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古代文论期末考试试题库整理  >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总计281题)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总计281题)

一、 单项选择题(共计80题):

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原始歌谣起源于:

①劳动 ②游戏 ③巫术 ④性崇拜

2.原始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反映的是:

①放排活动 ②制作乐器的过程 ③狩猎活动 ④伐木活动

3.神话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

①幻想 ②塑造形象 ③夸张 ④象征 ⑤联想

4.我国古代保留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是:

①《山海经》 ②《庄子》 ③《吕氏春秋》 ④《淮南子》

5.从神话的类型上看,盘古开天地属于:

①创世神话 ②英雄神话 ③洪水神话 ④感生神话

6.《精卫填海》载于:

①《山海经》 ②《淮南子》 ③《庄子》 ④《列子》

7.今古文经之争始于:

①春秋时期 ②战国时期 ③秦代 ④西汉 ⑤东汉

8.《诗经》,称为“经”,成为经典开始于:

①春秋时期 ②战国时期 ③西汉 ④东汉 ⑤唐代

9.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论者是:

①毛亨 ②董仲舒 ③司马迁 ④郑玄 ⑤朱熹

10.《诗集传》的作者是:

①孔子 ②毛亨 ③郑玄 ④朱熹 ⑤闻一多

11.《诗经》中的“国风”共有:

①120篇 ②140篇 ③160篇 ④180篇

12.“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是:

①《东山》 ②《七月》 ③《生民》 ④《采薇》

13.“三弃三收”这一情节出于:

①《诗·卫风·氓》 ②《诗·豳风·七月》 ③《诗·豳风·东山》 ④《诗·大雅·生民》

14.我国第一部史书为:

①《尚书》 ②《春秋》 ③《左传》 ④《国语》 ⑤《史记》

15.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史书是:

①《尚书》 ②《春秋》 ③《左传》 ④《战国策》 ⑤《汉书》

16.《左传》最为突出的艺术成就是:

①描写人物 ②描写战争 ③描写行人辞令之美 ④描写细节

17.诸子文章中具有峭拔刻深风格的是:

①《墨子》 ②《庄子》 ③《孟子》 ④《韩非子》

18.“前倨后卑”这一成语最早出于:

①《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章》 ②《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③《庄子·逍遥游》 ④《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

19.“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语为:

①孔子所言 ②孟子所言 ③庄子所言 ④屈原所言 ⑤司马迁所言

20.诸子文章中最具有雄辩色彩的是:

①《墨子》 ②《庄子》 ③《孟子》 ④《韩非子》

21.提出“《离》者,犹离忧也” 这一解释的是:

①司马迁 ②班固 ③王逸 ④刘向 ⑤朱熹

22.《离》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中的“高阳”系指:

①黄帝 ②炎帝 ③帝喾 ④颛顼 ⑤后稷

23.屈原在楚民歌基础加工而成的作品是:

①《九歌》 ②《九章》 ③《天问》 ④《离》

24.“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出自于:

①《离》 ②《九歌·湘君》 ③《九歌·山鬼》 ④《九章·哀郢》 ⑤《招魂》

25.屈原的第二长诗为:

①《九歌》 ②《九章》 ③《天问》 ④《离》

26.《九辩》确立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什么主题:

①香草美人主题 ②爱国主题 ③伤春主题 ④悲秋主题 ⑤闺怨主题

27.《吕氏春秋》属于:

①儒家著作 ②道家著作 ③法家著作 ④杂家著作

28.两汉王朝总共:

①二百余年 ②三百余年 ③四百余年 ④五百余年

29.今存汉代最早的一篇以秦亡为史鉴的文章,是:

①贾山的《至言》 ②贾谊的《过秦论》 ③晁错的《论贵粟疏》 ④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30.两汉文学史上,第一位凭吊屈原的作家是:

①贾谊 ②枚乘 ③司马迁 ④刘向 ⑤王逸

31.曾任过长沙王太傅的汉代作家是:

①贾谊 ②枚乘 ③司马相如 ④王褒 ⑤扬雄

32.贾谊所著文章五十八篇,刘向编为:

①《新语》 ②《新书》 ③《新论》 ④《陈政事疏》

33.被后人称为“万言书之祖”的奏疏之文是:

①贾谊的《陈政事疏》 ②晁错的《论贵粟疏》 ③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④司马相如的《封禅文》

34.《天人三策》的作者是:

①贾谊 ②董仲舒 ③桓谭 ④王充 ⑤张衡

35.下列人选中,哪一位作家“字长卿”:

①枚乘 ②司马相如 ③司马迁 ④扬雄 ⑤班固

36.下列人选中,哪一位作家“字子长”:

①枚乘 ②司马相如 ③司马迁 ④扬雄 ⑤班固

37.《说苑》的编者为:

①扬雄 ②刘向 ③班固 ④王充 ⑤王符

38.《新论》的作者是:

①陆贾 ②贾谊 ③扬雄 ④桓谭 ⑤王充

39.东汉时期,敢于在当朝皇帝面前明确反对谶纬的作家是:

①桓谭 ②王充 ③班固 ④张衡 ⑤蔡邕

40.王充最为推崇的作家是:

①贾谊 ②司马迁 ③司马相如 ④扬雄 ⑤桓谭

41.在自己的论著中鲜明地提出“疾虚妄”主张的是:

①贾谊 ②司马迁 ③桓谭 ④王充 ⑤张衡

42.“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真伪,无有故新”,出自于

①《报任安书》 ②《报孙会宗书》 ③《盐铁论》 ④《论衡》

43.《潜夫论》的作者是:

①邹阳 ②东方朔 ③司马迁 ④王符 ⑤仲长统

44.《昌言》的作者是:

①邹阳 ②东方朔 ③司马迁 ④王符 ⑤仲长统

45.标志着汉大赋正式形成的作品是:

①《吊屈原赋》 ②《七发》 ③《子虚赋》 ④《上林赋》 ⑤《二京赋》

46.《长门赋》的作者是:

①贾谊 ②枚乘 ③司马相如 ④扬雄 ⑤张衡

47.《大人赋》的作者是:

①贾谊 ②枚乘 ③司马相如 ④扬雄 ⑤张衡

48.“曲江观涛”一节见于:

①《七发》 ②《上林赋》 ③《两都赋》 ④《二京赋》 ⑤《归田赋》

49.《洞箫赋》的作者是:

①贾谊 ②枚乘 ③司马相如 ④王褒 ⑤扬雄

50.《悲士不遇赋》的作者是:

①贾谊 ②东方朔 ③司马迁 ④扬雄 ⑤赵壹

51.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这一看法的赋家是:

①贾谊 ②枚乘 ③司马相如 ④扬雄 ⑤张衡

52.《论六家要旨》的作者是:

①司马谈 ②司马迁 ③班彪 ④班固

53.《史记》人物中说出“彼可取而代也”一语的是:

①荆轲 ②嬴政 ③陈涉 ④项羽 ⑤刘邦

54.在《史记》中,孔子的传记见于:

①本纪 ②世家 ③列传 ④表 ⑤书

55.《艺文志》始见于:

①《史记》 ②《汉书》 ③《后汉书》 ④《论衡》

56.汉乐府诗中,以下列哪一类歌辞数量最多:

①郊庙歌辞 ②鼓吹曲辞 ③相和曲辞 ④杂歌谣辞

57.《乐府诗集》的编者为:

