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中国考研最牛的大学  > 这15所学院才是中国最牛的大学

这15所学院才是中国最牛的大学

培养特色

一流师资队伍,全新培养计划:学生培养计划由海内外著名教授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

注重数理基础,强调学科交叉:数理科学班着力培育学生兼备物理直观性和数学缜密性,数理融通的能力;生命科学班强调通过与理工科结合的方法培养研究生命科学问题的能力。致远学院的这种交叉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难以在传统的单一院系中实现的。

注重想做写讲,尊重个性发展:强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善于表达和乐于交流的主动性沟通能力。通过讨论班、研讨课和报告会等方式把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较宽选课范围并可修读研究生课程。

创新导师制度,鼓励创新研究:每年暑期将邀请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青年学者前来致远学院访问2个月左右,每位学者负责指导2-3名即将进入大四的学生。同时,鼓励并推荐学生到海外一流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将继续深造,直至获得博士学位。

注重文化氛围,激发内在动力:致远学院坐落于思源湖畔的包玉刚图书馆六楼,将为师生的学术交流和自由讨论提供良好环境和服务。学院将通过包括学术沙龙在内的多种形式活动让学生得到多方位发展与锻炼,特别是要让学生有仰望星空自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密切校内协作,加强国际合作:致远学院将紧密依靠学校强大的综合实力,特别是与数学系、物理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自然科学研究院、Med-X研究院、系统医学研究院、人文艺术研究院等密切协作。加强与包括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在内的国际一流大学合作,包括联合培养、师生交流与访问等。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起源于南京大学少年部 。2006年4月,为纪念匡亚明老校长诞辰100周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 。作为南京大学、教育部教育改革和杰出人才培养的创新试点单位 ,匡亚明学院专注于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宽厚学科基础、突出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

匡亚明学院的学生,在大一学年与大二学年进行通识教育和大理科基础教育,大三再最终确定方向进行专业课的学习 。这种“多次选择,逐步到位”,自主确定专业结构,实现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培养的大理科培养模式,已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先后多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等多个集体奖项以及十余项个人奖项,在国内高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学院人才培养成果丰硕。每年约50%的毕业生被免试推荐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和本校的相关学科攻读研究生;40%以上的毕业生被如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麻省理工、耶鲁、康奈尔、哥伦比亚、芝加哥大学以及牛津、剑桥、巴黎高科等境外知名高校录取,出国深造。目前已有大量毕业生成为国内外各个领域的精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武汉大学弘毅学堂

“弘毅学堂”取自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学校响应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珠峰计划)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5门基础学科中开设“弘毅学堂”,旨在为国家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弘毅学堂”实行动态的学习管理机制,采取小班个性化培养,小班分别设立首席教授和班主任,聘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学者担任首席教授,聘请国际知名大学教师讲授,通过联合培养等方式分期、分批将“弘毅学堂”的学生送到国外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和交流。2016年9月,在本科生院的协调之下各基础学科学院下辖弘毅班整合成为弘毅学堂,并首次通过高考面向社会招生。[1]2017年10月,弘毅学堂通过优化改组,正式挂牌成立。

为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培养未来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学科领军人才,武汉大学自2010年起成立“弘毅学堂”开设弘毅学堂数学班、弘毅学堂物理班、弘毅学堂化学班、弘毅学堂生物班、弘毅学堂计算机班5个理科班和弘毅学堂国际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班、弘毅学堂国学班2个文科班,5个理科班面向全校高考理科类本科生(不含国防生和定向生)进行招生选拔,原则上每班招收学生不超过20名。

“弘毅学堂”采取“滚动制”形式,原则上可以读到博士,但是也可以自愿离开或因为一些原因而被请出“弘毅学堂”,实行动态的学习管理机制,以始终保证最优秀的学生能进入“弘毅学堂”成长。“弘毅学堂”会在新生入学的时候接受学生报名,然后由专家进行考察筛选。进入“弘毅学堂”的学生需要有研究型素质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后他们只需要修满120分,而其他学生毕业则需修满175分左右。但是相比于普通学生而言,每一学分的获得更难一些。对于弘毅学堂的学生而言,考试本身不是最重要的。对于“大师级领军人物”培养计划下的他们,在学习中挖掘更深层次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与普通专业的学生不同,“弘毅学堂”采取小班个性化培养,小班分别设立首席教授和班主任。校方将聘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学者担任首席教授,主持培养方案制定和学生遴选标准制定;聘请责任感强、有爱心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配合首席教授组织协调“计划”实施,全面负责学生培养和项目管理。同时,也允许学生改变学科(专业)方向;允许课程免修;可以出国留学或本硕博连读。此外,武大还将聘请国际知名大学教师讲授;通过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方式,分期、分批将“弘毅学堂”的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和交流,并举全校之力,为他们提供融入国际一流研究群体的机会。

