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幼升小考试数学  > 一文说清“幼升小”数学怎么学,怎么教

一文说清“幼升小”数学怎么学,怎么教

全文共 5632字,阅读大约需要 10分钟

上周末我带千寻去逛玩具店了,主要是为了兑现给她的礼物,因为她这个月获得了他们班级颁发的“数学小明星”。

前段时间她就跟我商量,如果表现好,比如得个学科类小明星,能不能给她买一套种草很久的乐高。我当时想,难得这个淡定小孩突然有了企图心,出于对她的鼓励,就欣然应允。

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开心之余聊了聊,说是因为数学测试的两道思维附加题,全班只有她和另一个男生做对了,不仅做对了,还能给其它同学清晰地讲出解题思路,所以,这个月的“数学小明星”就是她和那个男生。

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成绩,却触发了我的回忆。

一年前,这位“数学小明星”还是个一见计算题就想躲的小豆包。

那时候,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我也曾陷入学龄前“数学启蒙”的迷局。觉得孩子快上小学了,数学能力应该是实打实的了,还是得多刷计算题,可孩子最不喜欢的就是做计算题。结果一辅导数学,咱们家剑拔弩张的氛围就仿佛进入了“小学预备期”。(-_-||)

(图片来源于网络)

痛定思痛,先从反省思路开始,发现自己可能陷入了“ 过分重视计算”的误区。(多少受到了点“别人家娃”的影响)

反省之后,“逼”自己做了两件事:

一件是进行了儿童早期数学的系统学习;

一件是对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进行了分析。

这两件事做下来,坚定了我对“学龄前孩子学数学,一定要重思维”的认知。

下面这张图是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的目录,从目录中不难看出,加减法计算只占课本内容的25%,而与数学思维相关的“比较、分类、位置与顺序等”占到了 75%。

显而易见,连教材都重思维了,我们咋还能走在死磕计算题的老路上。

重新梳理思路后,我把数学启蒙的侧重点放到了思维培养上,思维练习大多通过日常活动和游戏就可以完成,娃不但不排斥,还很喜欢,母慈子孝的和谐氛围终于又回来了。:)

实践中,还收获了额外惊喜,随着数学思维建立,千寻的数感提高很快,计算能力倒是不知不觉中涨上去了,这时再做计算题,她反而轻松得多。正是应了儿童早期数学课中斯坦福大学教育学系教授Jo Boaler说过的一句话:

拥有数学的思考方式,才是解决运算等具体问题的基础!

来源于斯坦福大学教育学系教授Jo Boaler

拥有数学的思考方式,才是解决运算等具体问题的基础!

来源于斯坦福大学教育学系教授Jo Boaler

现在上了小学,孩子的实际反馈也让我再次深刻感受到,计算不是不重要,但学龄前的孩子,建立数学思维比会算几位数加减法更重要!换句话说, 思维培养好了,计算也差不到哪里去。

学龄前具体要培养哪些数学思维,怎么培养呢?

我整理出了一份“ 学龄前数学思维培养全攻略”分享给你, 里面包含了:对照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学龄前孩子需要达到哪些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平时的练习方法。(可以说很贴心了)

学龄前孩子需要达到的数学思维能力: 比较

比较是数学思维中很重要的一个类别。

我们大人想起来,可能觉得很简单,不就是比谁大谁小,谁高谁矮嘛,对孩子来说,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学思维里程碑,他们由此认识到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进而观察到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时,比较思维也是孩子日后学好加减法的基础,“4个苹果,3个梨,苹果比梨多1个。” 你看,是不是涉及到了“多少”概念,用加减算式表达出来就是:4-3=1、3+1=4。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何启蒙练习

日常中,我会从两个方面来帮千寻建立比较思维:

有意识地语言引导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非常多的“比较”机会。

比如,吃饭的时候,我盘里有五个饺子,千寻盘里有三个饺子,我会有意识地跟她讲:“妈妈是大人,要吃多一点的饺子。千寻是小朋友,吃少一点的饺子。妈妈的饺子比千寻多了两个。”( 建议大家实践的时候,尽量加入数量元素,相当于早期“算数磨耳朵”)

又比如,陪孩子玩玩具的时候,随时都可以进行语言引导,“这块红色积木,比其它三块黄色积木更大。”“左边的恐龙,比右边的小汽车更高。”

有意识的语言引导既是提醒孩子去观察,也会逐渐内化成她的思考方式,慢慢,孩子自己就会开始在事物与抽象概念间建立联系。

(图片来源于Pexels)

创造比较的场景

日常中,不妨多创造一些比较的场景。

比如,我在家里贴了身高尺,主要目的倒不是给千寻量身高,而是为了借机给她演示“ 比较概念”。

“哇,千寻比之前长高了两厘米哦。”

我又拿来根一米长的软尺,一边比划一边讲:“你看,你的身高比一根软尺还要长了。”

在这个场景里,孩子不仅理解了比较概念,还接触了测量元素。

又比如,带孩子做蛋糕之类的小点心,也是很好的启蒙场景。

厨房里有很多容器,量杯、碗、小桶之类,可以让孩子自己试试用量杯装水或者面粉,倒入碗中,观察一个碗的容量等于几个量杯。

还有,孩子洗澡玩水的时候,也都可以借助一些不同大小的容器,来创造比较场景。

只要留心,生活处处皆教育!

