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广东高考历史真题讲解视频全集  > 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完全解读 广东卷(共48张PPT)

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完全解读 广东卷(共48张PPT)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圆机珠活走盘中,已试权奇妙变通2023年广东高考历史卷完全解读试卷横向分析一、客观题分析题号 考察内容 考点分布 考察范围 时间断代 核心素养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史料实证、分封制 纲要上、选必一 先秦 史料实证2 汉初治国理论 西汉的建立与统治 纲要上 秦汉 历史解释3 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纲要上 魏晋南北朝 时空观念4 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唐朝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纲要上、选必一 唐代 时空观念5 保甲制度 古代的基层管理制度 选必一 宋代 历史解释6 明代商品经济与市民观念 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纲要上 明代 唯物史观7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对比 中西方近代化发展 纲要上、下 晚清时期 历史解释8 晚清新式教育的发展 晚清学校教育的发展 选必三 晚清时期 历史解释9 一二九运动 局部抗战 纲要上 民国后期 家国情怀10 建国初期的物质生活变迁 建国初期人民政权的巩固 纲要上、选必二 新中国初期 唯物史观11 亚历山大东征与希腊化时代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 纲要下、选必三 世界上古史 时空观念12 中古欧洲的王权 中古欧洲的政治制度 纲要下、选必一 世界中古史 历史解释13 世界整体化趋势 早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发展 纲要下、选必二 工场手工业时期 时空观念14 巴黎公社与第一国际的关系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纲要下 工业革命时期 唯物史观15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俄)的社会主义建设 纲要下、选必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唯物史观16 资本主义20世纪70年代的政策调整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纲要下 两次世界大战后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二、主观题分析17(1) 解释民族复活的“动机” 五四运动 纲要上、选必三 民国初期 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历史解释17(2) 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的不同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纲要上 民国后期 17(3) 简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实依据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中国建设成就 纲要上、选必一、选必二 民国后期与 共和国时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18(1) 解释墨西哥与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和原因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纲要下 工业革命时期 历史解释18(2) 分析墨西哥贸易保护政策对工业化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挑战 纲要下 两战之间到二战后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19 对中华古代文明史分期进行阐述 中华古代文明的发展 纲要上、选必三 中国古代史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0 评述作者关于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的不同及其原因 洋务运动 工业革命 纲要上、下 选必二 晚清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 唯物史观试卷总览2023年新高考历史广东卷命题思想2023年广东省选择性考试历史科试题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秉承“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结合国家新高考深化改革的时代精神,实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培育具有学科素养的时代青年。1.从试题结构来看,体现出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主观题部分沿用了2022年的16道选择题,但是主观题部分增加了一道论述题,对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的考察更加突出。2.从命题形式看,12分的论述题增加变成两道,主要通过古今比较、中西对比的方式设置试题情景,通过对比分析考察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的综合素养。试题的情景设置更加丰富多彩,如第1题的史料实证、第3、16题的统计图表、第6、8题的小说和日记为代表的短文解读、第10题的宣传画、第11题的历史地图、第13、14题的学者点评等。3.从整体上看,史料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学生深度挖掘史料的能力要求进一步增强,试题情景设置更加灵活多样。2023年新高考历史广东卷命题结构2023年广东省选择性考试历史科试题的命题结构与2022年基本一致,但是稳中有变。1.总共16道客观题,4道主观题,其中客观题继续保持16道,分值依然不变,继续保持为48分,考点内容分布更加丰富。2.主观题52分,共4道大题,7小问,主观题的题量设置有所减少,但是主观题对考生的表述能力、史料的解读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论述题增加为两道,评述和阐释类型的试题增加为三道,对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要求更高。2023年新高考历史广东卷考点分布首先,全卷考点分布方面,两道中外比较和两道选必单独命题除外,纲要上下的比重基本接近11:8,其中中国和世界古代史总共9道题占比39%,中国和世界近代史也是9道题占比39%,两者合计占比78%,而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比重分别是13:8,外加一道论述题和选择题是中外对比,说明中国史比重要比世界史更高,达到60.8%;而纲要和选必在考察的过程中基本上是相互结合出题,其中第1、4、10、11、12、13、15、17(1)、17(3)、19、20共11道题是相互结合命题,占比47.8%,只有第5题和第8题是选必部分单独出题,这说明在日常备考过程中,选必部分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尤其注意选必与纲要之间的相互融合。综合来看古代史和近代史依然是考察的重点,中国史的考察比世界史要略高,在2024年高考备考过程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最后,试题对思维性考察更加重视,其中选择题的第3、5、13题,既需要学生能够迅速从不同类型的史料中提取考试信息,又要结合学科素养能够对历史概念进行详细解读,在主观题方面,第19、20题属于古今比较、中外比较,既重视宏观把握,又重视微观分析。其次,从考察方向来看,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考察比重上升,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文本阅读和语言组织要求进一步增强,以论述题和阐释题为代表的主观题增多,对知识点的整合和宏观考察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以第19题为代表,需要考生从古代的对外关系、民族关系、文化融合、世俗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中华文明发展进行阐述。试卷详解1.