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临沂市2023年高三上册地理期中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葫芦沟位于祁连山脉的黑河上游,属黑河干流右岸一级支流。流域内海拔在2960~4800米之间,海拔跨度达1840米,自然带种类多样。受全球变暖影响,葫芦沟流域冰川带退化严重。下图示意葫芦沟流域下垫面类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葫芦沟流域自然带种类多样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充沛 B.河谷热量充足C.纬度跨度大 D.地形垂直高差大2.葫芦沟流域冰川带退化,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导致()A.沼泽化草甸积水严重 B.高寒荒漠面积扩大C.稀疏林树木长势更佳 D.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增大(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 16世纪,朝鲜半岛南侧青山岛的农民在原本不易储水的山坡上,通过对土壤和水资源的管理建成独特的板石梯田农作系统,其表层的红泥层由捣碎的土壤烘干硬化而成,并留有少量缝隙。2014年板石梯田农作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下图示意青山岛板石梯田内部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板石梯田农作系统中红泥层的主要作用是()A.减少蒸发 B.隔绝杂草 C.增加下渗 D.提供养分4.铺设较厚的砾石层主要考虑()A.支撑本级梯田土壤 B.提高本级梯田蓄水量C.为下一级梯田补水 D.减轻下一级梯田淤积(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由于受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北疆暴雪可分为冷锋暴雪和暖区暴雪。位于北疆北部的塔额盆地和北疆西部的伊犁河谷都是向西开口的“喇叭口”地形,两地均是新疆冬季主要的暴雪区。下图示意某年1月29日至2月1日两次暴雪期间塔额盆地塔城站(a)和伊犁河谷霍尔果斯站(b)天气要素变化(露点是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保持气压一定的情况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两次降雪()A.塔城站与霍尔果斯站均为暖区暴雪B.塔城站与霍尔果斯站均为冷锋暴雪C.塔城站为冷锋暴雪,霍尔果斯站为暖区暴雪D.塔城站为暖区暴雪,霍尔果斯站为冷锋暴雪6.两站形成暴雪的共同原因是()A.受冷气团影响 B.地形抬升强烈C.受暖气团影响 D.东北风势力强(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流域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侵蚀地面,形成各种形态的侵蚀河谷,同时又将被侵蚀的物质沿途堆积,形成各类堆积地貌。地貌形态要素对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具有基础性影响,流域地貌区中聚落分布与其特殊的流水冲刷地貌也密切相关。下图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地貌发育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机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图中甲、乙、丙分别指代()A.防洪防御—交通运输—河流形态B.河流形态—交通运输—防洪防御C.交通运输—河流形态—防洪防御D.交通运输—防洪防御—河流形态8.岷江上游流域泥石流多发的阶段与原因是()A.河流发育初期—流水侵蚀强烈 B.河流发育后期—流水侵蚀强烈C.河流发育初期—沟道长度增加 D.河流发育后期—沟道长度增加(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沙丘是由外力作用从物源区分选出砂粒沉积物而积累的堆积床面。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某地年均降水量约为520mm,且主要集中在6~9月,冬春季节盛行大风。该地河岸附近分布着规模较大的沙丘,沿岸交通干线经常受到流沙的袭扰。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间段某沙丘的纵向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推测河漫滩沙丘出露面积最大的月份是()A.3~5月 B.6~8月 C.9~11月 D.12~2月10.不同位置处的砂砾粒度分布基本一致,判断图中所示沙丘发育阶段依次是()A.②③①④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④②①③11.为了减小沙害对周边基础设施的影响,当地应采取的措施有()①在河流枯水期水位线附近设阻沙林带②在河流丰水期水位线附近设阻沙林带③设置垂直于当地主导风向的阻沙栅栏④设置斜交于当地主导风向的阻沙栅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城市空间的极度蔓延是目前城市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某学者通过构造城市空间形态低碳绩效评价模型对城市空间增长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从公共服务中心的出行距离角度探索城市空间增长的低碳化模式,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图中示意典型城市增长的模式及其公共服务中心分布,表为我国某市公共服务中心的平均出行距离(单位:km)比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现状 圈层增长模式 双城增长模式 新城增长模式市级 3.40 3.50 3.31 6.17区级 1.81 1.95 1.84 1.87综合 2.21 2.33 2.21 2.9412.城市空间增长模式中最优的低碳化模式是()A.现状 B.圈层增长模式C.双城增长模式 D.新城增长模式13.最优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是()A.新组团职能转移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B.新组团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C.新组团职能控制中心城市人口增长规模D.城市发展向各个方向均衡无限增长(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重庆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为了探究日影的变化规律,某日在一平坦开阔的地面(30°N,106°E),垂直竖立了一支铅笔,并在铅笔影子顶端移动线路上,均匀摆放了8颗小鹅卵石。阳光依先后顺序照到第5颗鹅卵石时,日影最短。图7为研学小组成员小明当日某时刻拍下的影子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小明同学拍照的时间及相机镜头的朝向分别是()A.下午东方 B.正午西方 C.上午西方 D.下午北方15.依影子移动的先后顺序,当影子指向第2颗鹅卵石时,小明的手表时间为140:00。