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易经硕士学位  > 《易经》于德国的传播研究

《易经》于德国的传播研究

《易经》于德国的传播研究A Study of the Communication of I-Ching in Germany DOI: 10.12677/ISL.2023.72009, PDF, HTML,XML, 被引量 下载:243  浏览:1,034 作者: 彭然然: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易经;德国;传播;I-Ching; Germany; Communication 摘要: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也是一份超越时空的全球财富。传教士卫礼贤历经十年字斟句酌,译出德语版《易经》,开启了《易经》于德国的传播,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播、发展,目前已有近十本德语《易经》译本,哲学、心理学、医学、艺术学众多研究方向,许多有关《易经》的社团和协会。但综合分析,会发现:目前研究《易经》的学者数量相对较少,且相关文献有许多误译、误阐释现象。这种情况下,也是响应中华文化走出去,就需要我们外语人,了解中华文化,仔细研读《易经》,将传统文化译出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Abstract: The I-Ching is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cal classic and a global treasure that transcends time and space. It took the missionary Richard wilhelm ten years to translate the German version of the I-Ching, initiating the spread of the I-Ching in Germany. Afte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of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re are now nearly ten German translations of the I-Ching, numerous research directions in philosophy, psychology, medicine and art, and many societies and associa-tions concerned with the I-Ching. However,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number of scholars who have studied the I-Ching is relatively small, and that there are many mistranslations and misinterpretations i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situation, and in response to the going out of Chinese culture, requires us foreign language speakers, to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 to study the I-Ching carefully, to translat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ut and to contribute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文章引用:彭然然. 《易经》于德国的传播研究[J]. 交叉科学快报, 2023, 7(2): 55-60.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3.72009

1. 引言

《易经》汇集无数至圣先贤的智慧之光,永远在我们的上空如晨星闪烁,撩人心魄,他牵引着我们的灵魂跋山涉水,上下求索,寻幽探秘,渐入佳境。该经典之作起初因为传教士传教,译为拉丁语,英、法、意大利语,传入欧洲,传到德国,但因语言不通,理解不到位,晦涩难懂,整个德国知晓人并不多。20世纪初,卫礼贤字斟句酌,译出德语版《易经》,开启了《易经》于德国的萌芽阶段。1986~2000年德国人意识到《易经》的珍贵价值,但奈何可参考德语文献不多,故大量翻译英语《易经》文献,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易经》于德国的传播,但研究该经典的德国学者数量还是相对稀少,是《易经》于德国的缓慢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是《易经》在德国快速的发展阶段,有哲学、心理学、医学、艺术等众多研究方向,且出现了许多与《易经》相关的协会和社团,给予了普通人接触《易经》的渠道,并让普通人真正地了解到了《易经》的价值。

2. 萌芽阶段(1900~1985)

在20世纪之前已有许多传教士对《易经》进行诠释和翻译,比如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M. Ricci)、曾德昭(A. de Semedo)、卫匡国(M. Martini)等人在论著中多次提及《易经》;法籍耶稣会士白晋(J. Bouvet)、傅圣泽(J. Foucquet)、马若瑟(J. de Prémare)等索隐派对《易经》进行了索隐法诠释 [1] ;更有法籍耶稣会士金尼阁(N. Trigault)、刘应(C. Visdelou)、雷孝思(J. Regis)、法国学者霍道生(P. Philastre)英国圣公会传教士麦格基(C. McClatchie)英国神父理雅各(J. Legge)、比利时神父、汉学家哈雷兹(C. de Harlez)等进行翻译。但这一时期的诠释和译作均以拉丁语、英、法、意大利语为主,以传教为目的,语言晦涩难懂,对德国的影响较小,直到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的德语译作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局面。

