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半年教资面试真题及答案汇总>>】【在线真题库>>】
2021上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已结束,233网校更新了本次考试真题及答案,供各位考生参考!
【微信扫描二维码立即获取中小学教资面试真题】
1.题目:地球公转与季节
2.内容:
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
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图124)。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到达北纬23°26',最南到达南纬23°26’。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到了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12 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纬23°26',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返。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到了夏至日,太阳再次直射北纬23°2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地描述。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图1.25)。
从昼夜长短的变化来看,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也是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在此期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也是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在此期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半球则相反。
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获得日照时间相等,都是12小时。
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年中的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相当。
综上所述,除赤道以外,全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辐射也随季节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获得太阳辐射居中。
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符合,现在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 1、 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2)教学中要有学生参与的环节。
(3)讲清楚地球公转和四季五带形成的关系。
(4)试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每一年都这么循环交替着,那么,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会产生四季呢?还有,我们是处于温带,大家一定也听过寒带和热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二、新课教学
1.四季划分
展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在图中找到二分二至日所处位置及判断依据。(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二至日时,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春分和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根据公转方向和二分二至日位置判断春分和秋分日)
利用板画,绘制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轨迹,同时展示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动态示意图。
并提出疑问:在二分二至日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有何规律?在季节变化过程中北半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组织学生以地理学习小组为单位,在5分钟之内,结合太阳回归运动轨迹图.
合作探究,总结出昼夜长短变化特点
2五带划分
展示《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在地图上画出五带的分布,思考:不同热量带阳光直射情况、获得的阳光热量情况分别是怎样的?
补充: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的递减;据此可划分为五带。
三、巩固应用
对学生进行随堂检测。展示题目: 6月15~16日期间,某科考队员在观察站拍摄一张多次曝光处理得到的照片,照片中该地太阳一直没有落山。提出疑问:该地处于什么季节?昼夜长短情况如何? (该地位于北半球的夏季,处在极昼状态)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地球公转的概况及其地理意义。
作业:课后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思考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对五带产生哪些影响。
五、板书设计:
地球公转与季节
四季划分
五带划分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题目: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讲明地球的内部结构
(3)注意运用所给的图片信息
(4)进行适当的板书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一、情境导入
利用蛋糕切面构造创设情境,引入地球的内部结构。我们想知道蛋糕内部可以把蛋糕切开,提出要了解地球的构造,我们应该如何做,引入地球的内部结构
二、借助书本,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探寻方法
展示图片,翻看书本,归纳地震波的分类和特点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能在固、液、气中传播。
二、利用图片,找出两个不连续面
展示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状态的变化图提问:为什么横波和纵波速度开始同时加快,这个距离地表的距离有多少km?
提问:当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变缓的时候,发生在底下的多少km处?引出第三个不连续界面,古登堡界面 ,距离地表290m0处,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
三、小组讨论引出软流层
1、软流层在什么地方软流,层位于地幔的上顶部,是我们岩浆的主要成分
2.比较地壳和岩石圈谁的范围更大?岩石圈包括什么?
四、巩固小结
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五、布置作业
学习了《地球的结构》之后,大家回家观看电影《地心历险记》,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略
试讲题目:《人口的迁移》
1.题目:人口的迁移
2.内容: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人员。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博,由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维持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的变化。
读图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2)教学中要有学生参与的环节。
(3)试讲时间在10分钟之内。
(4)讲清楚人口迁移的影响。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一、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播放“春运”的画面,谈谈感受并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人口迁移的概念
老师提问:“春运”时,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请学生阅读课文该部分的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1)人口迁移的意思?
(2)人口迁移应满足什么条件?
(3)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2.展示图片。“大批墨西哥难民向美国迁移”,“涌至广东打工的人口”。
设置疑问:以上两张图片中,第二张图片为什么不属于人口迁移?
2.人口的迁移的分类
活动一:国际人口迁移。
教师出示图片“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阅读图片,并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国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的两个阶段、迁移特点、迁出(入)地、迁移原因及其意义。
活动二:国内人口迁移。
出示图片“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阅读图片,并自学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国内人口迁移?
(2)国内人口迁移的阶段、迁移原因、迁移方式、迁移方向、迁移规模、迁移目的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在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现象很普遍。那么,人口迁移对我国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产生什么意义呢?
3.人口迁移的影响
阅读课本活动,回答问题。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三、小结作业
谈论: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向国外移民?
课下搜集材料进行分析: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板书设计】略
1.题目:《乡村的土地利用》
2:内容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须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
(2)配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i师
(3)试讲时间约为10分钟。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一、情景导入
1:播放《黄土高天》画面并大概介绍内容。
2.导入乡村和城镇内部的土地都是如何利用的呢?。
二、新课讲授
(一)阅读教材,自主探究
1.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出示的图片(浙江兰溪诸葛村的村落内部空间结构示意图)分析相关问题。
问题设置:乡村的土地利用是怎样的?