①刘向 ②王逸 ③萧统 ④郭茂倩 ⑤徐陵

58.《孔雀东南飞》最早见载于:

①《文选》 ②《玉台新咏》 ③《乐府诗集》 ④《汉书》

59.以安分守已与铤而走险两种思想冲突作为主线的汉乐府作品是

①《战城南》 ②《孤儿行》 ③《妇病行》 ④《东门行》 ⑤《有所思》

60.“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出自于:

①《战城南》 ②《有所思》 ③《平陵东》 ④《十五从军征》

61.汉乐府民歌最大的艺术特点是:

①现实主义精神 ②叙事性 ③以五言为主 ④浪漫主义色彩

62.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

①班固的《咏史》 ②张衡的《同声歌》 ③辛延年的《羽林郎》 ④秦嘉的《赠妇诗》 ⑤《古诗十九首》

63.“缇萦救父”是下列哪一首诗的主题:

①班固《咏史》 ②辛延年《羽林郎》 ③汉乐府《孤儿行》 ④《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

64.与《陌上桑》在内容与写法上极为相似的东汉文人诗是:

①《四愁诗》 ②《羽林郎》 ③《赠妇诗》 ④《董娇饶》

65.《同声歌》的作者是:

①辛延年 ②张衡 ③秦嘉 ④班固 ⑤蔡邕

66.《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_

①《文选》 ②《玉台新咏》 ③《乐府诗集》 ④《汉书》

67.“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是钟嵘对下列哪一类作品的评价:

① 屈原的作品 ②汉乐府 ③《诗经》 ④《古诗十九首》

68.建安著名诗人曹操字

①孟德 ② 孟起 ③子桓 ④ 子 建

69.《咏怀诗》的作者是:

①阮籍 ② 嵇康 ③何晏 ④山涛

70.建安诗风的特点是

①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②嵇志清峻,阮旨遥远

③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④ 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71.《洛神赋》的作者是

①曹操 ②曹丕 ③曹植 ④曹彰

72.西晋诗风的特点是

①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②嵇志清峻,阮旨遥远

③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④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73.下列作品为曹植所作的是

①〈三都赋〉②〈赠白马王彪〉 ③〈咏怀诗〉 ④〈游仙诗〉

74.下列作品作者为刘义庆的是

①〈世说新语〉 ②〈搜神记〉 ③〈笑林〉 ④〈郭子〉

75.最早的纯粹的文人七言诗是

①曹操的〈短歌行〉 ②曹操的〈蒿里行〉 ③ 曹丕的〈燕歌行〉 ④曹植的〈升天行〉

76.左思的代表作是

①〈咏史诗〉 ②〈咏怀诗〉 ③〈游仙诗〉 ④〈赠妇诗〉

78 .郭璞的代表作是

①〈咏史诗〉 ②〈咏怀诗〉 ③〈游仙诗〉 ④〈赠妇诗〉

79.被评为“文典以怨”的作者是

①左思 ②刘琨 ③ 陆机 ④ 潘岳

80.干宝的志怪小说是

①〈世说新语〉 ②〈搜神记〉 ③〈笑林〉 ④〈郭子〉

二、多项选择题(共计36题):

1.原始诗歌常与下列哪几种艺术样式融为一体:

①原始绘画 ②原始音乐 ③原始舞蹈 ④原始雕塑

2.现存的中国上古神话,主要保存在下列哪几部典籍中:

①《春秋》 ②《楚辞》 ③《山海经》 ④《庄子》 ⑤《淮南子》

3.下列《诗经》篇什中,属于征夫诗的有:

①《诗·秦风·蒹葭》 ②《诗·豳风·七月》 ③《诗·豳风·东山》 ④《诗·卫风·伯兮》 ⑤《诗·小雅·采薇》

4.下列《诗经》篇什中,哪些属于思妇诗:

①《诗·秦风·蒹葭》 ②《诗·豳风·七月》 ③《诗·豳风·东山》 ④《诗·卫风·伯兮》 ⑤《诗·王风·君子于役》

5.《诗经》中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作品有:

①《生民》 ②《公刘》 ③《绵》 ④《黍离》 ⑤《皇矣》 ⑥《大明》

6.下列史书中,重在记言的有:

①《尚书》 ②《春秋》 ③《左传》 ④《国语》

7.下列史书中,属于国别体的有:

①《尚书》 ②《左传》 ③《国语》 ④《战国策》 ⑤《汉书》

8.下列史书中,属于编年体的有:

①《尚书》 ②《春秋》 ③《左传》 ④《史记》 ⑤《汉书》

9.下列成语中,哪些出自于《韩非子》:

①厚颜无耻 ②守株待兔 ③缘木求鱼 ④滥竽充数 ⑤郢书燕说

10.下列作品中,属于《九章》的有:

①《云中君》 ②《国殇》 ③《涉江》 ④《抽思》 ⑤《橘颂》

11.《九歌》中的篇什有:

①《湘君》 ②《涉江》 ③《惜诵》 ④《山鬼》 ⑤《思美人》

12.被后人称为“杂家”著作的有:

①《吕氏春秋》 ②《淮南子》 ③《春秋繁露》 ④《法言》 ⑤《论衡》

13.西汉前期、中期的著作有:

①《吕氏春秋》 ②《淮南子》 ③《法言》 ④《春秋繁露》

14.以下所列作家,哪些主要生活于汉武时期:

①司马相如 ②司马迁 ③刘向 ④东方朔 ⑤枚乘

15.刘向编撰的野史杂传有:

①《吴越春秋》 ②《说苑》 ③《新序》 ④《列女传》 ⑤《七略》

16.东汉反谶纬的代表人物有:

①桓谭 ②班彪 ③王充 ④张衡 ⑤赵壹

17.以下所列,哪些是东汉时期的散文作品:

①《狱中上梁王书》 ②《淮南子》 ③《潜夫论》 ④《论衡》 ⑤《报孙会宗书》

18.属于汉末清议之文的有:

①杨恽的《报孙会宗书》 ②扬雄的《解嘲》 ③王符《潜夫论》 ④崔寔的《政论》 ⑤仲长统的《昌言》

19.“马扬班张”指的是:

①司马相如 ②司马迁 ③扬雄 ④班彪 ⑤班固 ⑥张衡

20.下列作家中,哪几位是蜀郡成都人:

①贾谊 ②司马相如 ③司马迁 ④扬雄 ⑤班固

21.下列作品属于司马相如的有:

①《难蜀父老》 ②《大人赋》 ③《美人赋》 ④《解嘲》 ⑤《幽通赋》

22.写有京都大赋的作家有:

①贾谊 ②枚乘 ③司马相如 ④班固 ⑤张衡

23.司马迁除《史记》外,还写有:

①《报任安书》 ②《答宾戏》 ③《悲士不遇赋》 ④《太史公自序》

24.司马迁从实际出发为那些虽非帝皇但在一定时期为实际统治者的历史人物所作的本纪有:

①《项羽本纪》 ②《高祖本纪》 ③《秦本纪》 ④《吕后本纪》 ⑤《孝景本纪》

25.下列人物传记,哪些被司马迁的《史记》撰为“本纪”:

①刘彻传 ②项籍传 ③孔子传 ④嬴政传 ⑤李广传

26.下列司马迁的文章,哪些属于《史记》中的篇目:

