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突出信息特色的学院,设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物联网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系)。学院在校本科生110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在近年来软科排名中,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进入学科排名前40%,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排名进入前8%,分列北京市属高校第1名和第2名,学院三个本科专业全部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实现了一流专业全覆盖,学科和专业群整体实力进入北京市属高校第一序列。
学院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引领,立足北京,辐射全国,以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为牵引,助力北京全球数字标杆城市建设,重点培养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速宽带通信产业发展以及智能制造需求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学习沟通能力和宽广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努力打造“就业有优势、深造有基础、发展有信念”的高质量成才模式。
学院招收电子信息类“勤信实验班”,以培养出色的行业领军人才为目标,按照“一生一策”的原则,采用双导师制,配备来自校内和企业的优质师资,以项目驱动和校企协同的方式共同采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实验班录取分数线远高于各省市一本线/特招线,生源质量优势明显。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密歇根大学、乔治梅森大学、奥克兰大学、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以及瑞典中瑞典大学等国外著名院校合作,以“3+1”、“2+2”、“3+1+1”、“2+1”等模式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学院三个专业入选北京市“外培计划”和“双培计划”,与美国奥克兰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重点大学合作,以“1+2+1”和“3+1”模式共同培养学生。
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电子信息类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及4个高水平研究机构。近5年,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国防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在研科研项目经费6000余万元。获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0余项,2022新增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教师主持某“卡脖子”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青年高被引学者不断涌现,论文质量显著提升。教师在《自然》(Nature)杂志合作发表论文1篇,3位青年学者以第一作者发表的4篇论文入选Web of Science高被引论文;编著《数字信号处理教程》和《通信原理简明教程》等经典教材,累计销量超过75 万册,畅销不衰;与企业联合研发高精度测速雷达系统,替代了同类进口产品并实现了出口,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业务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1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49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北京高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3人,北京市长城学者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2人,北京市特聘教授和高层次人才2人,兼职院士1人,IEEE Fellow 1人,ACM Fellow 1人,高级职称教师5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5人,其中具有海外学习、工作连续一年以上经历的占36%。
优势特色
学院基于立德树人、工程教育认证、一流专业建设、新工科等建设思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办学实力,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同类专业的一流水平。2019年以来,学院获批北京市级优质课程和教材5门次,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次,入选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2022年以第1完成单位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未来3年,学院的三个专业将实现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全覆盖,通过认证的学士学位具备国际互认质量标准,获得包括“华盛顿协议”体系内的美国、英国等二十多个国家的国际“通行证”,标志着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际标准,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
通信工程专业:突出“智能融合通信”的特色,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于2017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020年入选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和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通信原理》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突出“智慧电子信息系统”特色,是国家和北京市特色专业,2021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教学团队是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20年入选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物联网工程专业:突出“智慧物联”的特色,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兴专业,已提交工程教育认证申请,2021年入选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报考热度高,科研实力强,发展前景好。
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引领学科,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军工行业特色,瞄准XX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空天科技等特色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高质量人才培养,在最新一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取得长足的进步,处于市属高校第一序列。研究成果获得广泛应用,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专利奖、北京市及行业科技进步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实践创新
学院是全国地方高校中首个推行新生工程认知教育改革的单位,新生导论课入选北京市“双创示范校”的“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系好大学第一粒扣子”的新生创客大赛等系列改革举措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多次报道。从创客大赛中走出来的徐云岫同学,在本次疫情期间制作发布的科学小视频“为什么现在不能开学?”利用数码动画和软件模型形象展示了校园疫情的模拟传播效果,在微博和知乎平台上有超过亿次的播放量,并被人民日报、新闻联播、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和采访。其作为北京市属高校唯一代表,荣登2020 年5 月4 日《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
长期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协同育人。获得预备华为ICT学院授权,拥有中兴通讯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基地1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设有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工程等教学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学院开发的《5G物联网通信》在线虚拟仿真实验,以电子竞技的形式让学生组成战队开展实验,寓教于乐,与时俱进,特色鲜明,被中国网、现代教育报、学习强国等多个平台关注报道。
依托与北京理工大学多元信息系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共建的研究生实践创新培养基地,以航天、国防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坚定学生军工报国志,为航天、国防领域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
学生在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近三年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40余项,每年有近200名学生获得华为、中兴、工信部、中国移动颁发的职业工程师认证证书。学院累计九年获得“华北五省及港澳台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优秀组织奖。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等多项奖励,《大学生》杂志多次对学院学生进行了专访报道。
就业质量
学院毕业生以优良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受到社会广泛好评。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95%以上,核心就业率全校第一,境内外深造率(读研+出国)全校第一,国内读研学生中,近60%考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等双一流院校和科研院所,凸显优秀的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就业率多年保持100%,每年均有研究生考取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生。
毕业生在世界五百强、中国五百强企业就业占比超20%,在行业头部企业就业的比例近60%,遍布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华为、中兴、腾讯、Face++、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国内外信息通信领域的运营商、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及事业单位,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知名专家学者、企业总裁、IT精英、高级管理人才,如被称为预警机“千里眼”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崔继先,“北斗女神”徐颖,vivo通信研究院院长秦飞等,在国民经济建设和攀登科学高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院办公室电话:010-64879095/80187563
学院网址:http://tx.bis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