当影子指向第8颗鹅卵石时,小明的手表时间应为()A.12:00 B.14:00 C.14:56 D.15:52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意大利潘泰莱里亚岛是地中海中的一座火山小岛,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面临重重困难。当地居民就地取材,筑起了一圈圈干石墙,在缺乏人工灌溉的情况下,种出了芳香浓郁的刺山柑。刺山柑曾是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意大利和其他地中海国家之间的关税被取消,刺山柑销售量急剧下降。此后通过多种措施,渐渐摆脱了经济困境。图1示意潘泰莱里亚岛位置,图2示意环形干石墙及墙内刺山柑景观。(1)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该岛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困难。(2)说明干石墙对改善墙内土壤水分的作用。17.(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上黄河下游以“多淤、易决、善徙”著称,入海口频繁改道。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50世纪50年代前历史记载的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千米,对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黄河下游治理策略。下图示意黄河历次大改道和海岸线的变迁。(1)分析黄河下游“多淤、易决、善徙”的自然原因。(2)说明图示渤海海岸线的变迁与黄河改道之间存在的关联性。(3)简述“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可有效解决黄河下游河段泥沙淤积问题的地理原理。18.(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大自流盆地是一个底部较平坦的干旱盆地。断裂运动使位于盆地西南的艾尔湖成为澳大利亚大陆的最低点(海拔-15m),同时也阻断了其入海通道。艾尔湖是著名的时令湖,流域内年均降水量约120mm,而湖面年均蒸发量约2500mm;降水较多的年份,水位迅速上涨,形成大洋洲第一大湖,但水深较浅,而后又会迅速干涸,湖岸形成盐池。下图示意澳大利亚艾尔湖流域位置与范围。(1)说明断裂运动对艾尔湖流域水文、水系特征产生的影响。(2)分析艾尔湖地区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的原因。(3)长期以来就有人设想开挖一条运河引水入艾尔湖,使其不再干涸。方案一,引大澳大利亚湾的海水;方案二,引墨累河的淡水。请你任选一个方案,阐述实施的有利条件。19.(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腰坝绿洲地处贺兰山脉西麓洪积平原的边缘,西邻腾格里沙漠,是当地最大的井水灌溉农业区。该地全年多风少雨,炎热干燥,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98mm,多年平均蒸发量约2394mm。绿洲边缘分布有以胡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内部是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种植业,其农产品品质优良。近年来,腰坝绿洲内部过量开采地下水,引发了绿洲边缘胡杨林衰退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下图示意腰坝绿洲位置及表层土壤含盐量分布。(1)概述腰坝绿洲表层土壤含盐量的分布特征。(2)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腰坝绿洲内部过量开采地下水引发绿洲边缘胡杨林衰退的过程。(3)结合腰坝绿洲的自然地理条件,除了胡杨林衰退以外,推断其可能发生的另一种生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2.B【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解析】【点评】垂直地带性的分布规律: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有关,通常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阳坡高于阴坡;随着纬度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1.根据材料“海拔跨度达1840米,自然带种类多样"可知,葫芦沟地形垂直高差大,水热条件变化明显,自然带种类多样,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川带退化,夏季融水量会越来越少,河流的水位会逐渐降低,会导致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减小,葫芦沟流域以冰雪融水为主,融水量减少会导致沼泽化草甸积水越来越少,故树木长势变差,荒漠面积扩大,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答案】3.A4.C【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解析】【点评】梯田是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泥层的空隙小,可以减少蒸发,不利于增加下渗,红泥层的有机质含量少,不能给农作物提供养分,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4.读图可知,板石梯田农作系统主要目的是储水,铺设较厚的砾石层主要是为了给下一级梯田补水,并不能提高本级梯田蓄水量,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答案】5.D6.B【知识点】冷锋;暖锋【解析】【点评】冷锋:当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时,较重的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下方,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冷锋移动速度较快,常常带来较强的风。冷锋过境时容易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水汽冷却凝结产生云、雨。暖锋移动的速度比冷锋慢,形成连续性降水或雾。暖锋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5.由图可知,霍尔果斯站在暴雪过程中,气温下降、气压升高,经历冷锋过境天气,为冷锋暴雪,塔城站暴雪过程中经历气温升高、气压降低,为暖区暴雪,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6.塔城站为暖区暴雪,主要是西南暖湿气流气团受地形阻挡,抬升形成暴雪;霍尔果斯站地处冷锋前部,受冷气团东移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暖气团被抬升,形成冷锋暴雪,两地都遇到了强烈的地形抬升,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答案】7.A8.A【知识点】河流地貌;滑坡与泥石流;滑坡与泥石流的防避;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解析】【点评】河谷发育的三个阶段:加深、拓宽、成熟。初期:在河谷发育的初期,由于地壳的抬升或者海平面的下降,河流向下、向源头侵蚀的作用较强,向两侧侵蚀的作用较弱。河流以下蚀、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现“V型”。