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大学毕业什么时候考研都行吗  > 数据告诉你,那么多高校的就业率都能达到99%,是真的吗?

数据告诉你,那么多高校的就业率都能达到99%,是真的吗?

一面是“史上最难就业年”,一面是“就业率达95%”,这种局面真的存在吗?

02 并不漂亮的第三方数据

为了比较,我们同时找来了第三方的调查数据。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从2003年开始,每隔一年就会对全国高校应届生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目前已发布到了2017年。

与高校自己发布的数据相比,这份调查所呈现的数据就没那么好看了。

根据岳昌君等人的调查,在2017年的应届生中,未落实去处的毕业生有14.6%,即这一年的高校就业率为85.4%。

“985”高校和“211”高校的就业率都达到了85%,作为重点院校的学生,找起工作来自然要容易不少。

比较意外的是,民办高校的就业落实率比“211”还要高。这或许与不少民办高校同时培养大量的专科生有关,在就业大军中,这些专门学习实用技能的毕业生有时能更早地找到工作。

而相比前面三类,普通本科学校和独立学院的就业率就低了不少,其中独立学院的就业率只有75.7%,远低于90%。

高不成低不就的处境让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面临着拼学校拼不过、拼技能拼不过、有些工作还不愿意干的尴尬处境。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还从学历角度统计了就业率。同样会发现,从2011年左右开始,本科生的就业率就已成为全国不同高校学历里最低的那一类。

高校发布的就业率与第三方调查所呈现的就业率有如此大的出入,原因在于就业率背后的考核指标。

早在2004年时,教育部就提出要“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到2011年的时候,教育部更是直接要求:“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如此规定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高校盲目扩大教学规模所带来的就业难问题,以及遏制住一些高校不断开设新专业、追求专业全的现象。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高校就业率的“高歌猛进”、你涨我也涨。到如今,就业率不到98%,学校招生时都不好意思拿来作宣传。

03 水分从哪里来?

大学生就业不易是高校很难改变的情况,而高校容易做到的,是往数据里掺水。

各高校在制作毕业生就业报告时,为了体现内容客观,往往会强调此报告“出自专业第三方调研咨询机构”或“数据来自xxx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但实际上,学校能钻的漏洞仍然很大。

例如贵州大学科技学院发布的这份就业质量报告,就出现了一个很神奇的数字——该校2017届毕业生中有将近90%的人去向为“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就正常找到工作的应届生而言,绝大部分属于“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或者是“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看似很笼统,其实主要就包含了“灵活就业”这种形式,而这种形式一般用于自由职业、短期劳动合同等,单位并没有对其进行录取。

不过,这只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数据,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1595位毕业生是被学校催着“就了业”。

但基于媒体公开报道,你就会发现,为了提高就业率,中国的高校真的是各显其能……

在明文规定出来后,一些高校转变策略,通过辅导员苦口婆心地劝说,用诸如“五月底前不签以后再来登记会很麻烦”、“离校前不签档案有可能丢失”这类话来催促学生去弄一份就业证明。

除了催学生外,还有的学校老师甚至鼓励学生去伪造就业证明。

《法制周末》曾采访到一位因为考研二战而暂时没落实去处的同学,该同学的辅导员直言:希望同学们能配合工作,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可以到自己家楼下找一个有工商资质的小诊所让他们帮忙盖一个章。

学校让学生动起来去找工作,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是为了达成指标,硬要一些想慢就业或考研、国考二战的毕业生在毕业前就找到工作实在是一种粗暴的方式。

损失最大的,可能是那些想以应届生身份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同学(应届生指当年毕业的与前两年办理了暂缓就业,户口、档案在学校的学生),却发现自己在学信网上已被标注为“就业”而失去了资格。

不过,已经定了工作的同学也不一定能完全松一口气,因为就业后的他们会发现,自己好像并不适合这份工作,不满意的同时,很想换一份新工作。

而此时回去翻看母校发布的由“专业第三方调研咨询机构”制作的《就业质量和满意度调查报告》,不仅就业质量高,就业满意度高,对母校也是非常满意。

参考文献

[1] 岳昌君, 白一平(2018). 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6(05), 20-32+165-166.

[2] 岳昌君, 周丽萍(2017).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2003-2017年.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15(04), 87-106+187.

[3] 邓晖(2013, 8月13日).就业率造假,大学的“最后一课”?. 光明日报, 6版. Retrieved from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08/13/nw.D110000gmrb_20130813_2-06.htm?div=-1

[4] 张文静, 潘祺, 沈汝发(2016, 8月30日). 就业率“注水”成公开“秘密”?高校就业评价方式待改革. 半月谈. Retrieved from

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jrt/2016825/207322.shtml

[5] 毕业季,高校就业率造假的背后. (2019, 5月29日). 法治周末, 2-3版. Retrieved from

https://www.legalweekly.cn/fzzg/155906127315667.html返回搜狐,查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