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思修课考试内容怎么写  > 思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申报书

思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申报书

课程的内容、结构、知识点、课时等方面的组织安排:

一、课程理论教学的内容、结构、知识点、课时的组织安排: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结合大学生入校以后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发展状况和特点,根据以往我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我们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分成四大知识模块:

(一)大学生活的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包括教材中“绪论”的内容,首先,讲解大学这个人生发展的新阶段,帮助大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了解和体悟大学精神,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其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才。再次,讲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引导大学生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及法律素质提高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深刻认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掌握学习的方法,自觉促成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提高。这一章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并且从大学生入校以后遇到的现实问题出发,帮助大学生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培养基本的思想方法,是本门课程的起点。(6学时)

(二)大学生的思想修养。包括“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主要论述理想和信念的基本内涵、特点以及在人生发展过程的作用。进而在这个基础上,转向社会层面,论述社会理想和信念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主要论述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大学生科学理解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不断从中华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精神中吸取精神动力,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理解和传承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新的民族精神。“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主要论述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我发展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三章以个体内在的精神支柱构建为内容,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爱国传统,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特点,做忠诚的爱国者,并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确立和建构的高度,帮助大学生构建整个一生发展的精神支柱,把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升到最高的境界。(10学时)

(三)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主要包括“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主要论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的特点和功能,道德调节与法律调节的关系,提炼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论述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和着力点,社会主义荣辱观,我国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提升自己道德的层次,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首先论述公共生活及其特点,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并遵循公共生活中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其次论述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结合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最后讲解爱情与人生、婚姻与家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这两章以大学生个体道德修养为基础,帮助大学生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个体道德境界,自觉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要求。(10学时)

(四)大学生的法律修养:主要包括“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主要论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作用、运行;了解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我国政治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正确行使宪法赋予的各种权利和义务;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及其特征和构成等基本理论。“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主要论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和法治思维的含义、特征,帮助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治思维,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这两章,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一般特点,到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再到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地培养、法治理念地树立,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知识,进而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8学时)

二、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课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

实践课教学的目的:通过实践课教学深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品德心理因素的和谐发展,逐步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结合我校实际,实践课教学主要进行以下几个环节: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实践活动,举办演讲、辩论赛、诗歌朗诵等活动,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我区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国情、区情教育。如:到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参观“银川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到回乡文化园感受伊斯兰文化和回族风情。

(三)旁听法庭审判或利用模拟法庭进行法制教育实践教学。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上,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案件审理或利用模拟法庭,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四)突出综合性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科技馆进行志愿者服务,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突出时代感与热点、难点问题的实践教学。利用课余、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联系社会实际,突出时代感。使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亲身体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感受党和政府为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所作出的积极政策和措施,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能力。

实践课教学的时数:约17学时

考核方法:为保证实践课教学的效果,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评方法。首先、将平时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与操行评定相结合。其次、将平时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列入本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要求学生写出参加活动的感想或专题社会调查报告,计入学生的综合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