中期:此时河流的下蚀能力减弱,侧蚀能力加强,河谷逐渐变宽。成熟期:河流不断进行侧蚀,河谷越来越宽,最终成为“U型”。7.由图可看出,甲属于聚落选址中居民生存需求机制中针对流域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自然灾害,采取的防洪防御措施;乙属于聚落选址中居民生产需求机制的生产资源条件,流域发育过程中,可为居民提供灌溉水源,也可以满足居民对航运的需求,乙可表示交通运输;丙属于聚落选址中影响居民心理需求机制的景观特征,流域发育过程中不仅可以塑造河谷地貌,也可影响河流形态,丙可以代指河流形态,A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A。8.泥石流的形成需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坡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等特点。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强烈,多深沟峡谷,泥石流多发,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答案】9.D10.B11.A【知识点】河流地貌【解析】【点评】河漫滩平原是由河流侧向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即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形成原理:在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9.根据材料可知,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某地年均降水量约为520mm,且主要集中在6-9月,此时大量来自上游的泥沙搬运至中下游河段凸岸河漫滩进行堆积,到冬季(12-2月)的时候,季节性积雪融水以及降水较少,河流水位下降,夏季堆积的泥沙出露水面,达到一年之中面积最大的时候,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10.不同位置处的砂砾粒度分布基本一致,说明这些沙丘发源于同一时间段的河流堆积体。夏季水位最高,大量泥沙在水下进行堆积,应为图①;到秋冬季节,水位下降,堆积体出露水面形成沙丘,应为图④;之后冬春季节盛行大风,将沙丘吹拂搬运至山坡上,应为图③,到次年夏季,新一轮的大量泥沙在水下进行堆积,应为图②,所以沙丘发育阶段依次是①④③②,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11.为了减小沙害对周边基础设施的影响,阻沙林带应该设立在河漫滩沙丘的前缘,在堆积体露出最多的时候设置阻沙林带,即在枯水期水位线附近设置阻沙林带,①正确,②错误。垂直于当地主导风向设置阻沙棚栏可以更有效,最大限度的抑制沙丘的移动,③正确,④错误。故答案为:A。【答案】12.C13.B【知识点】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解析】【点评】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经济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距城镇中心远近,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历史因素:历史背景影响城镇功能分区,城镇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 环境因素: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12.根据表可知,双城增长模式出行距离最短,所以它消耗的能源最少,碳排放量也最少,是城市空间增长模式中最优的低碳化模式,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13.A.双城模式为最优低碳化模式,即是最优增长模式。看图可知,双城模式是新组团与中心城市规模及功能处于同一水平,新组团会分担中心城市的大部分职能,不是只有经济职能,A错误;B.根据材料可知,双城模式中两个城市范围相当,中心城市均为市级服务中心,说明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B正确;C.新组团可以接纳中心城市人口,也可能接纳其他地区人口,不一定可以控制中心城市人口规模,C错误;D.城市发展以各自为中心向周围发展,不是均衡增长,D错误。故答案为:B。【答案】14.C15.D【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解析】【点评】物体的影子总和光线相反,且离光源越远影子越长。 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以推导出全球各地一年四季正午影子的长短、朝向的变化规律。 一天内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从早上到中午再到傍晚,变化规律是由长变短再变长。 太阳刚升起时,物体的影子最长,并在物体的西侧,随着太阳的升高,影子会越来越短,并渐向西北移动,在中午时分,影子最短,朝向北方,然后太阳向西方落下,影子越来越长,朝向东方。14.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30°N,106°E),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因此正午太阳始终位于正南。根据材料"阳光依先后顺序照到第5颗鹅卵石时,日影最短"可知,图中影子指向为北方,根据朝北站立,左西右东的定向原则,可以确定相机对准的方向是西方。根据阳光照到的先后顺序,铅笔影子应最先指向最西侧的鹅卵石,从图中可看出,铅笔影子已指向从西开始数的第四颗鹅卵石,当影子指向第5颗鹅卵石时,日影最短,所以可判断出此时尚未达到日影最短(正午)的时刻,照片拍摄的时间应为上午,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15.根据题干可知,依影子移动的先后顺序,当影子指向第2颗鹅卵石时,他手表时间为10:00。根据材料可知,当影子指向第5鹅卵石时,106°E的地方时为12: 00,通过计算,可获得此时小明手表上的时间为: 12:00+14*4分钟=12:56,即北京时间为12:56,所以铅笔影子由指向第2颗鹅卵石移动至第5颗鹅卵石用时2小时56分。由于第2颗鹅卵石与第5颗鹅卵石的间隔与第5颗鹅卵石至第8颗鹅卵石的间隔相同,所以影子继续移动至第8颗鹅卵石,也需要用时2小时56分。因此当影子指向第8颗鹅卵石时,手表时间应为:10+2:56+2:56=15:52,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16.【答案】(1)该岛面积狭小,地形崎岖,农业耕作不便;夏季炎热干燥,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淡水资源短缺,灌溉水源不足;海风猛烈,对农作物侵害强。(2)干石墙具有一定的蓄水功能,减弱地表径流,增加下渗,维护地下水及土壤的生态平衡;干石墙能有效减少墙内土壤光照、降低墙内风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维持土壤湿度;干石墙昼夜温差大,能吸收湿气,使墙内树木将夜间海洋雾气凝结成水滴下渗,保持土壤的湿润。【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意大利潘泰莱里亚岛是地中海中的一座火山小岛"可知,该岛是火山岛,平原面积狭小、地形崎岖,农作物耕作不便;根据潘泰莱里亚岛的地理位置可知,它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热,蒸发量大,对作物生长不利;该岛面积小,地形崎岖,储水条件差,淡水资源短缺,农作物灌溉水源不足;位于西风带,海风猛烈,农作物易受狂风的侵袭。