①《报任安书》 ②《太史公自序》 ③《悲士不遇赋》 ④《平准书》

⑤《天官书》

27.班固死后,最终撰完《汉书》的两位作者是:

①班昭 ②马融 ③马续 ④蔡邕 ⑤陈寿

28.大体而言,汉乐府民歌可分为下列三类:

①燕射歌辞 ②相和曲辞 ③杂曲歌辞 ④琴曲歌辞 ⑤鼓吹曲辞

29.下列作品中,属于汉乐府的有:

①《战城南》 ②《回车驾言迈》 ③《妇病行》 ④《西北有高楼》 ⑤《客从远方来》

30.下列诗句中,属于汉乐府的有:

①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②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 ③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④举手常劳劳,二情同依依

31.下列东汉文人诗作中,属于五言诗体的有:

①辛延年的《羽林郎》 ②班固的《咏史》 ③张衡的《四愁诗》 ④《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2.下列作品中,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有:

①《战城南》 ②《回车驾言迈》 ③《妇病行》 ④《西北有高楼》 ⑤《客从远方来》

33.下列诗句中,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有:

①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②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 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34.陶渊明的散文作品有

①〈五柳先生传〉 ②〈桃花源记〉 ③〈归园田居〉 ④〈饮酒〉

35.下列小说属于志人小说的有

①〈拾遗记〉 ②〈搜神记〉 ③〈西京杂记〉 ④〈郭子〉 ⑤〈笑林〉

36.南朝民歌大多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

①郊庙歌辞 ② 清商杂曲 ③杂曲歌辞 ④杂歌谣辞 ⑤梁鼓角横吹曲

三、知识填空(共计61题):

1.从神话的类型上看,盘古开天地属于______神话。

2.《诗经》中的“二南”指的是______、召南。

3.《诗经》中的“颂”分为周颂、鲁颂与______。

4.“乐而不,哀而不伤”是______对_________一诗的评价。

5.《诗集传》的作者是______。

6.《左传》是____________的简称。

7.“春秋内传”指的是__________。

8.“春秋外传”指的是__________。

9.与《左传》主要反映__________不同,《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

10.《庄子》分为内篇、外篇与______三个部分。

11.在先秦诸子文章中,__________的文章具有冷峻峭拔的风格。

12.“《离》者,犹离忧也”是______对《离》题旨的解释。

13.《离》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中的“高阳”系指__________。

14.屈原的第二长诗为________。

15.《九辩》确立了中国文学史上的______主题。

16.秦代的唯一作家是_______。

17.西汉前期最为重要的散文作家是_______。

18.贾谊所著文章五十八篇,刘向编为_______。

19.《淮南子》又名_________。

20.《答客难》的作者是_______。

21.字子云的汉代作家是______。

22.《解嘲》的作者是______。

23._______是西汉后期政论文的代表作。它既是文史著作,又是了解中国古代经济体制的材料性文件。

24.《新论》的作者是________。

25.《政论》的作者是______。

26.《潜夫论》的作者是______。

27._____是汉代最为主要的文学样式,其形式介于诗歌与_____之间

28.标志着汉大赋正式形成的作品是__________。

29._________这一赋作设为子虚先生与乌有先生的对话。

30.“亡是公”是_________中的人物。

31.据《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曾曰:“赋家之心,_________,总览人物。”

32.“枚马”指的是枚乘与_________。

33.西汉后期最大的辞赋家是_______。

34.首创京都题材的赋家是_________。

35.东汉前期最大的辞赋家是_______。

36.由汉大赋转为抒情小赋、在汉赋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作家是_______。

37.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____________。”

38.司马迁在__________一文中说明了他遭受“李陵之祸”的经过。

39.《史记》将贾谊与______合为一传。

40.“作壁上观”这一成语源于___________。

41.“今若屈原,露才扬己”是______所言。

42.《乐府诗集》的编者为______。

43.《孔雀东南飞》最早见载于徐陵所编__________。

44.以安分守己与铤而走险两种思想冲突作为主线的汉乐府作品是_______。

45.汉乐府民歌最大的艺术特点是_________。

46.《汉书·艺文志》称汉乐府“皆_________,缘事而发。”

47.《大风歌》的作者是______。

48.张衡是在_______之后继续创作五、七言诗的著名文人。

49.与《陌上桑》在内容与写法上极为相似的东汉文人五言诗是_________。

50.《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__________。

51.“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是_______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

52.著名文学批评著作〈典论。论文〉的作者是——————。

53.〈哀江南赋〉的作者是————————。

54.〈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

55.“刚肠疾恶,遇事便发”的诗人是——————。

56.北朝诗人庾信的字是——————。

57.建安“三曹”是指———、————、——。

58.正始时期四言诗写作别开生面的诗人是————。

59.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发生在——————。

60.晋末宋初对七言诗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诗人是————。

61.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是————。

四、诗句填空(共计35题):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心伤悲,____________。

3.我徂东山,慆慆不归。__________,__________。

4.知我者,谓我心忧;_________,_________。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7.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

8.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

9.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

10.鸟飞返故乡兮,____________。

11.嫋嫋兮秋风,______________。

12.悲哉秋之为气,_____,___________。

13.十五从军征,____________。

14.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来归相怒怨,____________。

16.我欲与君相知,____________。

17.人生有新故,____________。

18.所遇无故物,____________。

19.生年不满百,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与君生别离。

21.相去日已远,_____________。

22.胡马依北风,____________。

23.浮云蔽白日,____________。

24.不惜歌者苦,____________。

25.迢迢牵牛星,____________。

26.终日不成章,___________。

27.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

28.采菊东篱下,——————。

29.自古圣贤皆贫贱,——————。

30.池塘生春草,————————。

31.老骥伏枥,————。烈士暮年,——————。

32.奇文共欣赏,————————。

33.平畴交远风,————————。

34.云日相辉映,————————。

35.大江流日夜,————————。

五、名词解释(共计33题):

1.神话

2.三家诗

3.毛诗郑笺

4.赋比兴

5.春秋笔法

6.春秋三传

7.楚辞

8.《九歌》

9.《吕氏春秋》

10.《淮南子》

11.《盐铁论》

12.体赋

13.汉大赋

14.七体

15.汉赋四大家

16.扬马

17.班张

18.抒情小赋

19.《史记》体例

20.“互见法”

21.两司马

22.《汉书》体例

23.乐府

24.汉乐府

25.《古诗十九首》

26.建安风骨

27.游仙诗

28.骈文

29.西曲

30.吴歌

31.永明体

32.玄言诗

33.山水诗

六、标点原文并按照要求作出简要分析(共计4题):

原文: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出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简要论析:

原文:

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出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李广形象说明:

原文: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与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对人物形象作出简要分析:

原文: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简要说明:

七、简答题(共计15题):

1.《诗经》的艺术成就

2.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3.《离》的思想内容

4.汉初政论散文的主要特点

5.贾谊、晁错政论文的各自特点及其比较

6.扬雄前后期对赋的态度转变

7.王充的文学观点

8.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9.简述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10.《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11.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12.简述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

13.简述元嘉诗风新变及其原因

14.简述晋代诗歌风貌

15.简述建安辞赋繁荣的原因

八、简析题(共计8题):

1.《豳风·七月》

2.《卫风·氓》

3.《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4.《史记·李将军列传》

5.《汉书·苏武传》。

6.《陌上桑》

7.《东门行》

8.《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简析

九、论述题(共计9题):

