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种是夹带的变种,就是找人在考场外看准地方,把答案绑在石头上扔进去,或者用箭射进去,甚至有人用信鸽把答案带进去。
这种是最低级的作弊方法,官方也很容易防,加强盘查就行了。被逮到的后果也很严重:有的当场就要戴枷游行,有的当场打屁股,严重的甚至会被砍头。
二是请人代考。现在也还有这种现象,但是应该没有古代那么多,因为现在都有照片了,要找到一个能蒙混过关的人不容易。古代没有照相机,核对个人身份只能靠画像加上文字描述,找“枪手”比现在容易得多。唐代的温庭筠、清末的胡汉民都曾经做“枪手”代别人考试。据说温庭筠曾在考官的严密监视下,还帮8个人做了试卷,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三是买考题。考试最重要的是考题,知道考题后,自己先做好文章或者请高手做好,自己背熟,那上榜的把握就很大了。
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难操作。
一是因为像现在一样,知道考题的人都要被关起来,断绝与外界的联系,要泄露考题不太容易;二是朝廷对泄题的处罚非常严厉,基本上是先下岗再处理,轻则坐牢,重则杀头。有权知道考题的一般都是高官,犯不着为了一点钱冒这么大的风险。
四是买考官。知不知道考题不重要,只要搞定评卷的人,就能金榜题名。但是朝廷也不是傻的,后来就实行了封名,匿名改卷。
但作弊的同学们仍然有办法,他们有的在试卷做记号,有的故意在考卷里增大字体,只要能让被收买的考官认出自己的试卷就行。
针对这种作弊,朝廷又升级了防范机制:收上来的试卷先找人誊抄一遍,这样就什么记号都不好使了。
但是这种防范措施还是有有办法可以破解,他们发明了在试卷中加入密码的作弊办法:考生事前与考官预定密码,比如一首唐诗,或是几个字,故意写在试卷的开头或者结尾,这样即使格式与字迹改变,依然能够辨别出考卷作者。
比如,天启元年,钱谦益做主考官的浙江乡试,就有一个叫钱千秋的人,买到了密码:一朝平步上青云。
按照约定,他只要将这七个字写在每段话的末尾,就能平步青云,金榜题名。
可惜由于牵涉的人太多,考完之后由于卖密码给他的人分赃不均,某些心态不好的同志把其他人给告了,于是事情败露。钱谦益虽然没有收钱,但也被牵连。
说到这个钱谦益,可不是一般人,而是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当时的超级大咖。
当然,钱谦益之所以有名,很大原因在于,他有个更有名的老婆——柳如是。
柳如是才貌双绝,是明清之际的秦淮八艳之一。历史学家陈寅恪还专门为她写了《柳如是别传》。
钱谦益虽然很有才华,但是他在进士考试时也是靠作弊上榜的,而且他的作弊方法比前面几种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他的方法是作弊中的最高技巧——买朝廷。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钱谦益参加进士考试。他觉得,买考题、买考官这些都太小儿科了,既然横竖要买,还不如直接买通朝廷,让组织考试的人给自己定个状元,直接到位,省得麻烦。
所以在考试之前,他就通过熟人,买通了宫里能说得上话的几个太监,找好了主考官,考完之后专门找出他的卷子,给个状元了事。为此,他可是花了大价钱——2万两百钱,相当于现在的1200万人民币。
花了那么多钱,钱谦益以为十拿九稳,就等着做状元了。
不料还是出了意外,因为有个人比他更狠。
这个让钱谦益愿望落空的人叫韩敬。在考试前,他也出了钱,而且收钱的人打了包票,必中状元。
可是他的卷子交上去之后,却被淘汰了。
韩敬在朝廷里有有关系的,于是连夜找人去查,才知道他的运气不好,偏偏改他卷子的人,是没收过钱的,看完他的卷子就怒了:水平这么差的人,怎么还敢来考试?反手就把韩敬判为落榜,而且把卷子扔到了废纸堆里。
落榜不要紧,韩敬同学手眼通天,找人从废纸堆里把卷子找回来重新改,而且他非要把自己的卷子改成第一名。
这就有点麻烦了。因为名次已经排定了,而且排前面的都是出了钱的(比如钱谦益),状元就一个,给了你,别人怎么办?
韩敬同学坚信:天下没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是因为钱还不够多。
关键时刻,他使出了绝招——加钱。
钱谦益找太监,出两万两;他找大太监,出四万两!
四万两,相当于2400万元人民币,出这个价钱,直接买个官都可以了,买个状元,也是够拼的了。
于是,出钱没别人多的钱谦益就这样被刷了下来,只拿了个第三名(探花)。
因为这事,钱谦益和韩敬的梁子就结下了。后来他们就进行了多年的明争暗斗。
从考试作弊这种事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其实是循环的,相似的事情总是反复地出现。
我们今天觉得惊天动地的事情,其实在几十年前早就发生过。把牛奶倒入河中、安乐死肉猪在10年前发生过。感染上千万人的大流感在20年前发生过。考试代考、冒名顶替的事也早就发生过。
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就是这个道理:多学一点历史,真的可以为我们的决策提供借鉴。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