总结归纳: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展示各种农业用地图片,问题:农业用地有哪些类型?分布在哪里?。
总结: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且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3.结合课本和生活经验,小组讨论:除了农业用地和居住之外,乡村发展还会有哪些土地类型?分布特点是什么?
总结:发展到一定规模,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三、巩固提高
分析实例一茶峒,以此巩固提高。
四、总结体会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
课下收集其他古镇的土地利用分布图,下节课交流。
五、板书设计:略
1.题目:《全球气候变化》
2.内容:
基本要求:
(1) 教学过程须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
(2)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3)试讲时间约为10分钟。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一、导入
教师展示电影中的片段,气候学家杰克.霍尔指出: " 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引发地球空前的灾难一冰期时代开始。” 而影片的后续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不仅在电影中这种预见被证实,现实中也一样被证实。
二、新课讲授
1.图片展示2008年我国暴风雪后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感受。
2.图片展示1951—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图
在近30年的时间中气温上升的速度明显加快,是人类的那些行为可以产生了这种结果?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记录到学案上。
教师提问: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呢?
学生活动:小组辩论(学案及教材上的资料)
总结: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只是目前来说弊大于利。既然我们无法逆转气候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的变化呢?
三、小结作业
总结今日所学,让学生谈谈收获并呼吁保护环境
搜集资料为了保护环境我国做出来哪些措施,并在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略
1.题目:《喀斯特地貌》
2.内容: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须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
(2)配合板图进行讲解;
(3)试讲时间约为10分钟。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一、图片导入
1.展示地下溶洞的照片和视频。
2.提问大家看到这些场景的感受,想不想了解这种地貌类型的形成规律。
二、新课讲授
(一)自主阅读,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外观特点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喀斯特地貌的概念,以及这种地貌中主要的岩石是什么?
2.展示我国岩石的种类分布,小组讨论,这种岩石的主要分布区域是?
学生讨论后回答,师生共同总结。
(二)教师展示视频,学生探究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提示可以从地上,地下两个方面来总结答案。
学生根据视频,分组讨论,谈一谈自己是如何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的,和流水的哪一 种特性有关?
学生回答后,师生总结喀斯特地质条件:雨水易向地下渗透;岩石顶部多裂隙,岩石中的碳酸钙与降雨中的硫化物产生反应,是一种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三、巩固提高
播放《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介绍短片》,带领学生领略喀斯特地貌的奇幻壮丽
四、总结体会
请学生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
调查自己省是否存在喀斯特地貌,并搜集相关资料在下节课分享交流。
六、板书设计:略
1.题目:《南亚的人口与经济》
2.内容: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须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
(2)配合板图进行讲解;
(3) 试讲时间约为10分钟。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一、图片导入
1.图片展示印度景点的照片。
2.让学生猜测这是哪个地方,谈谈大家对印度的映象。
二、新课讲授
(一)自主阅读,了解南亚的位置
1.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南亚的位置,以及南亚的国家有哪些。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进行补充总结。(南亚位于亚洲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以南及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它东濒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亚区域内的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和马尔代夫。)
2.学生自主阅读,找出南亚人种和人口分布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南亚是亚洲和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居民种族和民族构成较复杂,以白种人为最多,次为混血人种和少数黄种人。)
(二)视频引入南亚经济特点
1.播放关于南亚的纪录片,请同学同桌里讨论后说出南亚的气候类型以及主要种植作物。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进行引导总结。(南亚主要位于热带,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的特点是雨热同期。)
2.展示印度的地图,找出印度主要产业中心,找出印度的“硅谷”。
三、巩固提高
播放印度的舞蹈和文化习俗视频,请同学进行观看。
四、总结体会
请学生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下课查找资料找出现在印度的人口问题,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略
1.题目:《大气污染与酸雨》
2:内容: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须有提问环节,并作出适当提问;
(2)配合板图进行讲解;
(3)试讲时间约为10分钟。
查看答案参考解析:一、图片导入
展示北京雾霾天气图片,酸雨腐蚀建筑物的图片。
让学生讨论,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新课讲授
(一)自主阅读,大气污染的概念和种类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大气污染概念。
2.什么指标可以形容大气污染的严重程度,可吸入颗粒物增多会有哪些危害。
(二)视频探究酸雨的成因和危害
1.播放酸雨形成的视频,提问学生什么是酸雨,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包括哪些。
2.小组讨论得出酸雨的形成过程。
三、巩固提高
讨论我们可以如何预防大气污染和酸雨的形成。
四、总结体会
请学生评价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
调查自己省是否存在酸雨危害,并搜集相关资料在下节课分享交流。
六、板书设计:略
面试题库>>教师资格证面试题库免费刷(各科目)
考后关注>>2021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成绩查询时间、入口
教师资格证面试如何快速通关?233网校还原面试情景现场,助你一举攻下“结构化面试+试讲+答辩”三大内容,实战通关!试听课程>>
1责编:oyjl
分享:收藏分享到空间分享到微信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到QQ课程
评论
收藏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