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婚姻家庭与亲子教育心理学资格证有用吗  > 中国儿童中心 科研项目 理论探索

中国儿童中心 科研项目 理论探索

家庭结构三角关系对应的第一条边是“亲职教育”。“亲职教育”(Parents Education)在美国被称为“父母教育”,在德国被称为“双亲教育”,在俄罗斯被称为“家长教育”,是立足于亲子关系、使为人父母者知晓如何尽父母职责的教育,是让年轻父母成为合格家长的专门化教育。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关注孩子的亲人。家庭系统理论认为,父母本人自主相系的成熟程度,会直接或间接投射到下一代身上,影响孩子的成长历程。时下,家长对孩子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与此同时,家长们也遇到了始料不及的问题:做司机要上驾校考驾照,做老师要有教师资格证,唯一例外的是做父母——几乎是世界上最为神圣而复杂的职业,却可不持证就“上岗”。加上“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影响,年轻夫妇有了孩子后,每当职场与家庭发生矛盾时,多是妻子让步、承受养育孩子的重任。久而久之,“焦虑妈”现象成为当前亲职教育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研究表明,母亲过度的教养行为不利于儿童发展,母亲作用的过度发挥会挤压父亲的教养空间。[6]

研究表明,“亲职教育”与家庭教育水平呈正相关。教育始于家庭。家庭作为孕育生命的摇篮,由婚姻、血缘或养育关系而构成,家长的教育理念、教养方式深深影响着孩子。依据家庭系统理论,角色可划分为“先赋性角色”与“获得性角色”,父母角色便是不经过角色扮演者的努力而由血缘等先天因素决定的,属于先赋性角色。父母与子女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孩子成长为怎样的人,起奠基作用的是父母的教育。

“亲职教育”的内涵包括:第一,指导现代父母扮演称职的父母角色,为父母提供调整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改善父母教育过程中不当态度与行为;唤醒或指导未婚男女,提早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内容涉及优生学、营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与法学等。第二,“亲职教育”是“终身制”的,在家庭的不同阶段,亲子关系面临的挑战不同,对“亲职教育”水平的要求亦不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应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第三,父母应重视孩子的生活教育、养成教育与人格教育,在亲子互动中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认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第四,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儿童,家庭教育的重心在“改变父母”,尤其是改变焦虑心态。因为父母是儿童家庭关系中的重要“他人”。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他的相貌、学习习惯、思想性格、为人处世都像家长。拥有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儿童,通常会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技能和较少的问题行为。简而言之,当前“亲职教育”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教育训练家长成为“合格”的父母。

那么如何开展“亲职教育”?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须改变“补齐短板式”育儿理念。中国的代际关系多是“反哺模式”,西方多是“接力模式”。前者对子女几乎是负无限责任,所以才会出现“啃老族”现象,而在西方个体主义文化下,成年子女与父母同住往往表明子女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有些中国家长受“木桶理论”影响太深,总喜欢催逼孩子必须去补最短的一块“知识”,在这过程中父母内心也备受煎熬。2017年由UC大数据发布的首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列出了国内各城市妈妈的焦虑心理。结果显示,“焦虑指数”最高的十大城市全部是一二线城市,从侧面反映了如今教育“内卷”激烈导致的父母育儿焦虑加剧。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诀窍之一就是父母放平心态,让孩子感受到爱而非压力,协力帮助孩子挖掘潜力、经营长处,通过“扬长避短”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学习的自信。

其次,须改变“娇贵化式”育儿方式。“娇贵化式”育儿是指把孩子看得过重,过度保护和爱护孩子,进而导致孩子娇气任性、养尊处优,经不起磨炼和挫折。这是少子化、城市化带来的后果,是时下年轻父母须特别改进的一种教养方式。

最后,须改变“亲职替代式”育儿行为。[7]亲职替代是指父母没有尽到自己该尽的责任,把养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了祖辈,甚至保姆等人。这种育儿方式极易导致孩子产生“依恋缺失”心理。如隔代教育、保姆代替母亲角色,尤其是与母亲的分离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会使他们丧失安全感和归属感。与祖辈相比,父母养育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