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初二历史真题试卷期中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综合测试必刷题 A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综合测试必刷题 A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综合测试卷 A卷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1.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如果用世纪年代来概述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8世纪40年代——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40年代初——20世纪40年代末C.17世纪40年代——18世纪40年代D.19世纪50年代初——20世纪50年代末3.下图的内容是关于西藏解放历史的部分叙述。这段话提到了西藏解放的()A.背景和人物 B.时间和意义 C.方式和背景 D.人物和方式4.抗美援朝结束时,彭德怀说到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由此这次战争()A.打出了人民志愿军的军威 B.彻底消除了国家安全隐患C.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D.导致了美国军力衰退5.小明在学习某一段历史时,提炼出“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两个词语,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C.抗美援朝战争 D.解放战争6.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类别 粮食 棉花 油料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48.8 22.4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26.5 12.5A.集体经济制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B.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C.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过渡时期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7.“它从根本上铲除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为我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扫清了障碍。”材料中的“它”是指()A.新中国的成立 B.农业合作化运动C.土地改革 D.手工业合作化运动8.1954年,《人民日报》特意发表了一篇社论,题目是“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你认为这个“新阶段”指的是()A. 《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C.“一五”计划的完成D.土地改革的完成9.如图为某学生整理的课堂笔记,依据内容判断他的学习主题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0.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武汉就“武汉战疫”指出,武汉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在新中国建立后,可以证明武汉的历史地位的是()A. 建立第一个自由贸易区 B.建造第一座长江大桥C.研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D.塑造长江三峡水电站11.如图为1956年我国公私经济成分比重表。这表明,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B.生产资料完全实现公有制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12.如图是某同学用图示法记录历史课上学习的某一内容,在□应该填写()A.建立人民公社 B.实行家庭联产C.实行中外合资 D.实行公私合营13.社会发展需要正能量。如图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是()A.无私奉献 B.国际主义 C.刻苦学习 D.勤俭节约14.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A.邓稼先 B.杨振宁 C.侯德榜 D.华罗庚15.如表为某同学访谈爷爷后的记录,根据访谈记录可以判断爷爷亲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时间 爷爷的经历1949.10.1 参加天安门庆典活动1952 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参战1958 复员回乡务农1984 和家人承包土地种植苹果A.①新中国成立 ②三大改造 ③土地改革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B.①新中国成立 ②抗美援朝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①政协会议召开 ②抗美援朝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D.①政协会议召开 ②三大改造 ③土地改革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6.学习历史须分清史实和观点。下列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表述属于观点的是()A.在北京召开B.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D.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17.下图是1978年5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文章,这一文章的发表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历史的进程,因为该文章的发表()A.深刻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开创了经济建设的新局面C.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 D.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18.归纳和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请问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B.党和政府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D.万隆会议——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19.下表中的数据来自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档案室里的一份档案,分析这组数据,你认为小岗村农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1976年 35000斤 230斤 32元1979年 132300斤 800斤 200元A.新中国成立 B.“包产到户”的推行C.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D.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推广20.“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歌词中的“老人”是指()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21.下图示标识的4个城市中,属于1980年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2.有一位同学搜集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画像”等相关资料,做成资料卡。由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是()A.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D.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与成功23.小李在检索某历史人物时,输入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关键词,他要查找的是()A.孙中山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邓小平24.从2020年5月1日开始,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垃圾分类成为了每个人生活中必做的一件事。此项举措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哪一方面()A.创新 B.共享 C.绿色 D.开放25.习近平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时间是()A.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C.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100年时 D.改革开放100年时二、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50分)26.(1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3分)中国近代以来先后建立了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共和国,这两个共和国分别是什么?它们如何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2)(3分)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后的十年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了哪些可喜的进步?(3)(3分)图二历史事件发生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对此你有什么认识?(4)(3分)结合所学知识和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你有何感想?27.(12分)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鲋领土,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请回答:阿沛·阿旺晋美与毛泽东(1)(3分)为什么说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请举出一列史实加以证明。(2)(3分)上图中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3)(3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修通了川藏、新藏、青藏三条公路,这些公路的修通有何作用?(4)(3分)1959年,西藏地区有发生了一件翻天覆地的太事,使农奴翻身当家作了主人,西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是什么历史事件?28.(13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材料一:材料二: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的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材料三:新中国成立70周年部分大事记(1)(4分)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选择其中的任意两件事,写出其在中国革命进程的地位或作用。(2)(4分)阅读材料二的内容,说出中共中央发表抗战宣言时的背景。结合所学,谈谈中国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原因。(3)(5分)联系所学,写出材料三中标志“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的相关事件名称。图示梳理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历程,请在B、C两处横线部分补充相应内容。第一,标志中国新生的事件是 第二,标志伟大转折的事件是第三,B处横线部分应填的内容是第四,C处横线部分应填的内容是 29.(13分)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探究历史。材料一:《复兴之路》解说词: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材料二:1978年—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材料三:材料四:某学习小组为撰写历史小论文搜集了如下资料:① 1980年,兴办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②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③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④ 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⑤ 2007年,我国人均禽蛋和禽肉消费量在过去10年里分别增长了51%和60%⑥ 2014年,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⑦ 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达1.17亿人次⑧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材料五:新中国主要的外交活动图片(1)(3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创新制度。(2)(3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形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3分)我国政府为实现国家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构想?这一构想的涵义是什么?(4)(3分)以上资料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可以提炼出多个主题。阅读材料,完成表格。(5)(3分)材料五中,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填写序号)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这一时期的外交,在交往内容、方式上有什么发展变化?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共同纲领”【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A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不符合题意;CD项都是我国制定的法律,但与题干“起临时宪法作用”不符。