(2)筑起的一圈圈干石墙具有一定的蓄水功能,能拦截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可以保持土壤水分,维护地下水及土壤的生态平衡;高高的干石墙能有效减少墙内太阳光对土壤照射,降低墙内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高高的干石墙也降低墙内风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维持土壤湿度;干石墙昼夜温差大,还起到吸收湿气,帮助树木将夜间海洋雾气凝结成水滴,滴入土壤中,从而增加土壤的水分。【点评】地中海气候是分布在纬度30至40度左右的大陆西岸地区的气候类型。冬季极锋带移至这里,多气旋活动,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支配,炎热少雨。17.【答案】(1)黄河流经中游含沙量大增;黄河径流量较大且季节变化大;下游地势平缓,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水位上升,易决口改道。(2)黄河改道会导致河口位置发生变化,河口附近堆积的泥沙多,海岸线向海上推进;河口存在的时间越长,输沙量越多,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越明显。(3)修筑堤坝控制河流宽度,可以增加河水流速;增强河水的搬运能力,减少泥沙沉积;流速增大,对河床侵蚀作用增强,可以冲刷搬运河床淤积的泥沙,加深河床。【知识点】黄河流域概况及其开发治理【解析】【分析】(1)多淤的原因:黄河下游河流含沙量大,地形较平坦,河流流速较慢,泥沙堆积作用较强,河道容易淤积。易决的原因:黄河该河段为地上河,河堤土质疏松。该区域夏季降水较多,夏季流量大,容易发生决堤。善徙的原因:黄河下游河段河床高出地表,周边地势低平,河流决堤后易改道。(2)读图可知,黄河河口位置积沙量大,海岸线向海上推进,河口存在的时间越长,沙量越大,向海上推进越明显;黄河改道之后,导致河口位置发生改变,原黄河河口海岸线泥沙淤积减少,遭受海水侵蚀,三角洲面积不断减小,海岸线向陆地方向退缩。(3)解决泥沙淤积问题,需增强河流的侵蚀作用。"筑堤束水"主要是控制河流的高度和宽度,增加河流的束水量,增强河流的流速,增强河水的搬运能力,减少泥沙淤积;利用河流快速的水流的搬运和冲刷能力,对河床侵蚀作用增强,可以冲刷搬运河床淤积的泥沙,加深河床。【点评】黄河已经是一条被人类深刻影响和干扰的河流,未来应如何治理,才能既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保障这条古老而又伟大的河流生生不息,造福于人民,这是一个值得深思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未来黄河治理的核心难题有三个: 一是黄河的巨量泥沙如何处理和利用,这是黄河难治的症结,它不仅关系到黄河的防洪安全,也关系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是依据黄河水资源的变化,有效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持河流生命对水资源的需求。 三是如何保护和改善黄河的生态环境。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是: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增水减沙。18.【答案】(1)地壳断裂下陷使湖底变低形成向心型水系,汇水区面积变大;断层堵阻入海通道,使其演化为内流湖;河流输入盐分无出水口排出,湖水盐度增高。(2)纬度低,气温高;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位于大分水岭西侧,东南信风的背风坡。(3)方案二:墨累河流域河网密布,支流众多,流量较大;洪水期调水可以减轻墨累河洪水泛滥造成的危害;可缓解艾尔湖地区生产、生活淡水短缺的问题。【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大洋洲与澳大利亚【解析】【分析】(1)断裂运动使位于盆地西南的艾尔湖成为澳大利亚大陆的最低点,地壳断裂下陷使湖底变低,形成向心型水系,汇水区面积变大;断裂运动阻断其入海通道,断层堵住入海通道,使其演化为内流湖;河流输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湖盐增多。(2)艾尔湖地区深居内陆,位于南回归线到30S之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明显,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且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属于雨影区,雨影效应明显,降水稀少;同时艾尔湖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旺盛。综上所述,艾尔湖地区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3)方案二:引墨累河的淡水,可从墨累河是澳洲最大的河流,水量充足以及河流淡水对艾尔湖和沿岸地区的有利影响的角度阐述。艾尔湖是澳洲的最低点,运河开通后无论哪个方案都可以自行流入艾尔湖,运行成本较低。 墨累河流域河网密布,支流众多,流量较大;洪水期调水可以减轻墨累河洪水泛滥造成的危害;可缓解艾尔湖地区生产、生活淡水短缺的问题。【点评】大自流盆地亦称“澳大利亚大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在澳大利亚,是世界最大自流盆地,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中部偏东。在澳大利亚岩层上,覆盖着不透水层,东部多雨,形成受水区,地下水流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区。承压水透过钻井或天然泉眼等涌出地表,所以自流盆地因此而得名。澳大利亚的畜牧业发展得益于这种得天独厚的地形。19.【答案】(1)空间差异大;西南高,东北低。(2)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绿洲内部地下水位下降;绿洲外围地下水位高于绿洲内部,会不断补给绿洲内部;绿洲外围地下水位下降,使胡杨林因缺水而衰退。(3)土地荒漠化。措施:限制人口迁入,迁出人口,减少人口数量;进行生态补水;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植树种草等。土地盐碱化。措施:改进灌溉方式,采用滴灌、喷灌等;建立完善的农田排水系统;种植耐盐农作物;修复含盐量过高的土壤等。【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黄河流域概况及其开发治理;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腰坝绿洲表层土壤含盐量东部、北部等值线稀疏,西部、南部等值线密集,说明土壤含盐量东西空间差异大;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征,最高值出现在腰坝绿洲西南侧。(2)由于绿洲内部进行农业灌溉,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绿洲内部地下水水位下降;绿洲外围地下水补给绿洲内部, 会不断补给绿洲内部; 绿洲外围地下水水位下降,会使胡杨林因缺水而衰退。(3)腰坝绿洲地区气候干燥、生态脆弱、表层土壤含盐量高,该地易出现土地荒漠化以及土地盐碱化。对于土地荒漠化来说,可以进行生态补水、植树种草等;还可以通过限制人口迁入,鼓励人口迁出的方式,减少人口数量,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等。对于土地盐碱化来说,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建立完善的农田排水系统;也可以修复含盐量过高的土壤等;还可以从作物类型的选种上入手。