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结合所学知识,西周豆闭簋属于一手实物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说明当时周王可以通过干预地方诸侯的人事任免,来干预地方诸侯国的内政,故选D项;诸侯国君朝觐天子是分封制前提下,地方诸侯本来的义务,不属于地方诸侯国的内政,排除A项;“协助诸侯国君”说明周王派遣的官员只能起到外在协助的作用,无法体现干预内政的特点,排除B项;诸侯国向中央政府缴纳贡赋是地方诸侯应尽的义务,不属于诸侯国的内政范围,排除C项。本题通过史料价值的角度设置考试情景,考察先秦政治制度的相关特点D2.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可知陆贾借助帝舜治理国家的经验表达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迎合了汉初社会凋敝、亟需恢复生产的社会需要,故选A项;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黄老之学与道家无为思想的体现,是对法家严刑峻法和儒家积极有为思想的修正,排除B项;陆贾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顺其自然,与尊崇儒术所强调的积极有为的思想相违背,排除C项;汉初统治者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减少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排除D项。本题通过节选《新语》中陆贾的句子为试题情景,结合文言文的解读,考察汉初的治国思想及其影响。A3.表1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上表的变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专制皇权的弱化据图表信息,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中,高门士族占比大幅增加,说明当时士族门阀政治盛行,专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和削弱,故选D项;士族门阀最早盛行于北方地区,两晋时期北民南迁后,最典型的门阀士族依然集中于北方地区,排除A项;豪强地主是两汉时期的地方割据势力,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高门士族占比的增加说明当时门第选官比较盛行,客观上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在当时的盛行,排除C项。本题以统计图表的形式考察学生解读数据的能力,通过数据对比考察魏晋时期的政治特点。D4.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缓和了朋党之争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D.加剧了阶级矛盾据材料“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可知大量知识分子充任地方藩镇的幕僚,进一步助长了藩镇的实力,削弱了中央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故选A项;朋党之争主要集中体现在中央各级官僚之间的权力之争,排除B项;“游宦之士”“辟召幕僚”说明当时一些知识分子成为藩镇幕僚并未经过科举考试,而是以辟召的方式得到藩镇的任用,不属于科举考试的范畴,排除C项;当时的阶级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本题以唐朝中后期藩镇可以辟召幕僚为试题情景,考察唐朝中后期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A5.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A.邻保制度B.保甲制度C.十家牌法D.里甲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的保甲制度形成了以“户”(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基层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带有军事管理功能,可以强化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改变了传统户籍制度以个人为单位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乡民便携家散去”的弊端,故选B项;唐代的邻保制度主要实行于人口居住比较稳定集中的地区,在职能上主要负责基层治安,不具有军事职能,排除A项;十家牌法由明朝中期的王阳明创造,时间上与材料中的宋代不符,排除C项;明朝时期的里甲制度主要用于宣传教化、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不用于军事作战,排除D项。本题以古代不同时期的基层管理制度为考试情景,通过材料信息解读,考察学生关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辨别不同时期基层管理制度的特点。B6.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据材料“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可知明中后期人们对商业的态度逐渐从排斥转向认可,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产生了冲击,新的市民价值观逐渐形成,故选D项;明朝时期的心学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儒学信仰,封建礼教纲常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逐渐发生动摇,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依然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排除B项;材料中马少卿的身份是缙绅,广义上属于传统士大夫阶层,排除C项。本题通过介绍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的相关故事为试题情景,以缙绅的立场表达对商品经济的认可,考察当时市民文化的价值取向。D7.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C.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晚清洋务派通过创办军用工业增加国家的军事实力,创办民用工业增加国家的财力,以挽救封建统治危机,明治政府在“殖产兴业”的过程中,积极扶植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二者都体现了富国强兵的共同目的,故选B项;洋务企业只是单纯引用了西方的生产技术,在企业管理上依然是封建衙门式,排除A项;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基本上都以官办为主,日本在“殖产兴业”的过程中,直接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排除C项;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在主观目的上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封建统治的基础,排除D项。本题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对比分析为考试情景,考察中日近代化的相同点。B8.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据材料“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可知作者赞美退学的行为,将退学新式学堂作为有志气的表现,说明作者并不赞成新式教育,对西学和外国人充满排斥,故选A项;作者反对西学,也反对西方新式教育,体现了鲜明的排外色彩,比较符合封建顽固派的思想信念,排除B项;1898年戊戌政变后,维新运动已经宣告失败,排除C项;甲午战后,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解体,外交近代化的发展使天朝上国的观念逐渐消散,排除D项。本题以个人日记中关于新式学堂的态度为试题情景,考察晚清时期选官制度和新式教育的相关知识点。A9. “三十年代初组织起来的左翼文化运动,已经冲破了原来左派的圈子,抗日救亡、反对内战、反对华北自治……等等口号,已经把成千上万的中小资产阶级和上层爱国人士吸引到我们的阵营中来了。”上述现象反映了()A.九一八事变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C.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面抗战开始D.