1.以《逍遥游》为例,说明《庄子》文章的文学成就

2.《离》的文学成就

3.《史记》的文学成就

4.班马异同论

5.汉赋演化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6.汉大赋的基本特征及其风格

7.《古诗十九首》的思想主题、艺术特色及其意义

8.论述正始政治时局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9.南北朝民歌有何不同

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 单项选择题:

1.①

2.③

3.①

4.①

5.①

6.①

7.④

8.③

9.③

10.④

11.③

12.②

13.④

14.①

15.②

16.②

17.④

18.④

19.②

20.③

21.①

22.④

23.①

24.④

25.③

26.④

27.④

28.③

29.①

30.①

31.①

32.②

33.①

34.②

35.②

36.③

37.②

38.④

39.①

40.⑤

41.④

42.④

43.④

44.⑤

45.②

46.③

47.③

48.①

49.④

50.③

51.④

52.①

53.④

54.②

55.②

56.③

57.④

58.②

59.④

60.④

61.②

62.①

63.①

64.②

65.②

66.①

67.④

68.①

69.①

70.①

71.①

72.③

73.③

74.②

75.①

76.③

77.①

78.③

79.①

80.②

二、多项选择题:

1.②③

2.②③④⑤

3.③⑤

4.④⑤

5.①②③⑤⑥

6.①④

7.③④

8.②③

9.②④⑤

10.③④⑤

11.①④

12.①②

13.②④

14.①②④

15.②③④

16.①③④

17.③④

18.③④⑤

19.①③⑤⑥

20.②④

21.①②③》

22.④⑤

23.①③

24.①④

25.①②④

26.②④⑤

27.①③

28.②③⑤

29.①③

30.①④

31.①②④

32.②④⑤

33.①③

34.①②③

35.③④⑤

36.②③④

三、知识填空:

1.创世

2.周南

3.商颂

4.孔子,《关雎》

5.朱熹

6.《春秋左氏传》

7.《左传》

8.《国语》

9.儒家思想

10.杂篇

11.韩非子或《韩非子》

12.司马迁

13.颛顼

14.《天问》

15.悲秋

16.李斯

17.贾谊

18.《新书》

19.《淮南鸿烈》

20.东方朔

21.扬雄

22.扬雄

23.《盐铁论》

24.桓谭

25.崔寔

26.王符

27.赋,散文

28.《七发》

29.《子虚赋》

30.《上林赋》

31.苞括宇宙

32.司马相如

33.扬雄

34.班固

35.班固

36.张衡

37.成一家之言

38.《报任安书》

39.屈原

40.《史记·项羽本纪》

41.班固

42.郭茂倩

43.《玉台新咏》

44.《东门行》

45.叙事性

46.感于哀乐

47.刘邦

48.班固

49.《羽林郎》

50.《文选》

51.钟嵘

52.曹丕

53.庾信

54.阮籍

55.嵇康

56.子山

57.曹操 曹丕 曹植

58.嵇康

59.晋宋之交

60.鲍照

61.庾信

三、诗句填空:

1.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殆及公子同归

2.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4.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5.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7.春与秋其代序

8.哀民生之多艰

9.虽九死其犹未悔

10.狐死必首丘

11.洞庭波兮木叶下

12.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13.八十始得归

14.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15.但坐观罗敷

16.长命无绝衰

17.贵贱不相踰

18.焉得不速老

19.常怀千岁忧

20.行行重行行

21.衣带日已缓

22.越鸟巢南枝

23.游子不顾反

24.但伤知音稀

25.皎皎河汉女

26.泣涕零如雨

27.脉脉不得语

28.悠然见南山

29.何况我辈孤且直

30.园柳变鸣禽

31.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

32.疑义相与析

33.良苗亦怀新

34.空水共澄鲜

35.客心悲未央

四、名词解释:

1.神话

神话是上古初民以幻想的形式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口头文学。神话的艺术特征是幻想与想象,创作基础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神话以其神奇奔放的幻想,启发了后代作家的想象力,为后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

2.三家诗

《诗经》在汉代的传授有今古文之分。传授今文《诗经》的有三家:齐诗,由齐人辕固生所传;鲁诗,由鲁人申培公所传;韩诗,由燕人韩婴所传。这三家合称三家诗,在汉武帝时列入学官,但后来基本亡佚。

3.毛诗郑笺

毛诗又称古文诗,由鲁国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兼采三家诗,为毛诗作笺,后人称之为《毛诗郑笺》。《毛诗郑笺》为毛诗最终取代三家诗并成为千古一尊奠立了基础。

4.赋比兴

赋比兴指的则是《诗经》中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赋:即不加修饰,直接地铺陈叙述。比:比喻。兴:借助其它事物作为开头,以引起所要歌咏的事物。赋比兴在《诗经》中的运用,为后代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5.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孔子作《春秋》,有所谓“微言大义”之说,即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历史进行评断,用恰当的文字暗寓褒贬之意,表现了严格的历史倾向性。

6.春秋三传

即《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富有文学性。《公羊传》、《榖梁传》均作于汉代,前者为齐人公羊高所作,后者为鲁人榖梁赤所作,主要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叙事很少,文学、历史价值不高。

7.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汉成帝时,刘向辑集了屈原、宋玉的楚辞作品以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仿之作,合为一集并定名为《楚辞》。这样,“楚辞”就由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8.《九歌》

《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南方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加工润色而成的一组抒情诗歌。《九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小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9.《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为秦丞相吕不韦门客集体编撰而成。《吕氏春秋》兼采儒法道墨农诸家学说,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所以后人称之为“杂家”。其价值在于保存了先秦的一些文献资料和逸闻轶事,且杂有不少寓言故事,有些文学性。

10.《淮南子》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的集体撰著,是西汉中期的一部大著述。它包含有各家学说,和《吕氏春秋》一样,被《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实际上,此书以道家为思想主旨。它的文章,排比铺陈,有辞赋的特点。

11.《盐铁论》

《盐铁论》为桓宽所编,记录了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为一方与贤良文学之士讨论是否取消盐铁酒国营问题的情况。文章以反复问答的形式记述了彼此观点,语言激烈尖锐,是西汉后期政论文的代表作。它既是文史著作,又是了解中国古代经济体制的材料性文件。

12.体赋

体赋形成于西汉初期,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与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大体而言,汉初的赋重在抒发一种凄恻哀怨的情感,并使用“兮”的语气词,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屈原体的继承,因此被称为体赋。不过,汉初体赋在形式上也开始趋向散文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显示了由体向汉大赋的过渡。

13.汉大赋

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奢为旨归,结构宏大,铺陈渲染了大汉帝国无可比拟的气魄与声威。

14.七体

枚乘《七发》确立了以主客问答形式铺陈七事的形式。后代许多作者如傅毅、张衡、曹植、王粲等等,受《七发》的影响,都曾使用过《七发》以主客问答形式铺陈七事的结构,并且以“七”名篇。由于此类赋作较多,以至于《文选》在赋体之外,特立“七体”。“七体”又称“七林”。

15.汉赋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分别指的是西汉的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这四人均为汉大赋的代表性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或举《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之一种),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16.扬马