【点评】 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1 / 1山东省临沂市2023年高三上册地理期中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葫芦沟位于祁连山脉的黑河上游,属黑河干流右岸一级支流。流域内海拔在2960~4800米之间,海拔跨度达1840米,自然带种类多样。受全球变暖影响,葫芦沟流域冰川带退化严重。下图示意葫芦沟流域下垫面类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葫芦沟流域自然带种类多样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充沛 B.河谷热量充足C.纬度跨度大 D.地形垂直高差大2.葫芦沟流域冰川带退化,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导致()A.沼泽化草甸积水严重 B.高寒荒漠面积扩大C.稀疏林树木长势更佳 D.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增大【答案】1.D2.B【知识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解析】【点评】垂直地带性的分布规律: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有关,通常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阳坡高于阴坡;随着纬度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1.根据材料“海拔跨度达1840米,自然带种类多样"可知,葫芦沟地形垂直高差大,水热条件变化明显,自然带种类多样,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川带退化,夏季融水量会越来越少,河流的水位会逐渐降低,会导致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减小,葫芦沟流域以冰雪融水为主,融水量减少会导致沼泽化草甸积水越来越少,故树木长势变差,荒漠面积扩大,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 16世纪,朝鲜半岛南侧青山岛的农民在原本不易储水的山坡上,通过对土壤和水资源的管理建成独特的板石梯田农作系统,其表层的红泥层由捣碎的土壤烘干硬化而成,并留有少量缝隙。2014年板石梯田农作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下图示意青山岛板石梯田内部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板石梯田农作系统中红泥层的主要作用是()A.减少蒸发 B.隔绝杂草 C.增加下渗 D.提供养分4.铺设较厚的砾石层主要考虑()A.支撑本级梯田土壤 B.提高本级梯田蓄水量C.为下一级梯田补水 D.减轻下一级梯田淤积【答案】3.A4.C【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解析】【点评】梯田是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泥层的空隙小,可以减少蒸发,不利于增加下渗,红泥层的有机质含量少,不能给农作物提供养分,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4.读图可知,板石梯田农作系统主要目的是储水,铺设较厚的砾石层主要是为了给下一级梯田补水,并不能提高本级梯田蓄水量,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由于受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北疆暴雪可分为冷锋暴雪和暖区暴雪。位于北疆北部的塔额盆地和北疆西部的伊犁河谷都是向西开口的“喇叭口”地形,两地均是新疆冬季主要的暴雪区。下图示意某年1月29日至2月1日两次暴雪期间塔额盆地塔城站(a)和伊犁河谷霍尔果斯站(b)天气要素变化(露点是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保持气压一定的情况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两次降雪()A.塔城站与霍尔果斯站均为暖区暴雪B.塔城站与霍尔果斯站均为冷锋暴雪C.塔城站为冷锋暴雪,霍尔果斯站为暖区暴雪D.塔城站为暖区暴雪,霍尔果斯站为冷锋暴雪6.两站形成暴雪的共同原因是()A.受冷气团影响 B.地形抬升强烈C.受暖气团影响 D.东北风势力强【答案】5.D6.B【知识点】冷锋;暖锋【解析】【点评】冷锋:当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时,较重的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下方,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冷锋移动速度较快,常常带来较强的风。冷锋过境时容易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水汽冷却凝结产生云、雨。暖锋移动的速度比冷锋慢,形成连续性降水或雾。暖锋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5.由图可知,霍尔果斯站在暴雪过程中,气温下降、气压升高,经历冷锋过境天气,为冷锋暴雪,塔城站暴雪过程中经历气温升高、气压降低,为暖区暴雪,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6.塔城站为暖区暴雪,主要是西南暖湿气流气团受地形阻挡,抬升形成暴雪;霍尔果斯站地处冷锋前部,受冷气团东移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暖气团被抬升,形成冷锋暴雪,两地都遇到了强烈的地形抬升,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流域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侵蚀地面,形成各种形态的侵蚀河谷,同时又将被侵蚀的物质沿途堆积,形成各类堆积地貌。地貌形态要素对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具有基础性影响,流域地貌区中聚落分布与其特殊的流水冲刷地貌也密切相关。下图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地貌发育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机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图中甲、乙、丙分别指代()A.防洪防御—交通运输—河流形态B.河流形态—交通运输—防洪防御C.交通运输—河流形态—防洪防御D.交通运输—防洪防御—河流形态8.岷江上游流域泥石流多发的阶段与原因是()A.河流发育初期—流水侵蚀强烈 B.河流发育后期—流水侵蚀强烈C.河流发育初期—沟道长度增加 D.河流发育后期—沟道长度增加【答案】7.A8.A【知识点】河流地貌;滑坡与泥石流;滑坡与泥石流的防避;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解析】【点评】河谷发育的三个阶段:加深、拓宽、成熟。初期:在河谷发育的初期,由于地壳的抬升或者海平面的下降,河流向下、向源头侵蚀的作用较强,向两侧侵蚀的作用较弱。河流以下蚀、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现“V型”。中期:此时河流的下蚀能力减弱,侧蚀能力加强,河谷逐渐变宽。成熟期:河流不断进行侧蚀,河谷越来越宽,最终成为“U型”。