国共合作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据材料“三十年代初”“抗日救亡、反对内战、反对华北自治”可知材料主要呈现的是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各阶层共同投入到反侵略斗争中,出现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符合“一二九运动”的特点,故选B项;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之间的阶级矛盾依然占据主导,国民党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尚未出现全国性的抗日救亡高潮,排除A项;“反对华北自治”说明当时日本侵略者依然以蚕食的方针为主,局部侵华尚未转变为全面侵华,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与材料中“三十年代初”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本题以抗战口号为试题情景,考察局部抗战时期的救亡高潮。B10.图1为1950年澄海火柴厂的火花(即火柴盒贴画)图中划船者是一位世代生活在广州市珠江上的水上人家女孩。据此可推知,该火花设计的主要意图是()图1A.描绘贫苦大众解放后的新生活B.记述工业化建设带来的新变化C.展现三大改造的新成果D.彰显男女平等的新气象A据材料“世代生活在广州市珠江上的水上人家女孩”并结合图片中的钢铁大桥、房屋和女孩色彩鲜艳的服饰,可知普通民众在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当家作主,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上升,故选A项;建国后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新成果主要表现在生产关系的变革,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将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性变化通过图片呈现出来,而且图片主要突出的是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排除D项。本题以宣传画为考试情景,考察建国初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11.图2所示历史事件()图2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D.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图片中的扩张起点位于南欧地区的巴尔干半岛,经小亚细亚、埃及、西亚进入了波斯、中亚和北印度地区,最终返回巴比伦,整个路线图与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相吻合,由此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故选C项;阿拉伯帝国时期的阿拉伯商人将阿拉伯数字传播到世界各地,但是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中心位于阿拉伯半岛地区,排除A项;罗马帝国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但是图片并未将意大利地区包含其中,排除B项;印刷术在13、14世纪经蒙古西征传入了西方,亚历山大东征时尚未出现印刷术,排除D项。本题以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图为试题情景,考察亚历山大东征与“希腊化”时代的关系。C12.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据材料“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可知加冕宪章明确规定了王权与贵族之间的权限关系,对王权的权力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体现了有限王权的观念,故选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的时间是在光荣革命之后,当时的英国依然处于封建专制时代,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加冕宪章实际上对王权、教会和贵族的权限进行了清晰的界定,有利于规范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客观上有利于缓和王权与教会的矛盾,排除C项;加冕宪章只能一定程度上减轻王权对市民阶层利益的侵犯,但是无法保证贵族和教会对市民阶层利益的侵犯,排除D项。本题以亨利一世的加冕宪章为出题情景,考察中古时期的王权发展的特点。B13.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B.社会从传统到现代C.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D.世界从分散到整体据材料“过探险活动”“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可知欧洲人在海外探险的基础上开辟了新航路,将世界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同时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故选D项;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主要强调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与“控制海洋”“所有大陆”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从传统到现代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材料无法充分体现,排除B项;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以学者的评价为试题情景,考察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整体发展的影响,重点考察关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D14.马克思在论及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时说:“总委员会引以自豪的是,国际的巴黎各支部在这次巴黎的光辉革命中起了卓越的作用。事实并不是像一些蠢才所想象的那样,仿佛巴黎或任何其他的国际支部从一个中心接受命令。”由此可见,第一国际对巴黎公社的作用在于()A.组织发动B.直接指挥C.精神引领D.经济资助据材料“仿佛巴黎或任何其他的国际支部从一个中心接受命令”可知马克思并不认为巴黎公社运动是第一国际直接领导的结果,而是第一国际通过精神引领的作用,使各个国际支部时刻都能深受国际共产主义精神的领导,故选C项;巴黎公社运动是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的产物,其爆发具有偶然性,并非是经历了充分组织准备的结果,排除A项;“事实并不是像一些蠢才所想象的那样”说明马克思并不认为巴黎公社是第一国际对各个国际支部直接领导的结果,排除B项;巴黎公社运动具有“城市革命”的色彩,并未与其他国际共产组织取得直接联系,无法获得外界的经济资助,排除D项。本题以马克思对巴黎公社运动的看法为试题情景,考察巴黎公社运动的特点。C15.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据材料“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可知苏联在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前提下,大量带有经济计划色彩的人民委员部逐渐增多,故选C项;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于1941年,但是人民委员部早在30年代初已经持续增多,排除A项;人民委员部只是国家调控经济的手段,容易导致经济体制僵化等问题,但是无法导致经济比例失衡,排除B项;人民委员部的不断增多是国家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排斥市场体制和强化干预经济的结果,排除D项。本题以20年代初苏联经济机构的调整为情景,考察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相关特点,重点考察关于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C16.