北京邮电大学叶培大学院

叶培大学院于2011年10月成立,是北京邮电大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基地。学院主要依托我校优质的科研教学资源,通过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积极开展各类学术活动,采取导师制、个性化、开放化、动态管理等特色培养方式,深入探索并实践多种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力度,对全校教学改革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进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学院按照两种模式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一是从全校二年级理工科专业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组建逻辑实验班;二是以“应用物理学(通信基础科学)”专业名称进行招生。

逻辑实验班

逻辑实验班旨在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发展潜质,采取导师制、个性化等开放式的培养模式。通过导师一对一的学业和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实验室,接触科研前沿,参与科研、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

逻辑实验班学生的选拔,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术兴趣和发展潜质,每年从二年级本科生中选拔学生90人。入选学生除了在原专业学院进行正常的本科课业学习外,需要利用业余时间接受叶培大学院的特殊培养。

2014年第一届逻辑实验班毕业生保研率高达78.9%,另有20%的学生放弃保研资格出国留学,学生获得各级各类竞赛奖项160余项。2015年第二届逻辑实验班毕业生共97人,其中71人保送研究生,24人出国。

通信基础科学实验班

通信基础科学实验班旨在培养牢固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浓厚的研究兴趣和较强的研究能力,勇于创新,能够在物理学和信息与通信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才。实验班运用我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平台,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指导、授课,实施小班制、导师制、个性化培养,让学生提前进入国家高水平研究项目,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通信基础科学实验班面向部分省份投放招生计划,招生名称为“应用物理学(通信基础科学)”。通信基础科学实验班优秀学生可提前毕业,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通信基础科学实验班由理学院和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院联合培养,由理学院负责日常学生管理。

天津大学求是学部

天津大学求是学部成立于2009年9月,以建设实体化“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中心”为目标,负责组织天津大学工程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教学改革及试验的组织落实,改革经验的总结推广等。

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试点单位,求是学部招收有志于在相关行业领域有所建树的优秀学生。求是学部不直接面向高考志愿设置招生计划,在新生入学后,从全校新生中根据入学测试成绩(数学、英语总分)并参考学生个人志愿择优选拔。学部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培养理论基础厚、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工程创新人才。

按照大类培养、强化基础的培养理念,学部专业分为建筑工程(茅以升班)、机械工程、化工材料、电工电子四个大类,涉及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共七个专业学院,目前参与计划本科生共四个年级八百余人。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

2004年2月吴健雄学院正式成立,原强化班改称为“电子信息类强化班”,采用前期大类基础集中培养、后期专业分流的“2+2”培养模式;2004年8月开设了“机械动力类强化班”;使本科人才培养涵盖了该校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等9个专业,学生人数扩大到每届120人。

学院依托东南大学的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努力开展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现设有“电子信息类强化班”、“机械动力类强化班”,实施按学科大类培养的“2+2”培养模式,涵盖了该校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与工医学程、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能源与环境等9个学科方向。2006年秋以该校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两个强势学科为基础,开设了“杨廷宝班”,实施“长学制分流式”的土建类综合创新人才的新模式,由该校建筑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共同负责学生培养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2007年秋新设立了“高等理工实验班”实施“单独招生,独立编班,导师指导,优才优育,特殊培养”的模式,探索和实践新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

在新型培养模式中,分级导师制是吴健雄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该学院一、二年级实行学习、生活导师制,三、四年级实行专业导师制。一年级的学习导师,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还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疏导,帮助大家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二年级的学习导师,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各学科专业研究内容、发展方向及学科前沿。三、四年级的专业导师制,导师们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定详细的培养方案,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实践能力。

电子科技大学英才实验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英才实验学院(原名“成电英才计划”实验班,学院成立于2009年9月)利用学校优势学科和优质资源,按照电子信息专业大类实行优秀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贯通培养,致力于培养基础知识厚实、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全球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类拔尖创新人才,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实行“2+2”培养模式。前两年,按照电子信息专业大类培养,集中学习人文素质课、数理化生基础课、电子信息大类基础课,夯实基础,淡化专业。第三、四年,根据学生意愿任选专业,进入科研课题组,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专业学习,并与研究生培养衔接。

毕业班学生全部具备优先推免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含国内外一流高校)。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博雅学院是中山大学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专门设置的学院,自2009年创立以来,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博雅学院每年从入校新生中以二次遴选方式择优录取30名学生。 经学校规定的报名、遴选程序而被录取进入博雅学院学习的学生,不再属于原录取院系和专业。博雅学院学生在本科四年期间,在中山大学广州南校区集中住宿和学习。

博雅学院本科学制实行四年不分专业的精英化博雅教育方案,贯彻跨学科跨领域的精英教学方式,着重培养今后有能力从事高深学术研究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精英人才。学院的教学方案参考国外博雅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 )的经验,课程设置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每学期主要课程一般为4-5门 ,但每门课有大量阅读和作业。学生在四年本科期间将广泛深入地研修中西方文明传统及其经典著作,必修古汉语、古希腊语、拉丁语等古典文明语言,兼修艺术理论及其技能,毕业学生将获得哲学(博雅)学士学位。博雅学院优秀本科毕业生将有机会直接入读本院研究生班。