(图片来源于Pexels)

学龄前孩子需要达到的数学思维能力: 规律与分类

学会“规律与分类”,是孩子逻辑思维的基础。

逻辑思维在数学学习上的重要性就不用我多说了。逻辑思维培养最好从小开始,还记得那个让爸妈头疼的T2黑暗期吗?孩子突然患上“强迫症”,每双鞋都要摆放得整整齐齐才罢休。蒙特梭利把这个时期称为秩序敏感期,也是家长帮孩子强化规律、分类概念,建立逻辑思维的好时机!

如何启蒙练习

用乐高积木玩“找规律”

很多家里应该都囤有乐高玩具,乐高积木不仅可以用来搭建,它还有很多用途,玩“找规律”游戏就是用途之一。

千寻进入秩序敏感期时,我常常陪她玩这个游戏。

我一般是先有规律的摆放几块积木,比如“橙蓝、橙蓝”,然后邀请她帮我继续摆下去。

但孩子有时不会按你设想的规律摆下去。

比如,我想的是她根据规律,继续摆橙色积木,但她可能拿来一块绿色积木放在旁边,这时候,千万不要简单粗暴地打断她,“你这样不对,应该摆橙色积木,你看……”

我的做法是再拿一块绿色积木放在中间,这样一来,就变成了“橙蓝绿,橙蓝绿”,然后我告诉她:“如果妈妈继续放,会再放橙蓝绿。”

这就既让孩子看到了正确的规律,又避免了破坏她的积极性。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用乐高积木尝试这几种规律模式:

“ABABAB”、

“AABBAABB”、

“ABABBABBB”、

“ABCABCABC”,

这几种模式是按难易程度排序的,孩子熟悉一种后,就可以开始下一种。

再高阶点,还可以加入多元素,比如除了颜色有规律,形状也要有规律。

在家务活中完成分类练习

现在小朋友做家务的时间真是越来越少了,几乎就是“零家务”。

家长也知道教孩子做家务很有必要,可就是没时间操作,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

其实 做家务本身就是种学习,孩子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还能学得更投入,效果不比刷题差。

比如,教孩子分类,整理衣服就是个好时机。

每次家里整理衣服,我都让千寻全程参与,不只是她自己的衣服,我们的衣服她也会帮忙整理。

可以按颜色分类,红色放一起、黑色放一起;可以按类别分,上衣放一起,裤子放一起,袜子配饰放一起;还可以按季节分,夏季衣服放一起,秋季衣服放一起……也不妨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分类,然后问问他,为什么这么分,其中有什么规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外,整理玩具也是练习分类的好方法,交通工具放哪里、动物玩偶放哪里,如果家里玩偶多,还能根据动物的不同种类分。

不过,“整理玩具”的难点在于,发出指令容易,要孩子执行很难。

长期带娃的妈妈都知道,小孩破坏力特别强,把玩具弄乱很擅长,整理好就很困难。

之前我分享过一篇《 把握秩序敏感期,培养一个做事有条理学习有方法的孩子 》,里面详细介绍了让娃“动起来”的方法,有需要的爸妈可以点击重温。

学龄前孩子需要达到的数学思维能力 : 位置与顺序

给大家讲个笑话。

话说北方人来咱们成都玩,问路是个老大难,“请问某某大厦怎么走?”成都人特别热情:“你先往上走,走到那个十字路口再倒左拐……”北方人表示很崩溃,算了,还是用导航吧,好歹有个“东南西北”。

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绝无地域偏见,我只想借它来说明空间方位感的重要性。

落到学科上, 空间方位感不只是孩子以后学几何的基础,还会影响到写字左右颠倒、误写部首位置、鞋子左右不分等问题。

(图片来源于Pexels)

如何启蒙练习

生活中的体验式学习

一些生活中很常见的场景,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位置与顺序”的思维。比如,外出玩耍购物,难免排队。 趁排队无聊,不妨和孩子来一场体验式学习。

“千寻,你能说出你前面站着几个人,后面站着几个人吗?”

“那么,你站的这一列总共是多少人呢?”

“从前面数,你排第几个啊,从后面数又是第几个呢?”

......