7.由图可看出,甲属于聚落选址中居民生存需求机制中针对流域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自然灾害,采取的防洪防御措施;乙属于聚落选址中居民生产需求机制的生产资源条件,流域发育过程中,可为居民提供灌溉水源,也可以满足居民对航运的需求,乙可表示交通运输;丙属于聚落选址中影响居民心理需求机制的景观特征,流域发育过程中不仅可以塑造河谷地貌,也可影响河流形态,丙可以代指河流形态,A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A。8.泥石流的形成需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坡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等特点。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强烈,多深沟峡谷,泥石流多发,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沙丘是由外力作用从物源区分选出砂粒沉积物而积累的堆积床面。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某地年均降水量约为520mm,且主要集中在6~9月,冬春季节盛行大风。该地河岸附近分布着规模较大的沙丘,沿岸交通干线经常受到流沙的袭扰。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间段某沙丘的纵向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推测河漫滩沙丘出露面积最大的月份是()A.3~5月 B.6~8月 C.9~11月 D.12~2月10.不同位置处的砂砾粒度分布基本一致,判断图中所示沙丘发育阶段依次是()A.②③①④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④②①③11.为了减小沙害对周边基础设施的影响,当地应采取的措施有()①在河流枯水期水位线附近设阻沙林带②在河流丰水期水位线附近设阻沙林带③设置垂直于当地主导风向的阻沙栅栏④设置斜交于当地主导风向的阻沙栅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9.D10.B11.A【知识点】河流地貌【解析】【点评】河漫滩平原是由河流侧向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即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形成原理:在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9.根据材料可知,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某地年均降水量约为520mm,且主要集中在6-9月,此时大量来自上游的泥沙搬运至中下游河段凸岸河漫滩进行堆积,到冬季(12-2月)的时候,季节性积雪融水以及降水较少,河流水位下降,夏季堆积的泥沙出露水面,达到一年之中面积最大的时候,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10.不同位置处的砂砾粒度分布基本一致,说明这些沙丘发源于同一时间段的河流堆积体。夏季水位最高,大量泥沙在水下进行堆积,应为图①;到秋冬季节,水位下降,堆积体出露水面形成沙丘,应为图④;之后冬春季节盛行大风,将沙丘吹拂搬运至山坡上,应为图③,到次年夏季,新一轮的大量泥沙在水下进行堆积,应为图②,所以沙丘发育阶段依次是①④③②,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11.为了减小沙害对周边基础设施的影响,阻沙林带应该设立在河漫滩沙丘的前缘,在堆积体露出最多的时候设置阻沙林带,即在枯水期水位线附近设置阻沙林带,①正确,②错误。垂直于当地主导风向设置阻沙棚栏可以更有效,最大限度的抑制沙丘的移动,③正确,④错误。故答案为:A。(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城市空间的极度蔓延是目前城市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某学者通过构造城市空间形态低碳绩效评价模型对城市空间增长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从公共服务中心的出行距离角度探索城市空间增长的低碳化模式,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图中示意典型城市增长的模式及其公共服务中心分布,表为我国某市公共服务中心的平均出行距离(单位:km)比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现状 圈层增长模式 双城增长模式 新城增长模式市级 3.40 3.50 3.31 6.17区级 1.81 1.95 1.84 1.87综合 2.21 2.33 2.21 2.9412.城市空间增长模式中最优的低碳化模式是()A.现状 B.圈层增长模式C.双城增长模式 D.新城增长模式13.最优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是()A.新组团职能转移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B.新组团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C.新组团职能控制中心城市人口增长规模D.城市发展向各个方向均衡无限增长【答案】12.C13.B【知识点】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解析】【点评】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经济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距城镇中心远近,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历史因素:历史背景影响城镇功能分区,城镇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 环境因素: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12.根据表可知,双城增长模式出行距离最短,所以它消耗的能源最少,碳排放量也最少,是城市空间增长模式中最优的低碳化模式,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13.A.双城模式为最优低碳化模式,即是最优增长模式。看图可知,双城模式是新组团与中心城市规模及功能处于同一水平,新组团会分担中心城市的大部分职能,不是只有经济职能,A错误;B.根据材料可知,双城模式中两个城市范围相当,中心城市均为市级服务中心,说明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B正确;C.新组团可以接纳中心城市人口,也可能接纳其他地区人口,不一定可以控制中心城市人口规模,C错误;D.城市发展以各自为中心向周围发展,不是均衡增长,D错误。故答案为:B。(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重庆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为了探究日影的变化规律,某日在一平坦开阔的地面(30°N,106°E),垂直竖立了一支铅笔,并在铅笔影子顶端移动线路上,均匀摆放了8颗小鹅卵石。阳光依先后顺序照到第5颗鹅卵石时,日影最短。图7为研学小组成员小明当日某时刻拍下的影子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小明同学拍照的时间及相机镜头的朝向分别是()A.下午东方 B.正午西方 C.