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机电工程学院考研方向是什么专业  > 机电工程学院各专业介绍

机电工程学院各专业介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始创于1960年我校"雷达机械结构与工艺"专业,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交叉与边缘学科专业之一。2017年、2021年本专业两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7年遴选为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拥有“电子装备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重点实验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教学团队、"机械电子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电子装备"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现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电子机械科学与技术、力学等博士、硕士点。本专业曾培养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宝岩教授、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王从思教授和张逸群教授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才,已成为我国电子机械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本专业紧密围绕学校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的鲜明学科特色与优势,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明确机械学、电子学、控制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相结合的发展特色,致力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中高端电子装备的工程设计与智能制造的机电一体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

本专业设置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两个培养方向,培养目标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知识厚实、实践创新能力强、有组织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在机械、电子及其相关行业,特别是机电装备设计与先进制造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学研究、应用开发等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就业地区主要有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南京、广州等,就业行业主要有机械、雷达、通信、航空航天、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就业单位主要面向国防军工行业骨干科研院所以及各类IT企业,主要从事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本专业近三年保送和考取研究生的人数约占应届毕业生的41%。

主干课程

智能制造基础、机器人技术、工业大数据、电子设备热控制技术、电磁兼容设计、机电装备振动分析、机械创新综合实践项目。

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电子封装技术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是2009年国家首批电子封装技术本科专业,同时是全国唯一的电子封装类国家级特色专业。2017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及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评选本专业为全国排名第一的五星级封装专业。本专业2020年获批教育部首批第二学士学位招生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该专业在2021和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A+。拥有高性能电子装备机电集成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安市智能仪器与封装测试重点实验室和电子装备机电耦合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本专业以多学科交叉为培养特色,重点学习集成电路和微系统封装中的机、电、热、磁设计,封装材料与工艺,封装测试装备等方面的知识。本专业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平台与联合实验室,开展理论与实践的培养,为毕业生迈入企业打下基础。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集成电路和微系统行业需求为背景,以学校办学定位为依托,培养爱国进取、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有组织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具备电子、电磁、机械、传热等专业知识,能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高端电子制造、微系统设计等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通信、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微电子与光电子、自动化生产线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微电子和传感器设计、制造、工艺、测试、研发、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也可攻读硕士学位、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的平均一次就业率达到98%,多数毕业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和省会城市中的跨国公司、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近三年保送和考取研究生的人数约占应届毕业生43%,包括哥伦比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杜伊斯堡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

主干课程

电子封装工程学科导论、电子封装结构设计、电子封装材料与工艺、电子封装热设计、微机电系统封装技术、微电子技术概论、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工艺、集成电路制造原理与工艺、电磁场与电磁波、射频电路基础、电磁兼容设计与信号完整性、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原理、电子封装装备机械设计、流体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封装力学、电子材料与器件原理、电子设备可靠性等。

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工业设计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以创新为驱动、以人本为设计理念,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引领中国创造和实现制造强国的关键,是未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创新的产品、系统、服务和体验来实现商业成功和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活。本专业于1996年创办,是机电科学技术与美学艺术交叉融合的设计学科。本专业重点以机电产品和电子信息产品为设计对象,综合运用机械学、电学、人机工程学、产品形态学、美学、材料工艺学等学科知识,研究工业化和信息化条件下产品的“人-机-环境”协调关系和设计规律,实现工业产品的功能结构设计、造型设计和工程化设计。本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具备工业设计创新思维方法、国际先进设计理念、较强的设计实践能力、精细的工匠精神,从事工业产品,主要是机电产品和电子信息产品的科学研究、设计制造、技术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型”和“工程应用型”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范围较广,多在全国大中城市的跨国公司、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研发、管理等工作,就业率达97%以上。本专业近年来保送及考取工业设计、机械、电子信息、管理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应届毕业生人数的36%~42%,另有部分学生赴美国、德国、英国、日本、芬兰等出国深造。

主干课程

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造型基础、立体构成、产品模型制作、人机工程学、造型材料与工艺、工业设计概论、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设计、产品创新设计、电子设备结构设计、可穿戴装备设计、智能手机APP开发与界面设计。

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自动化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创建于1981年,是国内建立较早的自动化专业之一,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所属学科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本专业是陕西省高校特色专业,并于2017年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培育),2019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是基于电子科学、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发展起来的宽口径专业,以控制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以电子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等作为主要技术手段,对各种自动化装置和系统实施感知与控制。本专业是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电子与控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运行与制造相结合,集控制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机器人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面向电子信息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数理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强,能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机器人智能控制、智能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开发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去向