当孩子开始接触“幼升小”考试,或者进入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位置与顺序”单元时,就会发现似曾相识的题。

又比如,带孩子走楼梯,当我们从下往上走时,有人从上往下走。我会提醒千寻观察,“ 上下楼梯靠右行,你看看有没有人走错呢?”

她需要注意自己是否靠右行( 判断左右),同时还要判断和自己反方向的人有没有走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尤其是后者,对四五岁的孩子来说是个挑战,因为,理解左右的相对性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

这类观察练习多了,到了小学,娃遇到下面这类题,就能轻松作答。

当然,搞定数学题只是思维建立后水到渠成的功夫,更重要的是,孩子通过生活中的体验式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空间方位感。

游戏练习

一些有趣又容易上手的小游戏也是非常好的练习。

比如,我们熟悉的拍手游戏。和孩子面对面坐着,大人伸出右手的同时,孩子也伸出右手,击掌拍手。 虽然大家伸出是同方位的手,但视觉上却是交叉的,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又比如小司机游戏。孩子当掌握方向的司机,大人扮演发出指令的乘客,“往左转,再向右转......”

如果孩子学习了“东南西北”,还可以加入这类准确方位词,“小司机,往北开吧,好啦好啦......现在我们要往东边去了。”

这两类小游戏比较适合低龄小朋友(4岁前),再大点就可以上折纸游戏了。

折纸绝对是锻炼孩子空间思维的好办法,一张纸,不用剪刀和胶水(爸妈好省心),就实现了平面到立体的转换。 几何里那些“点线面、平行相交轴对称”等基本概念,一场折纸游戏玩下来,都感受全了。

折纸的专业名词叫Origami,这几年在美国课堂很风靡,因为,他们发现加入折纸游戏后,孩子的数学成绩竟然平均提高了15.4个百分点。

如果你去美亚搜索Origami Math(折纸数学),就能搜到无数这方面的教参。也可以在抖音上搜索折纸,也有很多精彩吸引人的折纸教学视频。

除了这三个日常小游戏,再推荐Thinkfun一款名叫“塞车时间”的桌游,既能锻炼逻辑思维,又能增强方位感,很有挑战性,我和千寻现在还经常玩。

学龄前孩子需要达到的数学思维能力:

认识图形和时间

图形是孩子学习几何的基础,初接触奥数时我们也会发现很多与立体图形有关的题型。时间则是小学一年级的必学内容,属于常识数学,它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同时又和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紧密相关。

(图片来源于Pexels)

如何启蒙练习

认识图形的好教具--七巧板

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物品可以用来感知图形,不仅有平面的,还有立体的。比如圆柱形的易拉罐、圆形的乒乓球、长方体的牙膏盒等等,可以借助这些实物教孩子认识图形,这点我相信大多数家长都有做,我就不啰嗦了。

今天主要想推荐一款认识图形的进阶版玩法--七巧板。

主要 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图形,还能理解图形的“分割与组合”概念。

学几何,就是要频繁分割组合操作,而七巧板就是最好的学习分割组合的教具,因为它5块三角形、1块正方形,再加1块平行四边形,能组合出成千上万种图案。很多美国小学的几何课,直接就是用七巧板来入门。

别小看这几块小积木,话说我刚陪千寻玩的时候,还发生过拆开后半天还不了原的糗事,被她“嘲笑”了好久。(-_-||)

认识时间的要点

教孩子认识时间的文章,我和逃妈之前都分享过,需要的家长可以点击重温:

今天的文章里,我只分享一个我在教千寻认识时间的过程中,体会到的要点。 这个要点把握好了,孩子的时间概念很快就能建立起来:

时间启蒙一定要和日常事务结合起来

对孩子来说,时间是个抽象概念,只有跟他平时熟悉的事物对应起来,才能建立对时间的感觉。

我当时跟千寻玩了个画画游戏,主题是“我的一天”。

刚开始,可以时间划分粗略一点,早上做了什么,中午做了什么,下午做了什么。待孩子熟悉了“早中晚”,再引导她细分时间,比如,早晨8:00吃了好吃的鸡蛋羹,9:00,我们到操场上升旗……

类似下面这张图,但我们大可不必要求这么精致,只要孩子肯画,在画图中理解了时间的动态性,目的就达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画“我的一天”还有个隐藏作用,就是为孩子后边学习时间管理打个伏笔。

千寻学会记录时间后,我就可以引导她“安排时间”,放学后6:00到9:00,这个时间段可以做什么呢,哪些是“I need”(该做的事),哪些是“I want”(想做的事),我们需要把“I need”排在前面,“I want”排在后边……很自然地,教会了她“ 事务优先排序法”。

带来的好处很明显啊,小学后,我没怎么操心,小豆包每天放学回家,自己就会先拿作业出来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