上午西方 D.下午北方15.依影子移动的先后顺序,当影子指向第2颗鹅卵石时,小明的手表时间为140:00。当影子指向第8颗鹅卵石时,小明的手表时间应为()A.12:00 B.14:00 C.14:56 D.15:52【答案】14.C15.D【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解析】【点评】物体的影子总和光线相反,且离光源越远影子越长。 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以推导出全球各地一年四季正午影子的长短、朝向的变化规律。 一天内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从早上到中午再到傍晚,变化规律是由长变短再变长。 太阳刚升起时,物体的影子最长,并在物体的西侧,随着太阳的升高,影子会越来越短,并渐向西北移动,在中午时分,影子最短,朝向北方,然后太阳向西方落下,影子越来越长,朝向东方。14.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30°N,106°E),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因此正午太阳始终位于正南。根据材料"阳光依先后顺序照到第5颗鹅卵石时,日影最短"可知,图中影子指向为北方,根据朝北站立,左西右东的定向原则,可以确定相机对准的方向是西方。根据阳光照到的先后顺序,铅笔影子应最先指向最西侧的鹅卵石,从图中可看出,铅笔影子已指向从西开始数的第四颗鹅卵石,当影子指向第5颗鹅卵石时,日影最短,所以可判断出此时尚未达到日影最短(正午)的时刻,照片拍摄的时间应为上午,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15.根据题干可知,依影子移动的先后顺序,当影子指向第2颗鹅卵石时,他手表时间为10:00。根据材料可知,当影子指向第5鹅卵石时,106°E的地方时为12: 00,通过计算,可获得此时小明手表上的时间为: 12:00+14*4分钟=12:56,即北京时间为12:56,所以铅笔影子由指向第2颗鹅卵石移动至第5颗鹅卵石用时2小时56分。由于第2颗鹅卵石与第5颗鹅卵石的间隔与第5颗鹅卵石至第8颗鹅卵石的间隔相同,所以影子继续移动至第8颗鹅卵石,也需要用时2小时56分。因此当影子指向第8颗鹅卵石时,手表时间应为:10+2:56+2:56=15:52,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意大利潘泰莱里亚岛是地中海中的一座火山小岛,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面临重重困难。当地居民就地取材,筑起了一圈圈干石墙,在缺乏人工灌溉的情况下,种出了芳香浓郁的刺山柑。刺山柑曾是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意大利和其他地中海国家之间的关税被取消,刺山柑销售量急剧下降。此后通过多种措施,渐渐摆脱了经济困境。图1示意潘泰莱里亚岛位置,图2示意环形干石墙及墙内刺山柑景观。(1)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该岛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困难。(2)说明干石墙对改善墙内土壤水分的作用。【答案】(1)该岛面积狭小,地形崎岖,农业耕作不便;夏季炎热干燥,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淡水资源短缺,灌溉水源不足;海风猛烈,对农作物侵害强。(2)干石墙具有一定的蓄水功能,减弱地表径流,增加下渗,维护地下水及土壤的生态平衡;干石墙能有效减少墙内土壤光照、降低墙内风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维持土壤湿度;干石墙昼夜温差大,能吸收湿气,使墙内树木将夜间海洋雾气凝结成水滴下渗,保持土壤的湿润。【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意大利潘泰莱里亚岛是地中海中的一座火山小岛"可知,该岛是火山岛,平原面积狭小、地形崎岖,农作物耕作不便;根据潘泰莱里亚岛的地理位置可知,它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热,蒸发量大,对作物生长不利;该岛面积小,地形崎岖,储水条件差,淡水资源短缺,农作物灌溉水源不足;位于西风带,海风猛烈,农作物易受狂风的侵袭。(2)筑起的一圈圈干石墙具有一定的蓄水功能,能拦截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可以保持土壤水分,维护地下水及土壤的生态平衡;高高的干石墙能有效减少墙内太阳光对土壤照射,降低墙内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高高的干石墙也降低墙内风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维持土壤湿度;干石墙昼夜温差大,还起到吸收湿气,帮助树木将夜间海洋雾气凝结成水滴,滴入土壤中,从而增加土壤的水分。【点评】地中海气候是分布在纬度30至40度左右的大陆西岸地区的气候类型。冬季极锋带移至这里,多气旋活动,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支配,炎热少雨。17.(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上黄河下游以“多淤、易决、善徙”著称,入海口频繁改道。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50世纪50年代前历史记载的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千米,对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黄河下游治理策略。下图示意黄河历次大改道和海岸线的变迁。(1)分析黄河下游“多淤、易决、善徙”的自然原因。(2)说明图示渤海海岸线的变迁与黄河改道之间存在的关联性。(3)简述“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可有效解决黄河下游河段泥沙淤积问题的地理原理。【答案】(1)黄河流经中游含沙量大增;黄河径流量较大且季节变化大;下游地势平缓,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水位上升,易决口改道。(2)黄河改道会导致河口位置发生变化,河口附近堆积的泥沙多,海岸线向海上推进;河口存在的时间越长,输沙量越多,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越明显。(3)修筑堤坝控制河流宽度,可以增加河水流速;增强河水的搬运能力,减少泥沙沉积;流速增大,对河床侵蚀作用增强,可以冲刷搬运河床淤积的泥沙,加深河床。【知识点】黄河流域概况及其开发治理【解析】【分析】(1)多淤的原因:黄河下游河流含沙量大,地形较平坦,河流流速较慢,泥沙堆积作用较强,河道容易淤积。易决的原因:黄河该河段为地上河,河堤土质疏松。该区域夏季降水较多,夏季流量大,容易发生决堤。善徙的原因:黄河下游河段河床高出地表,周边地势低平,河流决堤后易改道。(2)读图可知,黄河河口位置积沙量大,海岸线向海上推进,河口存在的时间越长,沙量越大,向海上推进越明显;黄河改道之后,导致河口位置发生改变,原黄河河口海岸线泥沙淤积减少,遭受海水侵蚀,三角洲面积不断减小,海岸线向陆地方向退缩。(3)解决泥沙淤积问题,需增强河流的侵蚀作用。"筑堤束水"主要是控制河流的高度和宽度,增加河流的束水量,增强河流的流速,增强河水的搬运能力,减少泥沙淤积;利用河流快速的水流的搬运和冲刷能力,对河床侵蚀作用增强,可以冲刷搬运河床淤积的泥沙,加深河床。