卫礼贤一开始是一名在华传教士,但《易经》的智慧和价值吸引到了他。在晚清学者劳乃宣的助力下,花了差不多十年时间,最终写成了德文译本《易经》(I-Ging, Das Buch der Wandlungen),并于1924年在德国耶拿出版。在此之后,卫礼贤接着又发表了《变易与交感》、《〈易经〉的艺术精神》、《死亡与更新》、《对立和统一》和《变中之常》等一系列研究和阐释《易经》的文章,这些文章于1956年以《变与常》为题,由德国欧根·迪特里希出版社出版。1926年到1929年期间他就《周易》发表了四次演讲,演讲的题目分别是:“对立与关联”、“《周易》的艺术精神”、“变之不变”、“死亡与复生” [2] 。与大多数西方学者把《易经》视为一部神秘主义的卜筮作品不同,卫礼贤首先肯定《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也是一份超越时空的全球财富,以一己之力奠定了《易经》于德国全方位发展、传播的基石 [3] 。

鲍吾刚(Wolfgang Bauer),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教授,深受卫礼贤影响,研读易经,于1973年为卫礼贤翻译的易经(I-Ging, Das Buch der Wandlungen)编序,并出版《中国断案传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Das Bild in der Weissage—Literatur Chinas)一书。此书主题虽为《推背图》预言书图像的演化方式、各种版本《推背图》手抄本和刊印本比较及日本中野江汉教授的《推背图》私人藏本德语译文,但书籍前半部分着重介绍了伏羲八卦、强调了《易经》在预言书籍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纪初至1985年属于《易经》在德国的萌芽阶段,卫礼贤及其《易经》德译本打破了文献完全是拉丁语、英、法等外语的局面,使德国学者开始了解并重视起《易经》,也逐渐意识到《易经》不只是占卜书籍,而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籍。但碍于《易经》晦涩难懂,该时期研究此经典的学者少之又少,导致相关的文献非常稀少,拉丁语、英、法等语言文献仍占主导地位。

3. 缓慢发展阶段(1986~2000)

该阶段德语《易经》文献明显增多,但大多数均为外国作者,后译为德语。译作主要有JohnBlofeld的I-Ging: das Buch der Wandlung;阐释性作品有Guy Damian-Knight写的I-Ging der Liebe: d. altchines. Orakel für Partnerschaft u. Ehe、Diana Ffarington Hook的I-Ging für Fortgeschrittene: Strukturen, Kräfte, Kombinationen、Carol K. Anthony的Handbuch zum klassischen I-Ging、R. L. Wing的Das Arbeitsbuch zum I-Ging、Tom Riseman的Einführung in das I-Ging、Friedrich K. Engler的Die Grundlagen des I-Ching: Leben, Lebensordnung, Lebensgesetze等。

德国本土《易经》文献:

Frank Fiedeler的译作Yijing. Das Buch der Wandlungen. Erstmalig von Grund auf entschlüsselt und neu aus dem chinesischen Urtext übersetzt。Frank Fiedeler本于图宾根大学学习德语和英语,后改为学习汉学、哲学和宗教研究,在慕尼黑、波恩、柏林、维尔茨堡等大学以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时间长度继续学习。1967年,他在Hans Steininger的指导下获得了博士学位,论文主题为周易。后在台湾进行研究(1967年至1969年),在那里他跟随一位道教大师学习和研究萨满教。通过该大师,他接触到了最古老的中国古典文献,即《易经》的甲骨文。从那时起,对《易经》的研究,且强调道家影响成为了其科研工作的重点。另外,Frank Fiedeler还写了许多《易经》阐释性作品,比如Die Wende. Ansatz einer genetischen Anthropologie nach dem System des I-Ching、Die Monde des I-Ging. Symbolschöpfung und Evolution im Buch der Wandlungen、Zeichenlogik im Buch der Wandlungen等。

哥廷根大学客座讲师Dominique Hertzer,在哥廷根东亚研究系进行教学工作已有数年,通常在每年夏季学期开设“道教”课程,教授和传播周易内容。出版Das alte und das neue Yijing: Text und Deutung、Das Mawangdui-Yijing: Die Wandlungen des Buches der Wandlungen书籍,Das Zeichen zheng im Zusammenhang mit den Standardformeln des Orakelentscheids im Yijing、Yijing und Yangsheng、Das Yijing und seine Bedeutung als Orakelsystem、Yijing und Chinesische Medizin、Buch der Wandlungen (Yijing易经): Neue Perspektiven und Potentiale für Therapeut und Patient文章,多次强调了《易经》对人身体健康、精神健康的作用。

