学
④839微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同等学力加试:①发酵工艺学②酶工程
01现代酿造技术与发酵食品
02代谢工程
03工业微生物
004机电工程学院
080200机械工程
2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11机械设计
机械原理或控制工程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
①理论力学或测试技术
②材料力学或测控电路
0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4
02机电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4
03机械装备故障诊断
4
04先进材料成形与测试
5
05精密测控与智能传感
3
06光电检测及机器视觉
2
080204车辆工程
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10汽车理论
机械原理
同等学力加试:
①理论力学或汽车构造
②材料力学
01汽车电控与智能化信息技术
02汽车性能测试与仿真
03汽车轻量化设计
04汽车能源安全和高效利用
0802Z1智能制造工程
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11机械设计
机械原理或C语言程序设计
同等学力加试:
①理论力学
②材料力学
0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02智能生产线建模与仿真
03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
04工业数字孪生技术
085501机械工程(专业学位)
9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1机械设计
机械原理或控制工程基础
同等学力加试:
①理论力学或测试技术
②材料力学或测控电路
0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15
02机电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15
03机械状态监测与智能维护
15
04智能传感与控制技术
15
05摩擦磨损与新材料技术
15
06精密加工与绿色制造
15
085502车辆工程(专业学位)
6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0汽车理论
机械原理
同等学力加试:
①理论力学或汽车构造
②材料力学
01汽车电控与智能化信息技术
02汽车性能测试与仿真
03汽车轻量化设计
04汽车能源安全和高效利用
085509智能制造技术(专业学位)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1机械设计
机械原理或C语言程序设计
同等学力加试:
①理论力学
②材料力学
0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1
02人机交互与数字孪生技术
1
03车间调度优化
1
04智能制造信息化系统
4
085510机器人工程(专业学位)
6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1机械设计
机械原理
同等学力加试:
①理论力学
②材料力学
01机器人机构分析与综合
2
02机器人控制技术
2
03智能机器人
2
00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
6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15信号与系统
通信原理
跨学科门类及同等学力考生加试:
①电路分析
②数字信号处理
01无线通信
02光网络通信
03信息处理与编码
04信号检测与处理
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3计算机专业综合(自命题)
C语言程序设计
跨学科门类及同等学力考生加试:
①计算机操作系统
②数据库原理
01网络通信与信息安全
02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
03生物感知与智能处理
04遥感与空间信息处理
05智能算法与优化
083500软件工程
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23计算机专业综合(自命题)
C语言程序设计
跨学科门类及同等学力考生加试:
①计算机操作系统
②数据库原理
01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
02软件工程技术
03图像理解与智能检测
04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08540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
6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5信号与系统
通信原理
跨学科门类及同等学力考生加试:
①电路分析
②数字信号处理
01智能感知与信息识别
02复杂电磁环境下目标检测与识别
03机器视觉与信息处理
085402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专业学位)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5信号与系统
通信原理
跨学科门类及同等学力考生加试:
①电路分析
②数字信号处理
01无线通信技术
02光网络通信
03信息处理与编码
085404计算机技术
26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3计算机专业综合(自命题)
C语言程序设计
跨学科门类及同等学力考生加试:
①计算机操作系统
②数据库原理
01智能信息处理
02 时空大数据处理
03软件工程与可信软件
04新一代网络与安全
085409生物医学工程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3计算机专业综合(自命题)
C语言程序设计
跨学科门类及同等学力考生加试:
①计算机操作系统
②数据库原理
01生物医学信息处理
02脑科学与类脑科学技术
03生物医学传感及检测
085410人工智能
1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3计算机专业综合(自命题)
C语言程序设计
跨学科门类及同等学力考生加试:
①计算机操作系统
②数据库原理
01人工智能与医学图像处理
02多模态人工智能及应用
03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
04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图谱
085411大数据技术与工程
1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3计算机专业综合(自命题)
C语言程序设计
跨学科门类及同等学力考生加试:
①计算机操作系统
②数据库原理
01大数据挖掘
02大数据智能分析
03大数据可视化
085412网络与信息安全
1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3计算机专业综合(自命题)
C语言程序设计
跨学科门类及同等学力考生加试:
①计算机操作系统
②数据库原理
01密码学与应用
02数据与通信安全
03地理空间和语义空间上安全与隐私保护
04网络安全态势感知
05入侵检测与安全防护
06信息安全与对抗
006经济与管理学院
120200工商管理学
1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3数学三
④816管理学
战略管理
同等学力加试:
①人力资源管理
②公司理财基础
③市场营销管理(结合方向选考二门)
01营销管理
02技术经济与管理
03创新与创业管理
04财务与会计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10
①101思想政治理
②201英语一
③303数学三
④816管理学
运筹学
同等学力加试:
①西方经济学
②管理学原理
01技术创新管理
02金融工程
03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04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25604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学位)
13
①199管理类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③--无
④--无
管理学
同等学力加试:
①西方经济学
②战略管理
01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02物流系统分析与优化
03物流信息管理
04物流设施与配送技术
125100工商管理(MBA,专业学位)
100
①199管理类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③--无
④--无
管理学
同等学力加试:
①战略管理
②市场营销管理
01营销管理(非全日制)
02技术创新管理(非全日制)
03财务与会计(非全日制)
04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非全日制)