近年来本专业每年保送和考取研究生的人数达到应届毕业生的35%~42%,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西安、苏州等大中城市,尤其在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区受到广泛好评。就业单位主要包括国防军工行业骨干科研院所、跨国公司、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和IT企业等。

主干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系统仿真、过程控制、运动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等。

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创建于1989年,2021年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2022年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以电工理论、电力电子学、电磁场与电磁波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控制理论为主,兼具强电系统分析及弱电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一门工程类学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专业基本技能扎实,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工程组织和领导能力、工程创新意识以及国际竞争力,立志献身于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电气领域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在电磁装置机理及控制、运动控制、新型功率器件应用、新能源系统电能变换、高性能功率变换、电力系统自动化、通信电子等专业领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和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本专业旨在培养兼具强电系统分析与弱电控制系统分析及设计的能力,既可在航空航天军事领域研究院/研究所从事研究开发和科研管理工作,亦可在电力系统、工矿企业等民用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应用研究和系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宽、适应性强,主要面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可从事运动控制系统研究设计、功率变换装置设计制造、电磁装置分析设计和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工作,也可从事系统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电气技术工作。本专业近年来每年出国深造、保送和考取国内高水平大学研究生的人数达到应届毕业生的35%~42%。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主要就业于全国各大中城市,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单位主要分布在航空航天研究院/研究所、电子通信领域有实力的大中公司、电力系统各个部门、电气工程研究开发公司和研究院、大型制造业等企业、公司或研究单位。

主干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图学基础与计算机绘图、微处理器原理与系统设计、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电机与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气控制及PLC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系统仿真、机器人技术。

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测控技术与仪器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成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省级特色专业和陕西省首批名牌专业,目前拥有硕士、博士一级学科点、“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专业以电子测量和通用仪器技术为特色,包括智能感知、信息获取、信息表达及通信等方向,是以传感器技术、电子测量与误差处理技术、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为基础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拥有通用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测量与仪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时频与卫星导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西安市智能仪器与封装测试重点实验室、西电-中电第41研究所共建电子测量仪器创新中心、陕西省青年创新团队,在教育教学方面拥有测控技术与仪器省级教学团队,多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专业发展提供良好支撑。

培养目标

本专业隶属于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以电子测量和通用仪器技术为特色。培养具有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基础厚实、国际视野,具有规范的工程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电子测量、自动控制、计算机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在信息获取与处理、电子测量与控制、自动测试与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去向

本专业隶属电子信息领域,就业面广。本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出国深造、保送和考取国内高水平大学研究生的人数达到应届毕业生的43%以上,其中保送研究生达15%以上。毕业生可取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颁发的见习工程师资格证书。就业领域有电子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仪器仪表类制造业、科学研究单位等,主要从事科学研究、产品研发、系统构建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干课程

传感器与信号调理、电子测量与误差处理、自动控制理论基础、单片机原理与程序设计、自动测试技术、光信息检测与处理、精密机械设计基础、电磁兼容技术、综合测试与故障诊断、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微波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现代测量仪器概论、计算机控制技术、虚拟仪器设计。

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机器人工程

“机器人工程”是顺应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需求和国际发展趋势而设立的一个新兴专业,是以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和认知科学等学科中涉及的机器人科学技术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机器人的智能感知、优化控制与系统设计、人机交互模式等学术问题的一个多领域交叉的前沿学科。201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获批机器人技术交叉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目前已形成了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目标

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旨在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强实践,具有国际视野的机器人行业骨干和引领者,能在机器人构型设计、动力学分析、伺服控制、传感检测、计算机技术、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支持以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利用电子技术(包括传感器、控制、计算机等)使机器人的机械本体柔性化和智能化是本专业的特色与目标。

毕业去向

本专业的就业面广,毕业生可在机器人构型设计、动力学分析、伺服控制、传感检测、计算机技术、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支持以及管理等工作。本专业的学生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富创新的特点,兼具多学科知识融合的优势。目前,机器人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平均收入一般要远高于同期毕业的其他专业学生。

主干课程

机器人技术基础、伺服电机原理、数字图像采集与处理、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机器人操作系统与编程、人机交互与人机接口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微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