针对图3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西方七国消费品价格增长率和失业率图3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据图表信息,1978-1982年消费品价格增长率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整体上维持在较高增长水平,失业率则逐渐攀升,符合“滞涨危机”中“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低经济增长率”的特点,为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通过减少国家干预和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逐步缓解经济危机,故选A项;70年代初,美元与黄金无法固定等价兑换,实际上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解体,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逐渐进入了高潮,排除C项;减少国家干预并不是否定国家干预,而是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这与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截然不同,排除D项。本题以统计图表为出题情景,考察“混合经济”的相关内容以及学生的概念辨析能力。A据图表信息,1978-1982年消费品价格增长率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整体上维持在较高增长水平,失业率则逐渐攀升,符合“滞涨危机”中“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低经济增长率”的特点,为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通过减少国家干预和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逐步缓解经济危机,故选A项;70年代初,美元与黄金无法固定等价兑换,实际上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解体,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逐渐进入了高潮,排除C项;减少国家干预并不是否定国家干预,而是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这与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截然不同,排除D项。17.(14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问一问,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振复兴吗?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李大钊《人种问题》(1924)材料二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新华日报》发刊词(1938)材料三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之后,“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1)解释材料一中民族复活的“动机”。(4分)动机:①思想层面:马克思主义传播,新的理论武器。②组织层面:中国共产党成立,新的领导力量。解析:据材料一“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可知材料主要强调五四运动对后期革命发展影响的角度分析民族复活的“动机”,从思想角度来看,一批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使过程中起到了领导作用,他们深入社会各个阶层群体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接下来指导革命的新的理论武器;从组织层面看,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干部基础和阶级基础,成为接下来革命新的领导力量。本题通过呈现李大钊对五四运动的看法,考察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影响的认知。(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不同的原因。(4分)原因:所处革命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同。全面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解析:据材料二“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可知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的关键在于团结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实现全民族抗战,从而实现民族独立,说明当时民族矛盾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一切政治斗争都应该服从于民族矛盾;据材料三“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的关键在于推翻一切反动势力的压迫,尤其是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在华的代言人——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说明当时阶级矛盾在主导地位,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综上,社会主要矛盾的差异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的不同。本题通过两则关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献史料,考察学生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认知,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国内政治斗争方向的影响。(3)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四,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6分)史实依据:①创造前提: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②开始征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③赋予生机: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题通过节选党的十六大部份报告,考察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作用。解析:据材料四“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可知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这成为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据材料四“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可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剥削制度,将所有的剥削阶级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从而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征程;据材料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将党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等一系列努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18.14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2墨西哥和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1990年国际元) 1820年1930年墨西哥7591618美国12576213——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材料二19世纪20年代墨西哥独立后,社会经济结构与殖民地时期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向国际市场出口农矿产品,消费的工业品则依赖进口。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适应了这种发展方式。所有这些都与内战之前美国南方地区非常相似。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发生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暴跌,墨西哥外汇收入骤减,无法进口工业品,只能在本土生产。为发展工业,出台了贸易保护政策,大规模工业化在此独特背景下开始了。——摘编自刘新成、刘北成主编《世界史·近代卷》材料三墨西哥的贸易保护本来是为了应对大萧条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后因世界大战造成的世界市场混乱得以延续。