125300会计(MPAcc,专业学位)
40
①199管理类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③--无
④--无
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
同等学力加试:
①基础会计
②战略管理
01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
02会计理论与实务
03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
025400 国际商务(专业学位)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96经济类综合能力
④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
国际商务
同等学力加试:
①国际贸易
②国际金融
01跨国企业管理
02国际投资
03国际商务经营与管理
007 艺术设计学院
140300设计学
21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1设计学概论
④820设计基础(设计学)
①命题设计②专业面试③英语笔试④英语面试
跨专业及同等学力考生加试:①设计史②专业基础
注:同等学力人员不能跨专业报考
01工业设计
5
02设计理论
8
03视觉传达设计
4
04数字媒体设计与动画
4
135700设计(专业学位)
6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611设计学概论
④822设计基础
①命题设计②专业面试③英语笔试④英语面试
跨专业及同等学力考生加试:①设计史②专业基础
注:同等学力人员不能跨专业报考
01工业设计
13
02环境艺术设计
11
03视觉传达设计
12
04数字媒体设计与动画
12
05服装设计
7
06公共艺术设计
6
07手工艺设计
4
008 马克思主义学院
030500马克思主义理论
24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④818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同等学力及跨专业加试:
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②中国共产党简史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思想政治教育
04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009 外国语学院
1202Z1国际商务英语
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3数学三
④832英语综合
英汉翻译
同等学力加试:①国际贸易②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01商务翻译研究
02跨文化商务沟通
03商务英语语言研究
055101英语笔译(专业学位)
2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11翻译硕士英语
③357英语翻译基础
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英汉互译(笔试)
同等学力加试:①英语综合②英语写作
01轻工业
02非物质文化遗产
03物流
055112朝鲜语口译(专业学位)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16翻译硕士朝鲜语
③362朝鲜语翻译基础
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朝汉互译(笔试)
同等学力加试:
①高级朝鲜语
②朝鲜语写作
01外事
02旅游
03商务
010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0835Z1信息与计算科学
4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21常微分方程
数学分析
同等学力加试:
①高等代数
②复变函数
01信息科学中的计算问题
02复杂系统建模仿真
085406控制工程(专业学位)
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5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程序设计技术
同等学力加试:
①常微分方程
②数据库原理
01动力系统
02神经网络
03机器学习
085410人工智能(专业学位)
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5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程序设计技术
同等学力加试:
①常微分方程
②数据库原理
01自然语言处理
02图像处理
03知识图谱
085411大数据技术与工程(专业学位)
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5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程序设计技术
同等学力加试:
①常微分方程
②数据库原理
01智能信息处理
02图神经网络
03金融大数据风险度量
011电子信息学院
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
6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15信号与系统
通信原理
同等学力加试:
①电路分析
②数字信号处理
01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
02光通信网络与技术
03信息处理与传输
04微弱电磁信号检测与处理
0817Z1化学物理技术
4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30固体物理
物理综合
同等学力加试:
①量子力学
②工程光学
01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02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03高压物理及应用
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
6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38材料科学基础(物理)
物理综合
同等学力加试:
①材料分析方法
②材料物理性能
01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02光电材料设计与开发
03磁电材料结构设计与调控
085601材料工程(专业学位)
1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38材料科学基础(物理)
物理综合
同等学力加试:
①材料分析方法
②材料物理性能
01磁电信息材料
02低维功能材料
03光电功能材料
08540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专业学位)
16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5信号与系统
通信原理
同等学力加试:
①电路分析
②数字信号处理
01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
02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
03半导体器件
04量子精密测量
085402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专业学位)
16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5信号与系统
通信原理
同等学力加试:
①电路分析
②数字信号处理
01智能无线通信技术
02光通信技术与传感
03信息处理与传输
085408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学位)
2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31工程光学
物理综合
同等学力加试:
①激光原理
②光电技术及应用
01光电检测与传感技术
02智能视觉和计算成像技术
03光电信息功能器件
012 政法学院
0305Z1社会工作与社会法治
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4刑法学
④813民法学
法律综合
同等学力加试:
①法理学
②宪法学
01民商法学
02法律文化
03诉讼法学
04刑事法学
035200社会工作(专业学位)
2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1社会工作原理
④437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政策与法规
跨专业及同等学力加试:①社会学概论②社会研究方法
注:同等学力人员不能跨专业报考
01城乡社区工作
02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
03青少年社会工作
013建筑环境工程学院