故答案为: A。【点评】本题考查《共同纲领》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共同纲领》的作用即可作答。2.【答案】B【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期间共经历了1949—1840=109年;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千百位相同时,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如果用世纪年代来概述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说法正确的是“19世纪40年代初﹣20世纪40年代末”,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的时间。难度不大,中国近代史开始于鸦片战争,结束与新中国成立。3.【答案】B【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解析】【分析】依据图中内容“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提到西藏解放的时间;“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反映的西藏解放和平解放的意义。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理解材料即可作答。4.【答案】A【知识点】抗美援朝【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美帝的侵略气焰,打出了人民志愿军的军威,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选项A符合题意;彻底消除了国家安全隐患,不符合史实,B排除;朝鲜半岛的统一没有实现,C排除;美国军力仍然强大,D排除。故答案为: A。【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抗美援朝的基本情况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答案】C【知识点】抗美援朝【解析】【分析】A.二次革命,不符合题意;B.护国战争,不符合题意;C.据“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可知,这反映的是抗美援朝。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故选项C符合题意;D.解放战争,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中的两个关键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6.【答案】C【知识点】土地改革【解析】【分析】依据题干表格信息及所学可知,1950年至1952年,全国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近三亿的无地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农具、牲畜、房屋等,还免除了地租,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据题干“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可知,这些变化说明土地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知识。难度不大,理解材料,掌握土地改革的时间、作用即可作答。7.【答案】C【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解析】【分析】A.新中国的成立,不符合题意;B.农业合作化运动,不符合题意;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故选项C符合题意;D. 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8.【答案】B【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一部真正反映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的宪法,是人民行使权力的结果,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含义,这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是人民行使权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表现,根据这些内容,利用排除法来解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符合题意。9.【答案】B【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它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故B符合题意;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1949年召开,制定了《共同纲领》,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即可作答。10.【答案】B【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在武汉建成了武汉长江大桥 ,选项B符合题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最早建立、进展最快、效果最实的自贸区,排除A;研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在上海,排除C;长江三峡水电站是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长江西陵峡段,排除D。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成就。难度不大,掌握一五计划的成就即可作答。11.【答案】A【知识点】三大改造【解析】【分析】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符合题意;图表数据表明还存在一定的私有经济,B排除;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三大改造无关,C排除;三大改造主要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D排除。故答案为: A。【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三大改造的时间和意义即可作答。12.【答案】D【知识点】公私合营【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的是公私合营的方式进行的改造,选项D符合题意;建立人民公社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排除A;实行家庭联产是改革开放后,排除B;实行中外合资是在改革开放 以后,排除C。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即可作答。13.【答案】A【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精神,因此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 A。【点评】本题考查人物精神的共同点。难度不大,掌握四位人物的基本事迹即可作答。14.【答案】A【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解析】【分析】邓稼先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A。【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科技成就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理解和识记相关人物的主要贡献是答题的关键。15.【答案】B【知识点】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国大典【解析】【分析】由1949.10.1“参加天安门庆典活动”可知,这反映的是新中的成立,由“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参战”可知,这反映的是抗美援朝,由1958年“复员回乡务农”可知,这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由1984年“和家人承包土地种植苹果”可知,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不符,排除。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开国大典、土地改革、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知识。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可作答。16.【答案】D【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实是指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具体的历史事件;观点是指从历史事件和人物中总结、提炼得出的看法和结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价,属于观点,D符合题意;ABC项内容都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客观叙述,属于史实,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考查对历史观点的认识。难度不大,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件的看法。17.【答案】A【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A。【点评】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国内背景是解题的关键。18.【答案】A【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街是增强企业活力,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搭配不正确,符合题意;BCD搭配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A。【点评】本题考查历史事件的搭配。难度不大,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需要熟练掌握基本知识方可作答。19.【答案】B【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在农村进行改革,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人民当家作主,A项不符合题意;对外开放指的是建立经济特区,不是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项不符合题意;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推广是1973年,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没有之间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作用即可作答。20.【答案】C【知识点】经济特区【解析】【分析】A.毛泽东,不符合题意;B.周恩来,不符合题意;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对外开放正式展开,邓小平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选项C项符合题意;D.江泽民,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注意题干中的时间,这是解题的关键。21.【答案】C【知识点】经济特区【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对外开放正式展开,邓小平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③④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①是乌鲁木齐,是1992年开放的自治区首府,不符合题意;②是上海浦东,是1990年建立的开发区,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知道第一批经济特区,然后在地图上找出相应的位置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在地图上找出城市位置。22.【答案】B【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邓小平理论【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画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80年,中央决定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对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85年,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因此由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项B符合题意;祖国统一与“一国两制”相关,A排除;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与开国大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相关,C排除;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与成功,与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相关,D排除。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所给选项内容降低了做题的难度。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确答案。23.【答案】D【知识点】邓小平理论;挺进大别山【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千里跃进大别山”“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关键词可知,要查找的是邓小平。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从此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上,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考查有关邓小平的相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理解和识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十三大的召开等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24.【答案】C【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解析】【分析】题干中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实施垃圾分类,体现了绿色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C符合题意;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答案为: C。