汉赋作家司马相如与扬雄的并称。两人都是西汉人,都是蜀郡成都人,又都是汉大赋的代表性作家;而扬雄作赋,又极力模拟司马相如,故后世常以两人并称。

17.班张

汉赋作家班固与张衡的并称。两人都是东汉人,都擅长于大赋写作。班固有《两都赋》,张衡有《二京赋》,都是描写京都的大赋。故此,后人常以两人并称。

18.抒情小赋

抒情小赋产生于东汉后期。东汉后期的赋,重在抒情述怀,篇制短小,故称之为抒情小赋。代表作家、作品为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19.《史记》体例

《史记》由五种体例组成: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全书以本纪为纲,其它各部分互相配合补充,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上至黄帝、下迄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奠定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基础。

20.“互见法”

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在《史记》中采用“互见法”。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1.两司马

指汉武时期两位著名作家:司马相如与司马迁。司马相如为汉大赋的首席作家,其代表作为《子虚赋》、《上林赋》;司马迁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史学大师,其所撰著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两人在文学史上都很有影响,故后人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称。

22.《汉书》体例

《汉书》由四种体例组成,在体制上承袭《史记》,只是把“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叙述了从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年间共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3.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时期所建立的音乐官署名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往往将乐府所采集的歌诗也称为“乐府”。这样,“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至唐,人们又将一种具有批判现实精神的徒诗称为“乐府”。由此,“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24.汉乐府

汉代的乐府诗,主要有郊庙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与杂曲歌辞四类,其中以相和歌辞最多。汉乐府尤其是汉乐府民歌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优秀传统。

25.《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萧统所编的《文选》。因为作者的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所以编者题之为“古诗”,一共为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集体创作的一组抒情短诗,其主题多半是写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与文人们人生苦短的生命慨叹,曲折地反映了东汉覆灭前动荡不宁的社会生活。

26.建安风骨

所谓“建安风骨”,即是在建安时期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总体风格。“风” 主要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主要指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汉末社会动乱,生计多艰,一方面给士人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又一方面,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又使他们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叹,加上诗歌中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故使这一时的诗歌总体上呈现出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特色。

27.游仙诗

. 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也就是指作者自己或和神仙游历仙界的情景及感受,游仙诗内容尚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

28.骈文

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的区别,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29.西曲

南朝民歌的一种,西曲则采取自长江中游以及汉水两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荆郢樊邓一带。“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同,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

30.吴歌

南朝民歌的一种,吴歌主要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是南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吴声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子永嘉以后,下及梁陈,建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晋书·乐志》)

31.永明体

永明体”又称新替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32.玄言诗

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以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33.山水诗

就是以山水为独立审美对象的诗歌作品,我过最早的山水诗是曹操的《观沧海》,而一般我们所说的山水诗指的是晋宋之际在谢灵运的创作实践下产生的以描摹山水为主的诗歌,它的产生受玄学和佛学的影响很大。

五、标点原文并按照要求作出简要分析:

正确标点如下: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出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简要论析:

在司马迁的笔下,巨鹿之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以战前杀宋义开始、战后章邯投降结束。从描写的艺术看,有直接描写,有简接描写,有强烈的对比,也有夸张渲染。另外,太史公不怎么注意描写战争的具体过程,而是大刀阔斧、粗线条的勾勒,这样就有力地突出了战争的惊心动魄,突出了项羽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

正确标点如下:

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 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出。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李广形象说明:

在这一上郡遭遇战中,李广面对敌众我寡的险危之境,镇定自若,勇敢机智,始终把握住了对方微妙的疑惧心理,并采取了一系列果敢的行动,最终化险为夷,从而不但表现了善射的本领,而且显示出一种过人的胆略。

正确标点如下: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与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人物形象简要分析:

两个主人公都是无辜善良的人,但性格却迥然有别。男的铤而走险并非本愿,而是被迫无奈。他一开始有些迟疑,由于家境所逼,很快坚强起来,不怕天命,王法、儿女情分也动摇不了他的决心。这是一个被逼无奈的反抗者的形象。与之不同,女主人公性格软弱,宁愿自甘贫苦,听天由命,是一个逆来顺受者的形象。

正确标点如下: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简要说明:

这首诗题为《妇病行》,属于汉乐府,写一个贫苦妇女临终托孤但身为人父的丈夫却一筹莫展的痛苦境况。母,临终托孤;父,哭倒亲交;儿,啼号索母,读来令人铭心刻骨。

六、简答题:

1.《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经》广泛展示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的生活,深刻揭露了统治者贪得无厌的本质和压迫人民的罪行,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

①朴素自然的风格。诗人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概括而具体的描绘事物特征,如实反映现实生活。

②赋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诗经》中的大量诗篇运用了赋、比、兴手法来叙事、写景、抒情,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形式特征

①基本上是四言体诗歌。一句两拍,句式整齐,显示了一种韵律美。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诗经》也往往突破这种定格,运用富于变化的句式。

②多重章叠句,反复回旋。

③用韵自然而富有变化。

④语汇丰富,用词鲜明生动而富有形象性。

2.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诸子散文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①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主要作品有《老子》与《论语》。它们的特点是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有组织、有结构的论说文形式发展,并且粗具规模。

②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其文辞比前一时期繁富,说理也比较畅达。

③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其特点是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赡,在理论文字的表达形式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离》的思想内容。

一、提出“美政”理想,要求政治革新。其“美政”的具体内容是: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实行仁政。

二、深沉执著的爱国感情。《离》洋溢着一种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情感,表现出了对楚国的无限忠诚。

三、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对群小的贪婪、党人的偷乐、楚王的昏庸予以了强烈的斥责。

四、“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诗人坚持正义,反对奸邪,表现出“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4.汉初政论散文的主要特点

汉初政论散文,在形式上多为奏、议、策、疏之类,作者众多,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大体而言,汉初政论散文的主要特点有:

①继承了战国诸子散文的传统,能关心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问题。这时的政论文大多探求社会改革方面的问题,写得言辞激切,感情深厚,能够打动人心。如贾谊《过秦论》和晁错的《论贵粟疏》。

②注重辞章,多用排偶和形象的比喻,词采富丽,文章华美,有辞赋化的倾向。

5.贾谊、晁错政论文的各自特点及其比较。

贾谊,西汉初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贾谊的代表作有《过秦论》、《陈政事疏》(或称《治安策》)。其文章特点是感情充沛,好用夸张的语气与形象的比喻,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

晁错,西汉前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章大家。晁错的代表作是《论贵粟疏》。其文章善于从历史事实、现实状况等方面作具体分析,立论精辟而切于实际。

总体而言,贾谊的文章富于情感与文采,但沉实稍逊于晁错;而晁错的文章质实透辞,颇切实用,但文采不如贾谊。尽管有这样的风格差异,两人都是西汉初期的文章大家,他们的思想与文风对汉世有重要影响。

6.扬雄前后期对赋的态度转变。

扬雄前期,颇好辞赋,作赋慕司马相如。所作《甘泉》等四篇大赋都模仿了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扬雄晚年认为辞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认为辞赋无补于规谏,并由此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的看法。这种对大赋创作反思后的批评,有助于作家主体性人格的建立。

7.王充的文学观点。

王充是东汉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所著《论衡》,是我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论著。在这部论著中,王充以其“疾虚妄”的学术理性对谶纬灾异之学、俗儒抱残守缺的人格以及“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世风、文风予以了全面的批判。