0808Z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01电路
建筑供配电技术
同等学力加试: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1建筑设备智能控制与节能
02建筑智慧感知与行为分析
03建筑物联网与智能家居
085801电气工程(专业学位)
1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01电路
建筑供配电技术
同等学力加试: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1建筑供配电与节能技术
02建筑设备智能控制技术
03智慧建筑消防技术
085406控制工程(专业学位)
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01电路
建筑供配电技术
同等学力加试: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1建筑设备智能控制技术
02 智慧建筑消防技术
03建筑智慧感知与行为分析技术
085802动力工程(专业学位)
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4传热学
制冷原理与设备
同等学力加试: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
01 制冷、空调系统与节能技术
02 能源高效清洁综合利用
085702 安全工程(专业学位)
9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7安全系统工程
建筑公共安全技术
同等学力加试:安全管理学、燃烧学
01智慧消防与应急救援技术
02电气设备风险分析与控制技术
03新能源火灾防治技术
014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08070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1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14传热学
(任选一门)
①工程热力学②传热学③制冷原理与设备
同等学力加试(任选两门):
①工程热力学②传热学③制冷原理与设备④工程流体力学
01冷冻冷藏设备系统优化及节能技术
02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03传热传质强化技术及应用
04制冷与空调设备新技术及工质替代
05化工机械节能及过程控制
085802动力工程(专业学位)
41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4传热学
(任选一门)
①工程热力学②传热学③制冷原理与设备
同等学力加试(任选两门):
①工程热力学②传热学③制冷原理与设备④工程流体力学⑤过程流体机械⑥工程材料
01制冷及空调新技术与系统
02化工机械节能及过程控制
03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04传热传质强化技术及应用
015 体育学院
045200体育(专业学位)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46体育综合
(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
④--无
①体育概论②运动技能
同等学力加试:①运动解剖学②体育社会学
01体育教学
02运动训练
03社会体育指导
016软件学院
083500软件工程
16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41软件工程专业综合(自命题)
C语言程序设计
同等学历加试:
①计算机网络
②数据库原理
01软件建模与测试技术
02软件技术与质量保证
03云计算与大数据
04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
05图像处理与人机交互
085405软件工程(专业学位)
9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41软件工程专业综合(自命题)
C语言程序设计
同等学历加试:
①计算机网络
②数据库原理
01服务计算与软件服务工程
02软件项目管理
03软件应用技术与工程
085410人工智能(专业学位)
9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41软件工程专业综合(自命题)
C语言程序设计
同等学历加试:
①计算机网络
②数据库原理
01数据挖掘
02计算机视觉
03自然语言处理
085411大数据技术与工程(专业学位)
9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41软件工程专业综合(自命题)
C语言程序设计
同等学历加试:
①计算机网络
②数据库原理
01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02大数据治理
03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085412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学位)
9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41软件工程专业综合(自命题)
C语言程序设计
同等学历加试:
①计算机网络
②数据库原理
01网络空间对抗
02信息系统安全
03物联网安全
04密码学及应用
05网络主动防御
017 烟草科学与工程学院
0832Z1烟草科学与工程
1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07烟草化学
卷烟工艺学
同等学力加试:
①有机化学
②分析化学或微生物学或烟草原料学
01烟草化学技术与工程
02烟草加工理论与技术
03烟草生物加工技术
082200轻工技术与工程
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39微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同等学力加试:
①发酵工艺学
②酶工程
01烟用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
02烟用材料工程
03雪茄烟叶发酵技术
086003食品工程(专业学位)
1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8生物化学
④807烟草化学
卷烟工艺学
同等学力加试:
①有机化学
②烟草原料学
01烟草加工技术
02烟草生物加工技术
03调香技术与工程
086001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学位)
10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8生物化学
④807烟草化学
卷烟工艺学
同等学力加试:
①有机化学
②烟草原料学
01烟草生理生化
02烟草高值物生物合成技术
03烟草多用途利用
085509智能制造技术(专业学位)
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1机械设计
机械原理或C语言程序设计
同等学力加试:
①理论力学或机械设计或汽车构造②机械原理或材料力学
01烟草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02智能生产线建模与仿真
03工业数字孪生技术
018 新能源学院
0817J1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1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2数学二
④819材料科学基础(化工)
化学电源
同等学力加试:
①物理化学
②化工原理
01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02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03氢能科学与技术
085807清洁能源技术(专业学位)
7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9材料科学基础(化工)
材料综合
同等学力加试:
①物理化学
②化工原理
01可再生能源技术
02新能源高效存储转换技术
085808储能技术(专业学位)
8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9材料科学基础(化工)
材料综合
同等学力加试:
①物理化学
②化工原理
01储能材料与技术
02应用电化学
备 注: 1. 2024年国家招生计划尚未下达,中国研招网硕士专业目录中的拟招生人数为我校根据2023年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招生人数拟定的各学科招生计划,仅供参考。各专业实际招生人数将根据2024年国家招生计划及各专业报考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2.2024年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学位,代码:030500)、工商管理(MBA,专业学位,代码:12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