【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干中的举措意义,对应正确题肢,完成解答。25.【答案】A【知识点】“中国梦”【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A符合题意,排除B;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100年时和改革开放100年时与题干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时间不符,排除CD。故答案为: 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梦”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中国梦宏伟蓝图的提出、实现途径、具体目标等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26.【答案】(1)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者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后者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近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当家作主,经济飞速发展。(2)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十年间;政治: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经济:民族工业得到发展;文化:新文化运动兴起。(3)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政治: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经济: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文化:提出繁荣文艺的“双百”方针;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地位大大提高;认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4)感想:①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②中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③中共始终是中华民族利益的最坚定的捍卫者。【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国【解析】【分析】⑴依据图一和图二所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以来先后建立了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共和国,这两个共和国分别是1912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建立的中华民国和1949年无产阶级领导人毛泽东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结束了百年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经济飞速发展。⑵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后的十年间”可知,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后的十年间是指1912年—1922年。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十年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了可喜的进步,政治: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经济: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家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民族工业得到发展;文化: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它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⑶解答本题可从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几个方面回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人民当家作主站立起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济:1953—1957年,我国政府实施了“一五”计划,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文化:提出繁荣文艺的“双百”方针。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从以上事件可以得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⑷依据题干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阶级领导的革命没有改变中国,不能使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必须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后的成功;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共始终是中华民族利益的最坚定的捍卫者。【点评】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了。27.【答案】(1)史实:唐朝时,唐政府先后把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到西藏(当时称吐蕃),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元朝的时候,元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正式隶属中国版图。明朝时设都指挥使司。清朝时确定了西藏地区的首领达赖和班禅由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由此可见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大团结。(3)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4)废除封建农奴制度或民主改革。【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朱元璋强化皇权;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西藏和平解放;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分析】⑴依据课本所学,答出中国古代朝代对西藏地区管理的史实,根据题干要求任举一例即可。如:唐朝时,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唐朝时先后把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到西藏(当时称吐蕃),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元朝的时候,元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明朝取消了在中央政府设立宣政院作为专管西藏事务的机构,以及封赠西藏僧人为帝师的制度,建立了一套别具特色的僧官制度,管理西藏;清朝时确定了西藏地区的首领达赖和班禅由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由此可见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⑵依据图片的画面可知是庆祝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反映了西藏的和平解放。结合课本所学,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进行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⑶依据课本所学,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川藏、新藏、青藏三条公路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⑷依据时间提示:1959年,地点:西藏。结合课本所学,1959年西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旺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点评】本题考查西藏(吐蕃)的重要历史事件,横贯古今,对与西藏关系的脉络进行梳理,对初二考生有一定的难度,适合基础能力较好的考生使用。28.【答案】(1)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南昌起义:武装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2)背景: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导之下的全民族抗战。(3)开国大典;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习近平。【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南昌起义;开国大典;中共十九大【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选择图一与图二。从图一可知是中共一大,结合所学可得出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图二是南昌起义,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1927年的南昌起义武装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2)背景:根据“1937年7月8日”可得出,此时七七事变已经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原因:根据“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特抗战之责任。”可得出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导之下的全民族抗战。(3)根据所学,1949年10月1 日的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诞生;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可得出是邓小平理论;根据“十九大”可得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点评】本题考查中共一大、南昌起义、抗日战争、开国大典、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九大等知识。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进行归纳总结即可作答。29.【答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特点: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快速上升、持续提高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3)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4)资料序号提炼的主题①、③ 主题三: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变化④、⑥(5)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③④交往内容:全方位、立体化的外交交往方式:开展多层次的多边外交【知识点】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创新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力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2)据材料二“1978年-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快速上升、持续提高等。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以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获得解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等,从而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快速上升、持续提高。(3)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政府为实现国家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4)据材料四“1980年,兴办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可知,①、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据“2007年,我国人均禽蛋和禽肉消费量在过去10年里分别增长了51%和60%”“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达1.17亿人次 ”可知,⑤、⑦体现了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变化。据“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2014年,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可知,④、⑥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5)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材料五中①发生在1955年,②发生在1971年,③发生在2001年,④发生在2017年,故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外交成就有③④。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局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这一时期的外交,在交往内容方面,实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外交;在交往方式方面,开展多层次的多边外交。【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变化的特点及形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涵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外交成就及这一时期的外交在交往内容、方式上的发展变化的相关史实。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