王充《论衡》没有专论文学的篇章,他对文学的见解散见于《超奇》等篇中。他认为文章应当有用于世;认为“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真伪,无有故新”,应以真实为内在的生命,反对“虚妄”之文。王充以其“真美”观反对“虚妄”之文,无疑有着冲破时代迷妄的积极意义。但我们也应指出,王充有时也失于偏颇,如《艺增》篇中对于他以前作品中一些夸张描写之处都加以辩驳,其观点就不免有些狭隘。

8.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⑴汉乐府民歌道出了被压迫者的苦难痛苦,揭露了统治者的荒贪暴,表现出一种现实主义风格。

⑵叙事成分占很大比重。乐府民歌或写生活中小小的片刻;或写有头有尾的故事。在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篇幅最多,是精华之所在,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叙事诗歌的一大发展。

⑶形式自由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其中后两者在形式上显然以比四言为主的《诗经》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⑷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9.简述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汉乐府民歌在《诗经》以后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⑴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影响。建安时代的三曹七子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感于哀乐”的现实主义精神,唐代天宝时期杜甫又进一步因事立题,创作了《三吏》、《三别》等一大批现实主义诗篇。中唐时期,白居易又提出了“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题乐府诗。所有这些,都是对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

⑵在形式上,汉乐府民歌为后代诗歌创作确立了五言、杂言这两种主要诗体。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东汉出现了文人五言诗创作的兴起,此后建安文人又掀起了创作五言诗的高潮。鲍照的五言与杂言,又是在继承汉乐府民歌基础上的进一发展。至于盛唐大诗人李白的乐府歌行体,更是在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可以说后代诗歌在艺术形式上受汉乐府的影响很大。

10.《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①善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景于情。如《迢迢牵牛星》,通篇描绘牛女形象,而男女离别之情,已隐含其中。

②善于以事传情,通过某些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使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如《西北有高楼》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情的描述,抒写了一个怀才不遇、失路徘徊的下层文士的苦闷。

③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以衬映烘托,能达到一种虽着墨不多却语短情长的艺术效果。

④语言上具有浅近自然、意蕴丰厚的特点。

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不仅是汉末抒情文学兴起的产物,也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11.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就诗歌语言来说,陶诗语言特点是朴实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钟嵘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诗品》卷中),指出陶诗语言简洁纯净。他不用夸张的铺排,不用刻意的雕琢的对仗和深辟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的自然流露,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而非矫饰的感情世界,所以他选择的只能是这种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但是,陶诗的语言又不是未经加工的粗糟平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练所能达到的更高境界。试看他的《闲情赋》:写的多么绮丽多姿,说明他不是不会使用华美的辞藻和细腻的绘声绘色;但他的审美趋向并不在于此,所以他在诗文创作中洗尽铅华,以质素自然语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12.简述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

志怪小说 的兴盛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原因。第一是中国的原始宗教和巫术以及方士的活动和神仙信仰;第二是当时道教和佛教的流行;第三是社会的混乱与黑暗使人们只能用志怪一类的小说来曲折的表达自己的反抗和理想。

13.简述元嘉诗风新变及其原因

对比东晋玄言诗而言,元嘉诗风的主要变化就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思回到感情上来。在艺术表现上也由淡乎寡味,变为注意为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正如刘 所说:“宋代初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有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薪。”(《文心雕龙`明诗》)这种现象,与当时的文学和士人心态的转变有密切关系。一是刘宋时代玄学在思想领域中已不占主要地位,而是儒、玄、佛并存, 甚至在政权领域内儒学已占主流。由此影响到士人心态,使他们从玄虚思想中回到现实中来,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是从玄理思索渐渐转向感慨人生。二是刘宋皇室出身寒微,即位后用寒门掌机权柄,世族文人虽门第高华但已无实权,逐生人世多艰之感慨,而淡忘了玄思。素族士人进入政权的同时也进入文坛,重抒情代替重玄思的文学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了。三是朝野上下普遍爱好欣赏自然山水。隐者游栖佳山秀水,世族则营造巨大庄园,或依山傍流,或聚石引水。他们的主要兴趣已不是从山水中体会玄理,而是在于山水游乐。上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元嘉诗歌出现新的特点。

14.简述晋代诗歌风貌

晋答诗歌的风貌,大致可分为三部分。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创作以繁缛为主,但西晋有以左思和刘琨为代表的刚健诗风。东晋则是玄言诗的天下。晋末的陶渊明则又恢复了魏晋古诗古直的风貌。

15.简述建安辞赋兴盛的原因

建安辞赋家面对东汉末年的动乱,亲身体验战争离乱和生死无常的艰辛,加之当时的儒家经学已经被打破,客观形式上又有建功立业的机遇,而且还有当权者的提倡鼓励,曹氏父子均擅长辞赋,于是他们继承东汉末年抒情小赋的优良传统,在赋的创作上驰骋才华,形成建安辞赋情文并茂的特点。

七、简析题:

1.《豳风·七月》

《七月》是“国风”中最长的一篇,它以现实主义的白描手法,用一种真实而生动的生活细节,为我们画出了一幅周代农奴生活的风俗画,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他们悲惨的生活处境。《七月》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详细的有关农业生产情况的文字记录,表现了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农业生活,有传授生产知识、历法气象知识及劝督劳动的作用。

这首诗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基本上按季节顺序与农事特点来写。首章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二章写采桑,三章写织染, 四章写狩猎,五章写收拾居处,六章写收获储藏,七章写杂役,八章写年终祭祖与聚会。这样先总后分,井然有序,结构完整。

艺术手法上主要用赋体,着力铺陈奴隶的艰辛与痛苦。并处处运用对比,表现了对农奴的同情与对农奴主的批判。

2.《卫风·氓》

这是一首弃妇诗,它以一个不幸女子的口吻,具体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妇女的压迫与损害。

艺术特点:

①成功地塑造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阅历不深、善良勤劳而又刚强决绝的悲剧形象。这样一种悲剧形象,是中国历代遭致婚变之苦的不幸妇女的缩影。氓,贪婪、虚伪、狡诈,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他之所以能够横行无忌,根源于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

②这是一首抒情诗,但采用了叙事结构,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自诉遭遇的方式回忆了与氓相识、恋爱到订婚、结婚、被弃的过程,表现了对自己不幸婚姻的悔恨及伤痛之情。叙事与抒情交织在一起,有力地表现了诗的主题。

③采用了对比手法。女主人公善良、真诚而多情;氓则虚伪、自私而绝情。两相反衬,个性显得鲜明。此外还有男女不同境遇的对比:“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样就深刻地揭示了诗的主题。

3.《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郑伯克段于鄢》记述了一场家庭内讧的始末,刻画了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⑴郑庄公

贯穿全篇的中心人物。他一生下来就遭到了母亲的忌恨,几乎被剥夺了国君的继承权,他是无辜的受害者。但这种险恶的家庭环境以及特殊遭遇也养成了他一套处世本领。姜氏为叔段请制,他明知对方包藏祸心,但表面上却扮成很依顺母亲和爱护弟弟的样子,如同一个“孝子贤兄”。他从容不迫,采取了欲擒故纵的办法,最终赢得了胜利。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外顺而内奸,外宽而内险的人物形象。

