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时期是学生性格快速发展、趋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极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阶段。据权威调查发现24.6%的当代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抑郁、目标缺失、迷茫、能力不足、学业困难、成长困惑繁多、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中日益突出显现,以每年1-3%的速度在增长,如果心理健康问题处置不当容易引发形成校园危机事件。所以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着力构建高校心理健康预警系统,形成学校-家庭--辅导员-班级-宿舍/个人五位一体心理健康预警网络,切实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对策
一、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家庭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相互交织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近些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是生命健康。从长远来看,甚至会对整个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有必要,加快构建学校-家庭--辅导员-班级-宿舍/个人五位一体心理健康预警网络,实行网格化管理势在必行。
通过对重庆XX学院2020级、2021级、2022级合计12185名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评,该心理测评主要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问卷、青少年自杀倾向量表三种量表进行综合检测。调查结果显示需要重点关注的人员大致分为三个预警等级,分别为一级干预、二级干预、三级干预。一级干预为重度症状或者自杀危机极高需要紧急干预;二级干预为中度症状或者自杀危机较高需要及时跟进;三级干预为轻度症状或者自杀危机中等或暂无需要持续关注。2022年的心理健康测评显示,需要进行一、二、三级干预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共计2465人,占比全校总人数的20.22%。而2021年需要进行一、二、三级干预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占比为19.14%,2020年需要进行一、二、三级干预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占比为17.15%。从数据上看,心理健康问题学生每年都呈现出1-2%的增长态势,每5人当中就有1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不容乐观,需要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通过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全员一对一的访谈,发现家庭因素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很多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的大学生最主要的形成原因就是父母关系紧张。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之间的关系、教育观念、家庭经济状况等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成才。父母关系紧张经常争吵、打架甚至离婚,这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心理创伤,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阴影,导致孩子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自卑、习惯性情绪低落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孩子找不到存在的意义,甚至会出现极端行为。
(二)社会因素
随着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产、生活,另一方面也导致知识、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周期变得更短使得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在学习期间需要学习的知识更新换代更快,如果不紧跟新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更新,很容易出现大学学习的知识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速度,毕业以后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很容易导致身心疲劳。另一方面,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与现实存在着矛盾与落差,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遇到挫折很容易使得大学生丧失自信,对未来感觉迷茫,从而产生焦虑感、抑郁感,当负面情绪占据主导就容易出现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三)学校因素
上大学会让很多孩子远离家庭开始独立生活,如何安排生活费、如何安排食宿、如何平衡学业与课外活动等都需要自己独立安排。现在的00后独生子女居多,家长为孩子代劳过多,导致部分孩子独立性较差,个性化比较强,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不能很好地处理室友、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上学过程中大学生会面临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压力,当课程学不懂面临挂科时,当学生找不到工作时,他们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四)个人因素
大学生个人因素也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诸如:长相、身高、体型或者一些先天性缺陷等,会使学生产生不自信、自卑等心理,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荷,形成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个人因素表现为自我认知偏差,大学完全不同于中学阶段,评价标准、评价体系与中学相比都不一样,大学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再完全取决于学习成绩,同时还要参考学生课外活动、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以及个人情商的修炼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两极震荡,当事情做的好的时候,容易骄傲自满,当遇到严重挫折时就会自卑甚至否定自我。
三、新时代大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一)环境适应问题。大学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突然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再加上饮食、气候、风土人情等都不太一样,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躯体不适,继而造成心理焦虑。此外,00后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成长和生活的环境较为优越,父母过分宠溺导致孩子出现独立性差、环境适应能力弱等问题。
(二)人际交往问题。00后的学生个性化特征比较明显,往往考虑自己比较多,对自己比较宽容,对别人要求苛刻,以自我为中心的为人处世风格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如:寝室关系紧张、融入不了集体生活等等。
(三)学业问题。大学的课程种类繁多,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很多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强度和管理模式就会出现挂科的情况,长期受到学业问题困扰会打击学生自信心产生自卑、厌学等心理,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四)情感问题。情感问题是大学生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上大学后学生都渴望爱情、希望找到人生伴侣。但是在这个阶段,部分学生爱情观还不够成熟,在恋爱阶段一旦出现分手等情况时,常常会长时间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中无法自拔,出现逃课、厌学、酗酒、抑郁、报复等极端行为。
(五)职业发展与择业问题。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就需要面临继续升学或者就业的问题,当面临考研失败、考公失败、找工作失败时,就是开始怀疑自我、否定自我,出现悲观、情绪低落、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六)性格及情绪问题。由于性格原因,有些同学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不善与人打交道,遇到困难或者问题又不善表达与沟通,将一件件不愉快的事情都埋藏在心里,当个人承受能力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情绪低落,甚至是情绪崩溃的情况。
四、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对措施
(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1] 高校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每一学年必须学习一门心理健康课程;高校也可以开设形式多样的选修课供在校大学生自由选择选修学习。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学习使得大学生掌握基本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在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能够通过自我心理调适或者选择其他渠道解决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主题班会开展生命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强化大学体育、德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其他大学文化活动主阵地的引导作用,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爱好生活、热爱生命的心理品质,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系统化心理健康测评,分级分类疏导处理
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十分重要,高校可以一学期或者一学年针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诸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问卷、青少年自杀倾向量表,进行全面系统化心理健康测评,通过测评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建立健全筛查预警机制,掌握第一手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分级分类进行谈心谈话,精准干预对应施策。对于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要做好记录,并及时转接到心理咨询室由心理老师进行专业指导或者直接由家长带领到专业医院进行检测,依据医嘱积极配合治疗。
(三)建立重点学生数据库,重点学生一对一帮扶
通过心理健康调查以及在日常工作当中了解到的人际关系紧张、学业困难、特异体质、特殊家庭等学生基本情况,都可以纳入到学生数据库,建立所带班级重点学生数据库,对重点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进行一对一帮扶。重点学生数据库的学生需要重点关注谈话,并做好相关记录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此外,要对重点学生数据库进行分类动态化管理不断更新重点学生数据库。
(四)建立学校-家庭-辅导员-班级-宿舍/个人五位一体心理预警网络
强化高校日常心理健康预警防控,对于心理健康问题事前预警控制是关键。建立心理健康预警系统即建立学校-家庭-辅导员-班级-宿舍/个人五位一体心理预警网络,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网格化管理,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依托班委、心理委员、寝室长等班级干部全方位掌握班级基本情况,梳理出班级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并指定负责人关注重点学生日常生活状态。如有异常方便第一时间介入处理,防止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校园危机事件。此外,辅导员要召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不定期走访学生寝室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充分发挥寝室心理健康坚实堡垒的作用。
(五)配备专业化心理教师队伍
高校要严格依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按照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老师。形成以专职心理老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2]定期对辅导员以及其他任课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着力提升一线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制定辅导员专用的心理干预指导手册,帮助一线辅导员处理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地心理干预沟通。
(六)建设专业化心理咨询室,畅通心理咨询渠道
高校要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设立心理咨询室、沙盘游戏室、音乐放松室、综合素质训练室、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团体活动室等,为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优质的实时实地服务。另一方面,畅通心理咨询渠道,进行心理健康预约或者创造条件开通24小时阳光心理援助热线、咨询邮箱等途径,做好常态化心理咨询服务。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教思政厅函〔2021〕10号.
[2]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党〔201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