二战后贸易保护成为有意追求的长期政策目标,不仅是因为它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工业化成就,更因为保护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工业不愿面对外国产品的竞争。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是墨西哥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但到80年代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保护主义带来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摘编自【美】加里·杰里菲等编《制造奇迹》(1)指出材料一中墨西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美国的变化,并结合材料二解释变化的原因。(8分)变化:墨西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与美国差距拉大。原因:①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②墨西哥工业化程度低,美国经历两次工业革命。③英美对墨西哥的经济侵略。④前宗主国西班牙和英国的殖民模式不同。⑤独立后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不利于本国工业化的开展。本题通过数据图表的方式,将墨西哥与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对比,考察墨西哥在实现民族独立后的发展情况。解析: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表格相关信息,1930年相比1820年墨西哥和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是墨西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幅度和总值最终数据均落后于美国,说明墨西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与美国差距拉大。第二小问原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幅度远不及美国的原因包括了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两个方面,从历史因素来看,美国通过把独立战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但是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存在不彻底性,大地产制和外国资本的残余势力依然强大,迟滞了墨西哥民族经济的发展,而且墨西哥的宗主国是西班牙,作为封建帝国的西班牙对墨西哥采取种植园、种族灭绝和垄断贸易的方式进行殖民侵略,充满了血腥暴力和落后因素,但是美国的宗主国是英国,英国客观上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移植到了北美,使北美更具有良好的发展机制和历史条件;从现实因素来看,据材料二“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向国际市场出口农矿产品,消费的工业品则依赖进口”可知独立后的墨西哥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使本国的民族工业难以应对国际市场的冲击,制约了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再加上墨西哥颁布资本主义宪法的时间是1917年,工业化基础和程度都比较低,而美国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后,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工业化国家,进一步扩大了两者的发展差距。(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贸易保护对墨西哥工业化的影响。(6分)影响:①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推动了大规模工业化的起步。②20世纪50—70年代,贸易保护带来工业化成就。③20世纪80年代,贸易保护造成工业弊端。本题以独立后墨西哥民族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为出题情景,考察贸易政策对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影响。(2)据材料二“大规模工业化在此独特背景下开始了”可知经济大危机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客观上保护了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减缓了外国资本和商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开始本国大规模工业化的起步;据材料三“它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工业化成就”可知战后的贸易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墨西哥的工业化成就,促进了墨西哥工业化的继续发展;据材料三“保护主义带来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可知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的贸易保护主义弊端开始显现,主要表现在失去了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加剧了本国企业对国家政策的依赖,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进一步降低,经济体制日益僵化,国家腐败问题也日益严重等。19.(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角度内涵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多民族的交融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外来文明的吸收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雅与俗的互动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以复古为革新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示例:角度:外来文明的吸收:中华文化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分期:从两汉到明中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碰撞交融的时期,从明末到清中期是中华文明与异质的西方文明之间交流学习的时期。阐述:从两汉到明朝是来自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并得以大发展的时期。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所宣传的教义适应了统治者及中下层百姓的需要,因而日趋繁荣。在之后的两千年中,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既有彼此冲突对立的一面,又有交流融合的一面。中国人的语言、习俗、文学以及建筑艺术等方面均渗透了佛教因素。隋唐时期佛教实现了本土化。宋明时期,一些士大夫有感于振兴儒学的需要,兼容佛教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自明末到清代是中华文化与欧洲文明交流碰撞的时期。早在明朝末年,中西方文明就已经有了直接接触。“西学东渐”使得传统的士大夫接触到了来自世界另一端的异质文明,他们其中的一些开明人士对西方的科学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姿态会通中西文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西方文明在农学、数学、医学以及天文学等领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此时中西方文明的交流相当有限,异质的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也相当有限。