Claussen Claus在波恩和汉堡的大学学习医学,并参加了德国医学国家考试和美国医学执照考试,顺利通过。毕业后担任维尔茨堡大学耳鼻喉科诊所的教授,并从1978年起担任神经病学副教授,直到2004年夏季学期结束后成为名誉教授。他研究平衡的调节,听觉器官的感觉功能,以及嗅觉和味觉的感知。克劳森组织和主持了很多国际会议,这些会议经常在他的家乡巴特基辛根举行,内容是关于神经病学和颅内感官障碍以及它们的治疗。他在I-Ging—kurz & praktisch一书中写到《易经》可用于医学,即调节人的感官,调节人体平衡。

Christine Keidel-Joura于1964年出生在不来梅港并在17岁的时候知道了占星术。后接受占星学知识培训,并于1985年毕业,成为一名咨询占星师。自1993年起,成为德国占星师协会(DAV)的成员,并从1998年起就开始举办占星学研讨会,2005年成立不莱梅占星术学校,给他人提供建议,预测未来,提供占星术方面的课程,一些著名的占星家也曾在不莱梅占星术学校进行过培训。Christine Keidel-Joura 写的Vom Charakter des I-Ging: das große Buch der Weisheit im neuen Licht一书图文并茂,描述了女性的积极一面,也为许多生活问题,如伙伴关系、事业、家庭和健康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揭示了面对困境,如何积极塑造局势,也包含了许多自我满足的生活建议。

占星学家Bernd A. Mertz写了Das I-Ging der Zahlen: die Magie der Zahlen und die Weisheit des Ostens geben praktische Ratschläge für die Gestaltung des Lebens und der Zukunft一书。Mertz本是一名剧作家,1970年,他接触到了占星术,非常着迷,于是决定把研究占星术作为自己的主要职业。研究过程深受《易经》的启迪,撰写了德语世界中最畅销的占星学入门书籍,被认为是现代占星术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1986~2000年属于《易经》在德国的缓慢发展阶段,占星学家开始利用《易经》给别人预测未来、提供建议。高校学者开始从哲学、医学等方面研究《易经》文本,指出其对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巨大作用,打破了人们对《易经》的陈旧印象。但该时期英译德《易经》文献仍占据主导地位。

4. 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

Johann Andreas Gickler毕业于慕尼黑造型艺术学院。毕业后他曾做了四周的公务人员工作,但后来意识到永久就业、养老金权利无法弥补他对艺术活动的热爱,然后放弃。现在的他,齐肩卷发、牛仔裤、夹克、围巾,没有电脑、手机和手表,生活在画作之间。他的画作异常和谐,非常注重尺寸关系。他受《易经》启发写了许多书,书名是Pfeiler Doppelpfeiler Dreifachpfeiler anhand des I Ging und Musik、Säulen, Doppelsäulen, Dreifachsäulen anhand des I-Ging und Musik、Pfeiler anhand des I Ging und Musik、Schränke, Regale anhand des I-Ging、Architektur und I-Ging、Architektur, Musik und I Ging。

Claudia Simone Dorchain于2000年获得哲学/心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得罗斯托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得非医疗心理治疗师执照(HPG),2008年在特里尔大学担任哲学/伦理学的大学讲师,2009~2011年在柏林洪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开始从事咨询实践工作,并在各类高校进行讲座。其研究重点之一便是《易经》,其书籍Weisheit der Wandlung: Das mystische Yijing in Theorie und Praxis讲述了《易经》是如何产生于道教精神的?东方和西方的哲学是否有任何相似之处?该书又是如何能预测未来的?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什么时候是做事情的正确时机?人们的幸福在哪里?每个读者都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另外,它清楚地解释了《易经》的64个卦象。任何想在家里学习《易经》、理解易经符号并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易经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拿起这本图文并茂的书。