⑵武姜

内讧的制造者。这是一个道地的贵妇人,其养尊处优的地位、生活,养成了她吃不得一点苦头和偏私狭隘的性格。她因一点疼痛,就对骨肉结下了怨仇,显得她是那么毒辣残忍。她的失败原因在于她只凭自己一贯肆无忌惮的性格行事,在斗争中不讲策略,任性而为,笨拙愚蠢,因而她的失败是必然的。

⑶共叔段

他从小就得到母亲的宠爱与庇护,养成了一种恃宠骄纵的性格,在夺权斗争中野心勃勃,有恃无恐,赤裸裸地摆出了一副盛气凌人的驾势,不讲策略,与庄公形成了鲜明对比,显示其政治上的狂妄幼稚,因而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4.《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列传》对李广勇敢机智、精于骑射、爱护士卒、正直廉洁等才能与品德作了生动的描绘,倾注了作者对李广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寄寓了作者自己与李广同样才气无双又同样命运悲惨的人生感叹。

这篇传记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成就,最突出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

①作者善于抓住李广性格中勇于当敌、仁爱士卒等特点予以集中描写,从而将李广的性格特点表现得鲜明突出。

②作者对李广的优秀才能、品质和不幸遭遇,或正面叙述,或以其他人物侧面衬托、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作者对所选择的材料作了繁简、详略不同的叙述。对李广一生的事迹,作者主要评述了其中的四次(上郡遭遇战、雁门脱险记、右北平之战、失道自杀);此外,还详述了李广射石及杀霸陵尉等生活小事,从而生动而真实地表现了李广的一生。

5.《汉书·苏武传》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为生动的一篇,文章集中而突出地描写了苏武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不忘使臣之命的感人形象。

结构严谨,主题突出,详略得当,一般情况只作简单交待,而对苏武出使原因及武帝死后汉使到来、苏武归汉等则作了详细描写,对卫律逼降、李陵劝降以及苏武卧雪牧羊等作了重点描写。全文末了以“壮年出使,白头归汉”将苏武19年的困苦艰辛不露痕迹地加以总结。全篇浑然一体,匠心独具。

李陵、卫律对苏武起了陪衬作用。对卫、李两人,作者结合他们的处境、地位、思想感情写出了各自特点。同是降将,但各具特点。这样写来,避免了人物的一般化。

6.《陌上桑》

《陌上桑》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叙述了一个美丽姑娘凭自己的聪明机智巧妙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美对丑的胜利,寄托了东汉人民的美好愿望。

《陌上桑》具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罗敷面对太守的纠缠,从容不迫,针对一般官僚欺下怕上的心理特点,盛夸自己的丈夫,面斥太守如粪土,最终美终于依靠机智战胜了丑恶。罗敷集美、勤劳、勇敢、机智、反抗精神于一身,无疑带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

艺术特点:在塑造罗敷这一形象时,采取了夸张烘托的手法。将笔墨集中描写她的工具装饰之美,侧面描写旁观者对美的反映,省去了对其容貌的直接描写。这样的虚写俏皮、夸张、幽默,远比平庸呆板的正面描写要好的多。

7.《东门行》

全诗以安分守已与铤而走险两种思想冲突作为主线,塑造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两个主人公都是无辜善良的人,但性格却迥然有别。男的铤而走险并非本愿,而是被迫无奈。这是一个被逼无奈的反抗者的形象。与之不同,女主人公性格软弱,宁愿自甘贫苦,听天由命。

从诗的语言上看,《东门行》以杂言为主,层次错落,急徐相映,与主人公性格完全一致。

8.《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简析

兰芝勤劳、善良、坚强、美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兰芝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反抗精神和倔强性格。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反抗精神和倔强性格,表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刚烈精神。

焦仲卿既忠于爱情,又不愿过分违拗焦母的意志,其性格与兰芝相比较为软弱。但最后他终以一死表达了他对兰芝之爱的信守,性格由比较软弱而变得坚强起来。

焦母与刘兄同为封建宗法势力的代表,但又各具特点。焦母专横暴戾而有心计,刘兄暴烈、冷酷而又贪财慕势。

八、论述题:

1.以《逍遥游》为例,说明《庄子》文章的文学成就。

①《庄子》善于把抽象的议论和比喻、寓言结合起来,使得深邃的哲理显得形象具体,富有感染力。《逍遥游》一文的主旨,是说明庄子超越物我界限的逍遥游思想。这样一种抽象深奥的思想,在文中全是以生动的比喻、寓言来阐明的。鲲鹏之变这一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而小的比喻只有一句或几句,如野马、尘埃、水负舟、杯水芥舟、行路聚粮、朝菌、惠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等等。如此众多的寓言比喻层出不穷,就将一个抽象的哲理说得非常具体形象,并使文章充满了一种诡奇多变的色彩。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文章一开始描绘了大鹏展翅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太空,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想象又离不开夸张,大到不知其几千里的鲲鱼,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鹏鸟,小到野马、尘埃、杯水芥舟,长寿到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短寿到不知晦朔的朝菌。这些都是大小、长短、高低的高度夸张。这就形成了一种汪洋恣肆、气象万千、开合自如的风格。在诸子散文中,《庄子》最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③形散而神不散。从表面上看,《庄子》充满了“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把握;但实际上,在这种看似散漫幻变的表相中,却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以《逍遥游》为例,文章由其大无比的鲲鹏之变落笔,接着又是万千大小物象的纷纭蒸腾,可谓极尽迷离惝恍之能事;但无论怎样的蒸腾变幻,其行文都最终指向“逍遥游”这一论旨。由此看来,《庄子》之文在结构上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之妙境。

④《庄子》的语言具有一种镂空蹈虚之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于是发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这样,就使《庄子》之文如天马行空,飘逸不定;又如万斛奔泉,汪洋恣肆,极具一种镂空蹈虚之美。这种镂空蹈虚之美,在《逍遥游》一文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离》的文学成就。

《离》发展了上古口头文学——神话的浪漫主义传统,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直接源头。

一、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诗人以自我为原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凸现了自我形象的纯洁高大。《离》又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表现出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死,构成了屈原浪漫主义人格及其《离》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

二、具有深刻现实性的浪漫主义。

屈原的浪漫主义理想不是脱离现实的幻想,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在诗的第一部分,诗人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写了楚王的昏庸,党人的偷乐,群小的贪婪,展示了楚国政治舞台的黑暗现实,说明了屈原浪漫主义性格产生的典型环境。但由于屈原浪漫主义理想在现实中得不到实现,所以诗人在诗的第二、三部分“另辟神境”,以一系列神幻的情节进一步展示了他对理想的上下求索。这种纵横宇宙的丰富想象,把现实、历史与神话传说融为一体的诡奇境界,使诗篇抹上了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综上所述,《离》在创作方法上体现出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是具有深刻现实性的浪漫主义。

三、比兴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

《离》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又有了新的创造。《诗经》的比兴大多比较单纯,只是就某一具体事物用比兴;而《离》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创造出了一种文彩斑烂、寄托幽远的意境,开拓了中国诗词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

四、创造出新的诗体形式和绚烂华美的语言。

《离》在诗体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采用了一种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散文化句法,扩大了诗的容量。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叠句扩大为长篇巨制。在语言运用上,大量运用了楚地方言和楚物名称,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此外,还大量使用了“焉”、“乎”、“哉”特别是“兮”的语气词,这样就大大增强了诗的抒情意味和节奏感。