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从区域文明发展发展的角度来看,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各个地区的文明遗址呈现出满天星斗到中原集中的趋势,这说明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已经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此后经历了春秋战国、辽宋夏金的分裂动荡和秦汉、隋唐、元明清大一统的交替发展,不同区域的文明相互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从民族关系的发展来看,先秦时期我国已经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原政权,不断融合周边少数民族,在长期冲突与交融的过程中使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隋唐至明清时期,在反复冲突与和平交往的过程中,国家疆域渐趋稳定,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在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之中,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从内外文明交流的角度来看,两汉至明朝时期,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宗教和科学技术不断传入中国,同时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对当时的文学艺术和社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明末到清代,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学东渐的潮流开始出现,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知识分子积极推广西方文明,进一步开阔了国人的认知范围,但是在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下,当时西学东渐的潮流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冲击极为有限;从士人文化与市民文化的互动关系来看,两汉至隋唐是士人文化盛行时期,这一时期传统儒家信仰逐渐强化,知识分子在儒学的熏陶下树立正统观念,而重农抑商思想导致商业发展受到阻碍,市民文化发展程度极其有限,从宋元到明清,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和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市民文化逐渐走向繁荣,甚至对传统的士人文化产生了冲击,使中国传统文化逐渐由雅到俗,再到雅俗共赏;从新旧思想的更替来看,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汉武帝时期尊崇儒学,在继承先秦儒学的基础上,融入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宋时期面对佛道的冲击,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从韩愈宣扬复古文学到宋代程朱理学的出现,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揉合了佛道思想,重新确立了儒学的官方地位,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在继承传统科技成就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创新内容,呈现出承古萌新的特点。本题以中华文明的阶段分期为试题情景,从社会整体性发展的角度考察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理解和分析。20.(1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开办工厂,有的成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前半生穷困漆倒。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很快取得专利权,1771年建立水力纺纱厂。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并帮助瓦特改进了蒸汽机。——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等材料二工厂制度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中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到1913年工厂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据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个人的统计,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某学者认为,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不同身份,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示例:身份:英国:早期工厂创办者大多数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或手工业主;中国:早期工厂创办者多为地主、买办、商人等,其中地主占比最大。评述:赞成学者的观点。理由: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时,资产阶级代议制已经确立,民主的政治氛围,使社会平等观念盛行;民主政府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工匠和手工业者创办工厂提供了政策支持。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官僚、地主、买办、商人最早与西方侵略者打交道,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最深;官僚地主、买办与政府关系密切,势力较大,更利于创办工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工匠和手工业者地位低下,经济实力不足。综上,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深受政治环境的影响。解析:第一小问身份,据材料一“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可知英国早期工厂的创办者大多是拥有专业技术的工匠或者是具备一定管理经验的手工业主;据材料一“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可知中国近代早期工厂的创办者以地主、买办和商人居多,同时还有少量华侨,其中地主占比最高。本题以中西方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差异为试题情景,从唯物史观和社会转型的角度考察中西方近代化发展的差异性。解析:第二小问评述,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身份存在差异性,这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导致的,所以考生赞成该学者的观点,从整体的社会性质来看,18世纪的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已经掌握了经济建设的主动权,而且宽松的社会政治氛围使社会平等观念盛行,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的重视,而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在经历鸦片战争后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传统的手工业者和工匠遭受巨大打击,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英国政府积极支持技术创新,颁布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金融手段和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发展,而晚清时期的中国在长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和列强侵略的影响下,缺乏资本、技术、资金、劳动力和市场等先决条件,工业化的领导权很容易落入买办和地主官僚手中,而且封建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也更加乐意于扶植官僚地主、买办等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势力创办工厂,再加上封建官僚、地主和买办在列强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最早与西方列强关系往来密切,成为最早一批具有近代化意识的管理者。

展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