40多年来,René van Osten致力于研究《易经》中的文字、八卦和六爻结构及转化,解析道教冥想实践以及《易经》与音乐、中医之间的联系,并于2002年建立ZhanDao Akademie des Yi Jing网站,提供易经研讨课,解答易经相关知识,并提到,它不是满足利己主义的好奇心或肤浅关注的工具。恰恰相反:它反而促进了一种谦逊的态度。它不会使任何事情变得更好或更坏,而是更加真实。因为它是大秩序的一面镜子,它也反映出不符合秩序的东西,从而使其进入秩序。出版书籍Yi Jing-Das Buch vom Leben,该书的主要内容是:一直以来,人们寻找更高的意义和生命运动背后的联系,一直以来,人们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迫切想要知道答案,这些问题涉及自己、他人和家庭、涉及到专业、精神和情感各个方面,《易经》作为一本有智慧的书可以给予我们答案。另外他还是Klangwelten des I-Ging项目的发起者,在多年探索《易经》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其在描绘世界和生活方面的深刻智慧。《易经》在他的心里住了下来,在那里演奏着用快乐和热情表达的宁静的旋律。所以他将八卦的动态转化为音乐,这是一种直达灵魂深处的存在。

Rainald Simon,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讲师。1951年,出生于马尔堡,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和上海学习汉学(古典语言学),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并从事翻译工作,曾于2014年出版德语版《易经》。

Dennis Schilling,慕尼黑大学汉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和哲学、佛教、比较哲学、中文教学法,曾于2009年出版德语版《易经》。

Sarah Eichner于艾希施泰特天主教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该学校是一所罗马天主教研究大学,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埃希施塔特和英戈尔施塔特,博士论文题目为Das Raumgebende der Erde. Phänomenologische Annäherungen an das Yijing.

Hamann Brigitte曾在台湾生活两年,在这两年期间,佛教、道教和禅宗和《易经》进入了她的生活。随后怀着一腔热情又获取了心理学知识:跟随Martin Haberzettel学习NLP,跟随Katharina Tyllack学习身体导向的治疗方法,后学了Henning Alberts博士的催眠术,Stephen Gilligan博士的催眠疗法等。自1986年起,从事占星师和生活咨询师的工作。并于2002年成立了占星术学院EOA,在那里她教授她所拥有的占星知识及给予别人生活建议,并出版了I-Ging: wie Sie das Orakel als persönlichen Ratgeber und Wegbegleiter nutzen können。

Gitta Peyn写了I-Ging: Ethik der Freiheit并在易经启迪下创建了formwelt Online网站。该网站让用户理解人是如何创造意义的?怎样才能对自己的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让用户的思维变得更加清晰和集中,并将感受到一种迄今为止未知的轻松。

Margarete Gold创办了社团Berufsverband für Feng Shui und Geomantie,通过有趣的讲座、研讨会、演讲、博客,Facebook,新闻通讯,Twitter发送关于风水相关主题的最新信息,吸引公众,使其了解风水的基础知识、方法和应用领域。

2000以后是《易经》在德国快速发展阶段,易经研究方向众多,有哲学、心理学、医学、艺术等,且出现了许多与《易经》相关的协会和社团,给予了普通人接触《易经》的渠道,让人真正地去了解到《易经》的价值。但综合来看,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且研究文献并没有全部挖掘出《易经》的价值。

5. 结语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清朝时期,传教士为传教,将《易经》译为拉丁语、英、法、意大利语,但多带着愚昧偏见,未将《易经》的价值进行传递,且未有德语译本,德国人对此知之甚少。后卫礼贤十年辛苦,译出德语译本,才真正开启了《易经》于德国的传播之路。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播、发展,目前已有近十本德语《易经》译本,哲学、心理学、医学、艺术学众多研究方向,许多有关《易经》的社团和协会。但综合分析,会发现,目前研究《易经》的学者数量相对较少,且相关文献有许多误译、误阐释现象。这种情况下,也是响应中华文化走出去,就需要我们外语人,了解中华文化,仔细研读《易经》,将传统文化译出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平. 耶稣会传教士《易经》的索隐法诠释[J]. 周易研究, 2013(4): 39-46. [2] 杨平. 一位汉化的德国翻译家——卫礼贤的《易经》翻译和研究评述[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1): 67-71. [3] 杨平. 《易经》在西方的翻译与传播[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 47(6): 923-934+96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