3.《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历史,成为中国传记文学的千古典范作品。

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一部《史记》,相当篇目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史记》象一道漫长的人物画廊,其中有特色的人物几百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近百人,为后代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写人的楷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表现在精心选材上。作为史书,《史记》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必须按照真实的材料刻划人物。因此,精心选材是传记文学写作的关键。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采用“互见法”。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写刘邦,刘邦本传《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的历史功迹及其作为政治家的不凡个性,而刘邦的一些“无赖”行径则可见于其它一些相关的人物传记中。这样既通过《高祖本纪》正面肯定了刘邦的历史功业,又以他传对刘邦的一些不好的品行作了揭露,从而使后人能对刘邦的事迹、性格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

其次,太史公为了突出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往往在一些篇章中集中只写几件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为突出蔺相如、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一思想品质,主要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

此外,太史公还通过情节描写特别是戏剧性的情节场面;某些心理特征的描绘;对比衬托;细节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等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㈡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全书一百三十篇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一个整体,互相补充照应,同时又独立成篇。而这些独立成篇的传记,有的是人物传;有的是叙事文;有的象抒情文;有的象单篇的专论。在文章的组织方面首尾呼应,组织严密,常以某些穿插贯穿全篇。而在穿插中又有灵活的变化,使人感到神秘莫测,波澜起伏。这些穿插有情节的穿插,议论的穿插,奇闻轶事的穿插,而结尾又往往耐人寻味,给人以余音绕梁的感觉。

㈢悲愤慷慨,有强烈的抒情性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一部《史记》,是作者用他的全部心血和生命铸成的,饱含了自己的爱憎善恶。《史记》就象《离》一样是一部长篇悲愤诗。我们从《史记》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浓重的个人身世之悲与历史悲痛的同体整和、同体震颤。可以说,《史记》的情事之悲愤是中国史书千古以来绝无仅有的。

㈣语言艺术的高度成就

《史记》总的风格是朴拙雄浑,有感情,有气势,有力量。《史记》各篇随着内容的不同又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时而雄姿悲壮,时而冷峻深刻,时而又低回婉转,总之,能尽其语言巧妙传神之能事。

4.班马异同论

“班马”指的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与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两人在史学上、文学上都取得了重要成就,既有类同之处,又有不同特点。

司马迁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班固所著《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在体制上承袭《史记》,只是把“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汉书》前半部照抄《史记》,武帝以后是新作。

司马迁及其《史记》在思想上既吸取了各家学说,又自成一家之言,具有卓越的思想和批判精神。班固及其《汉书》在思想上尊奉儒家,有明显的正统观念。《汉书》从儒家伦理道德出发,肯定了一些正直之士,批判了一些奸佞小人,这与《史记》有类似之处,但不具有《史记》那样强烈的思想锐气和广泛的人民性,有时还表现出与《史记》针锋相对的观点。

《史记》与《汉书》在史传文学上都有高度成就。《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先河,成为中国史传文学的千古典范。《汉书》在描写手法上继承了《史记》的一些传统,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它没有《史记》那样的奇崛多姿,但文章组织严密,语言受到汉辞赋散文影响,繁富绮丽,凝炼整饬,具有一种雍容典雅之美。

5.汉赋演化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汉赋的演变与发展经历了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这三个时期:

㈠体赋

体赋形成于西汉初期,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与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大体而言,汉初赋作多近乎屈原的体,重在抒发一种凄恻哀怨的情感,并使用“兮”的语气词,因而汉初的赋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屈原体的继承。不过,汉初体赋在形式上也开始趋向散文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显示了由体向汉大赋的过渡。

㈡汉大赋(新体赋、散体大赋)

汉大赋始兴于景、武之世并成为汉赋的主要样式。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的奠基之作,代表作家作品为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奢为旨归,内容上改变了体那种哀怨愤激感情的抒发,形式上改变了楚辞多用语气词的特点,成为结构宏大、句式以四言为主、专事铺陈描写的散文。

㈢抒情小赋

抒情小赋产生于东汉中后期。东汉中后期的赋,重在抒情述怀,篇制短小,故称之为抒情小赋。代表作家、作品为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6.汉大赋的基本特征及其风格。

汉大赋的基本特征: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奢为旨归,内容上改变了体那种哀怨愤激感情的抒发,形式上改变了楚辞多用语气词的特点,成为结构宏大,首尾用散,篇中入韵、句式以四言为主、专事铺陈描写的散文。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汉大赋的基本特征。

汉大赋以前所未有的体制、规模、领域和范围,充分反映了汉大一统帝国的历史风貌与昂扬奋进的时代气象,表现了当时汉民族以大为美的社会理想和审美风尚。

汉大赋作家以大为美,首先表现在他们对汉赋宏大体式的追求上。在汉赋产生以前,中国文学史上曾诞生出伟大诗人屈原所创作的长达二千四百余字的抒情长诗《离》以及《天问》、《九歌》、《九章》这样的鸿篇巨制。而汉赋自枚乘《七发》首开巨制之风,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诸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也都是长篇鸿文。由此可见,以长文巨篇为美,是汉大赋作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汉大赋作家以大为美,并不仅仅表现在大赋结构上有一种宏巨之美,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中还展示出了在内容上的雄实之美。作为有汉一代的文学代表,汉大赋以汉帝国宏伟的山川、万千的生民、繁华的都市、巍峨的宫殿、丰饶的物产、盛大的狩猎、壮观的歌舞等等为描写对象,从而向世人展示了一种数量繁富、体积宏伟、场面广阔、力量巨大的沉厚恢博之美。而这,也正是大汉帝国疆域辽阔、人众物丰、魄力宏大的时代气象在文学中的充分反映。

由以上可以看出,汉大赋作家不仅追求大的体制形式,更是追求大的描写对象和内容。他们是怀着对自己时代的满腔热情,按照“凡大必美”的美学原则,来创造形象、铺摛文采的。大赋作品尽管有些笨重,有些繁富,但它所力图展示的却是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的世界图景。它在描写领域、范围、对象的广度上,为后代文学所难以企及。

7.《古诗十九首》的思想主题、艺术特色及其意义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集体创作的一组抒情短诗,其主题多半是写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与下层文士人的生命慨叹,曲折地反映了东汉覆灭前动荡不宁的社会生活。《古诗十九首》充满了一种对人生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暂的悲慨。这种人生悲情的表达,后来弥漫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调。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主要有如下几点:

①善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景于情。如《迢迢牵牛星》,通篇描绘牛女形象,而男女离别之情,已隐含其中。

②善于以事传情,通过某些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使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如《西北有高楼》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情的描述,抒写了一个怀才不遇、失路徘徊的下层文士的苦闷。

③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以衬映烘托,能达到一种虽着墨不多却语短情长的艺术效果。如《冉冉孤生竹》写新婚女子对丈夫别后深长的思念,即以孤竹结根泰山喻女子托身君子,为后面抒写久别之苦作了很好的铺垫。

④语言上具有浅近自然、意蕴丰厚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虚写思妇对丈夫久行不归的怨愤,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极写思妇刻骨的相思,以“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描写思妇对丈夫的猜度,都具有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特点。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钟嵘《诗品》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正说明了《古诗十九首》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它在平易流畅中见清丽,极大地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抒情性;而它所流露出的生命悲情,不仅强烈地表现出特定时代里的生命意识和个体意识,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