【点评】黄河已经是一条被人类深刻影响和干扰的河流,未来应如何治理,才能既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保障这条古老而又伟大的河流生生不息,造福于人民,这是一个值得深思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未来黄河治理的核心难题有三个: 一是黄河的巨量泥沙如何处理和利用,这是黄河难治的症结,它不仅关系到黄河的防洪安全,也关系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是依据黄河水资源的变化,有效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持河流生命对水资源的需求。 三是如何保护和改善黄河的生态环境。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是: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增水减沙。18.(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大自流盆地是一个底部较平坦的干旱盆地。断裂运动使位于盆地西南的艾尔湖成为澳大利亚大陆的最低点(海拔-15m),同时也阻断了其入海通道。艾尔湖是著名的时令湖,流域内年均降水量约120mm,而湖面年均蒸发量约2500mm;降水较多的年份,水位迅速上涨,形成大洋洲第一大湖,但水深较浅,而后又会迅速干涸,湖岸形成盐池。下图示意澳大利亚艾尔湖流域位置与范围。(1)说明断裂运动对艾尔湖流域水文、水系特征产生的影响。(2)分析艾尔湖地区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的原因。(3)长期以来就有人设想开挖一条运河引水入艾尔湖,使其不再干涸。方案一,引大澳大利亚湾的海水;方案二,引墨累河的淡水。请你任选一个方案,阐述实施的有利条件。【答案】(1)地壳断裂下陷使湖底变低形成向心型水系,汇水区面积变大;断层堵阻入海通道,使其演化为内流湖;河流输入盐分无出水口排出,湖水盐度增高。(2)纬度低,气温高;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位于大分水岭西侧,东南信风的背风坡。(3)方案二:墨累河流域河网密布,支流众多,流量较大;洪水期调水可以减轻墨累河洪水泛滥造成的危害;可缓解艾尔湖地区生产、生活淡水短缺的问题。【知识点】区域及其类型;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大洋洲与澳大利亚【解析】【分析】(1)断裂运动使位于盆地西南的艾尔湖成为澳大利亚大陆的最低点,地壳断裂下陷使湖底变低,形成向心型水系,汇水区面积变大;断裂运动阻断其入海通道,断层堵住入海通道,使其演化为内流湖;河流输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湖盐增多。(2)艾尔湖地区深居内陆,位于南回归线到30S之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明显,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且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属于雨影区,雨影效应明显,降水稀少;同时艾尔湖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旺盛。综上所述,艾尔湖地区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3)方案二:引墨累河的淡水,可从墨累河是澳洲最大的河流,水量充足以及河流淡水对艾尔湖和沿岸地区的有利影响的角度阐述。艾尔湖是澳洲的最低点,运河开通后无论哪个方案都可以自行流入艾尔湖,运行成本较低。 墨累河流域河网密布,支流众多,流量较大;洪水期调水可以减轻墨累河洪水泛滥造成的危害;可缓解艾尔湖地区生产、生活淡水短缺的问题。【点评】大自流盆地亦称“澳大利亚大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在澳大利亚,是世界最大自流盆地,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中部偏东。在澳大利亚岩层上,覆盖着不透水层,东部多雨,形成受水区,地下水流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区。承压水透过钻井或天然泉眼等涌出地表,所以自流盆地因此而得名。澳大利亚的畜牧业发展得益于这种得天独厚的地形。19.(2023高三上·临沂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腰坝绿洲地处贺兰山脉西麓洪积平原的边缘,西邻腾格里沙漠,是当地最大的井水灌溉农业区。该地全年多风少雨,炎热干燥,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98mm,多年平均蒸发量约2394mm。绿洲边缘分布有以胡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内部是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种植业,其农产品品质优良。近年来,腰坝绿洲内部过量开采地下水,引发了绿洲边缘胡杨林衰退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下图示意腰坝绿洲位置及表层土壤含盐量分布。(1)概述腰坝绿洲表层土壤含盐量的分布特征。(2)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腰坝绿洲内部过量开采地下水引发绿洲边缘胡杨林衰退的过程。(3)结合腰坝绿洲的自然地理条件,除了胡杨林衰退以外,推断其可能发生的另一种生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答案】(1)空间差异大;西南高,东北低。(2)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绿洲内部地下水位下降;绿洲外围地下水位高于绿洲内部,会不断补给绿洲内部;绿洲外围地下水位下降,使胡杨林因缺水而衰退。(3)土地荒漠化。措施:限制人口迁入,迁出人口,减少人口数量;进行生态补水;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植树种草等。土地盐碱化。措施:改进灌溉方式,采用滴灌、喷灌等;建立完善的农田排水系统;种植耐盐农作物;修复含盐量过高的土壤等。【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黄河流域概况及其开发治理;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腰坝绿洲表层土壤含盐量东部、北部等值线稀疏,西部、南部等值线密集,说明土壤含盐量东西空间差异大;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征,最高值出现在腰坝绿洲西南侧。(2)由于绿洲内部进行农业灌溉,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绿洲内部地下水水位下降;绿洲外围地下水补给绿洲内部, 会不断补给绿洲内部; 绿洲外围地下水水位下降,会使胡杨林因缺水而衰退。(3)腰坝绿洲地区气候干燥、生态脆弱、表层土壤含盐量高,该地易出现土地荒漠化以及土地盐碱化。对于土地荒漠化来说,可以进行生态补水、植树种草等;还可以通过限制人口迁入,鼓励人口迁出的方式,减少人口数量,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等。对于土地盐碱化来说,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建立完善的农田排水系统;也可以修复含盐量过高的土壤等;还可以从作物类型的选种上入手。【点评】 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1 / 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