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伤寒论选读考试重点  >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总论

1、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作者:张机,字仲景

共有:十卷,二十二篇,一百一十二方

2、首次整理;魏晋王叔和

首次校正:宋朝林亿

首次注解:宋金成无己

通行本:宋本《伤寒论》、《注解伤寒论》

3、“伤寒”的涵义: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4、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发病于三阴。

合病:凡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

并病:若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又起,有先后之分者,称为“并病”。

两感:有表里关系的阴阳两经同时受邪发病。如太阳少阴两感。

太阳病篇

病邪:寒邪

八纲:表、实、寒——阳证

病位:在表

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受邪

【纲要】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

1、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一种变证。与后世温病学中的风温不同。

直视:双目前视,眼球转动不灵。

再经:第二经。

【中风表虚证】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2、桂枝汤煎服法:

①微火煮;②啜热稀粥;③温覆;④发汗适度;⑤根据病情用药;⑥禁忌。

3、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凤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针药并用)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灵活运用)

5、比较:桂枝汤vs麻黄汤

两证均是太阳表证的主要证型,以恶风寒、发热、头痛、脉浮为基本临床表现,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但桂枝汤证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唯其汗出,故又称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麻黄汤证的病机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唯其无汗,故又称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伤寒表实证】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39)

麻黄汤禁忌证: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病人有寒,不可发汗。

6、太阳病,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继续可用麻黄汤。

7、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尺

中迟:脉一息不足四至为迟。这里是指尺脉迟滞无力。)

8、麻黄汤类方

9、比较:大青龙汤证vs小青龙汤证

大、小青龙汤证均是太阳伤寒兼有里证,俱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同用辛温解表,方从麻黄汤化裁而来。然而大青龙汤证是外寒内热,兼见郁热烦躁,治法是发汗解表兼清里热,并以解表为主;小青龙汤证是外寒内饮,兼见咳、喘、呕等,治法是发汗解表兼温化水饮,并以蠲饮为主。

【表郁轻证】

【蓄水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饮,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五苓散:方中泽泻用量最大。

水逆:水饮内停,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为蓄水重证的表现。

【蓄血证】

桃核承气汤中桂枝的用途:温通经脉,非解表。

12、比较:桃核承气汤证vs抵当汤证vs抵当丸证

三证均是血热互结,病在下焦血分的蓄血证,但它们之间却有轻重缓急的不同。

桃核承气汤证是蓄血证的轻证,血热初结,热重瘀轻,临床以少腹急结,其人如狂为特点,治当活血化瘀,通下郁热,方用桃核承气汤,该方因硝、黄同用而泻热之力较强。

抵当汤证是蓄血证的急重证,瘀血较重,病势急迫,临床以少腹硬满、其人发狂为特点,治当破血逐瘀,泻热除实,方用抵当汤,该方因水蛭、虻虫而破瘀之力大增。

抵当丸证是蓄血证的缓证,瘀血较重,但病势徐缓,治当泻热逐瘀,峻药缓攻,方用抵当丸,意在小制其量,改汤为丸,以图缓攻。

【合病与并病】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变证纲要】

13、坏病:变证。指因误治使原发病出现反常变化,证候错综复杂,已无六经病临床特征的病证。

变证治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汤禁忌: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

14、举例说明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

【热证】

胸中窒→栀子豉汤、心中结痛→栀子豉汤

【虚证】

16、虚证——桂枝甘草汤类方

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代表方(通阳利水代表方:五苓散)。

17、比较:苓桂术甘汤 vs 苓桂甘枣汤

两方在药物组成上仅一味之差,虽然同为水气致病而设,但在病机及临床表现方面有诸多不同。苓桂术甘汤证为脾阳虚为主,饮停中焦,症状亦以中焦为主,以心下逆满,气从心下上冲心胸为主;苓桂甘枣汤证为心阳虚为主,饮停下焦,症状以下焦为主,以脐下悸动,有冲逆之势为主。在治疗上虽皆温阳化气、利水消饮,然苓桂术甘汤侧重治理中焦,以白术健脾。苓桂甘枣汤侧重于治理下焦,重用茯苓利尿。

18、虚证——其他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厚朴:人参 = 8 : 1(说明气滞为主)

真武汤证:温阳利水代表方。

19、小建中汤证的主症、病机、治法是什么

主症: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烦,喜温喜按,可兼有轻微恶寒发热。

病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治法:温中健脾,调和气血。

20、真武汤证的主症、病机、治法是什么

主症: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

病机:沈阳虚弱,水邪泛滥。

治法:温阳利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