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曾国藩考试考了几次  > 曾国藩的7次科举之痛,教会他2个字

曾国藩的7次科举之痛,教会他2个字

最近,全国各省的高考分数和分数线陆续揭晓。几家欢乐几家愁。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但一次得与失是否能决定此后的命运轨迹?

100多年前的曾国藩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曾国藩从14岁开始参加县试。科举考试中最低等级的秀才,他一共考了7次。6次“高考”落榜,甚至还曾被作为全省“反面教材”。

这段经历也成就了曾国藩,他总结教训,深深地记住了两个字“尚拙”,贯穿他此后的人生历程。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决,也是他常向别人谈及的道理。

也许成功来得比别人晚,但是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曾国藩还留给我们哪些重要启迪?可以参阅前段时间的热文《冯唐:我读曾国藩20多年,这8个字受用一生》。

作 者:张宏杰

编 辑:鲁一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6次“高考”落榜,被当作全省反面教材

湖南湘乡的曾家,是一个普通的农家,但从曾国藩的祖父起,就有一个“科举梦”。可惜的是: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连考十余次,均没有上榜。

于是,曾家的希望转向曾国藩这一代。后来,曾国藩和父亲一起连考5次,两人也是场场落第。当地人提起这对父子,最爱说的一句话是,祖坟没有冒青烟,再折腾也没用。

直到曾麟书连考的第17次,他终于在43岁勉强考上“秀才”,这时曾国藩第六次落榜。而这次他不仅落了榜,还因为“文理欠通”被“悬牌批责”。

每次考试后,主考官都会挑几篇文章出来,作为范文。而曾国藩的这次考卷被当成了“反面典型”。这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相当于被全省示众。这一下,曾国藩不仅在湘乡出了名,还在全省出了名。

这次当众批评对曾国藩的刺激很大,这是他长到这么大第一次被人家当众批评,这是他平生第一大挫折。

解决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超人的努力

回家后,曾国藩一头钻进书房,再也不出来了,他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要找出失败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自己太笨了。

民间曾流传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小偷,想去曾国藩家里偷东西,准备等曾家的人都睡着了再下手,无奈,曾国藩在背课文呢,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都趴房梁上睡着了,后来听得小偷都会背了,小偷实在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蹦下来说;“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着,我给你背一遍”。说完,从头背到尾,然后摔门扬长而去。

确实,曾氏家族的遗传基因非常一般。事实上,不仅是曾麟书、曾国藩科考如此费力,曾国藩的叔叔一辈子也不过是一个老童生。后来曾国藩的几个弟弟,也一个个很早就开始读书,结果也没有一个能考中举人。

连续六次考秀才失利,让曾国藩确认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自己有着极强的进取心,但是上天没有给自己一个与雄心相匹配的聪明的大脑。

但是曾国藩和爷爷一样,身上也有一股天生的倔劲。解决自己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

这次被“悬牌批责”的耻辱,如同当众一记响亮的耳光,更激起了曾国藩的斗志。他要破釜沉舟,再一次发奋,挽回自己的颜面。

当然,用力不能用蛮力。再重复老路不行了,曾国藩下决心一定要从过去的学习思路中突破出来,寻求改变。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总结出问题所在。

第二年(1833年),曾国藩终于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秀才。

事实证明,“悬牌批责”成了曾国藩命运的转折。

从这一年开始,老曾家的运气似乎彻底转过来了。中了秀才之后的第二年秋天,曾国藩又考上了举人。此后,曾国藩又中了进士、翰林(在当时是最高的学位)。出了一个翰林,这是全县、甚至全省的大事。

这样,曾国藩就在仕途上获得了一个绝佳的起点。

而相比之下,曾国藩的那些同学,有的人早早成了秀才,然后就站在边上看曾国藩父子的笑活,结果这些人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一个。

(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