西南财经大学通识教育学院

人文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是适应我校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学科专业结构需要于2007年初组建的充满浓郁光华财经文化底蕴的学院。学院秉承“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南财大精神,以学校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积淀为基础,积极整合校内相关学科专业和部分优秀人文教师资源,努力引进、吸纳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了一支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其中,专职教师中教授、副教授19人,讲师16人,助教3人。中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100%。

人文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既是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两个本科专业和媒体经营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所在的专业教育学院,也是全校一年级本科生所在的基础教育学院。除承担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任务外,学院还担负着全校低年级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及相应的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工作,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学生管理干部队伍。面向全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涉及文、史、哲、艺、美、经、管、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学科领域,努力培养学生较为广博的学科视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卓越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作为基础教育学院,人文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承担全校一年级本科生的管理工作。所有一年级本科学生集中在本学院接受以通识教育内容为主的综合教育,从二年级开始进入各个学院进行专业学习。这种培养模式和学习模式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是现代大学培养综合素质高、人文科学素养深厚、专业水平精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和弘深学院

重庆大学博雅学院成立于二〇一二年十月,是重庆大学直属本科生院,隶属于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旨在建成中国最好的博雅教育实验基地、中国西部最好的基础文科人才摇篮。著名学者张旭东、甘阳分任博雅学院名誉院长、学术总监。

每年,重庆大学从入校新生中遴选30名学子进入博雅学院。博雅学子,不再属于原录取的院系和专业,而参与涵盖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基础文科的跨学科学习。每学期主要课程约4-5门,各课均采用小班教学、深度研讨、大量阅读与写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子实质性的研究能力与视野。

博雅教育前两年注重文科基础训练,后两年根据个人兴趣和专长,逐渐确立各自学术研究方向。本科毕业者,根据学位论文的专业方向及其指导教师的学科,可分别授予文学、历史学、哲学或法学学士学位;约70%的优秀学子将直接进入3+3的本科-研究生培养体系,保送至本校或其他国内外著名高校深造。

申请流程

【提交申请】所有重庆大学2013年秋季录取本科新生均可申请。申请者自8月15日至8月31日:

a.登陆博雅官网填写申请表,发至博雅电邮;

b.亲临博雅学院教务办公室,现场咨询申请;

c.拨打博雅电话。

申请材料接收截止时间:2013年8月31日23:59。

【材料初选】博雅学者对申请材料初选,确定面试名单。

博雅官网于2013年9月3日12:00前公布面试名单及面试规则;同时电话告知面试入选者。

入选者须仔细阅读面试规则,以充分自信与充足准备参加面试。

【面试】博雅组织学者对入选者面试。

具体面试时间及地点将另行电话告知。

【录取】博雅官网于2013年9月8日(开学报到日第二天)12:00前公布正式录取名单;同时电话确认并安排后续事宜。

重庆大学弘深学院(HONGSHEN HONORS SCHOOL,CHONGQING UNIVERSITY),是隶属于重庆大学的一个学院。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重庆大学于2010年3月25日成立了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性创新学院,并命名为”弘深学院“。

选拔程序

(1)入学第一周,向弘深学院教学办公室提交有关材料,并参加外语分级考试;(2)入学第二周,初审学生材料,确定面试名单;(3)入学第二至三周,教务处、弘深学院与各学院成立专家组,对进入面试的学生进行面试,提出初步名单报送学校审批;(4)入学第四周,公布学校审批名单。入选学生到弘深学院报到,编班,调整寝室,办理手续;(5)国庆节后,入选学生正式进入弘深学院学习。

学生申请条件

各实验班都有不同的申请条件,详细内容见当年的遴选通知或学校招生简章。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优先遴选进入:(1)高考成绩排在当地录取学生的前10%的;(2)按百分制换算后,相应成绩(不同实验班,可能科目不同)在95及以上的;(3)专业排名前5%的;(4)在学科竞赛、专利申请、论文或作品发表方面突出,专家组认为有发展潜力的。

审批时间

每年新生在录取后提出申请,入学前后组织考核遴选。入学五周后,学校批准的学生进入弘深学院相应实验班学习。

享受的待遇

1. 可以自主选择专业

2.选择全校最强的导师,一对一辅导

3.享受全校最好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

4.有学院单独的自习室,不用担心期末抢位置的困难

5.在图书借阅方面,享受研究生待遇,借阅量:10本,借阅期:2个月。阅览范围:可以进入研究生能进入的阅览室(比如,基本书库,科技期刊室等)。

6.在网络使用方面,给每个弘深学院学生免费开通2G/生月网络账号(校内网不计流量)。并且寝室大一可以开网(其他学院大一不可以)

7.奖学金、助学金的比率更大,基本是其他学院的几倍

8.科研计划比较多,资金也是很丰厚的

9.其他没有提到的待遇,总之还是很多。

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

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于2011年10月9日宣告成立,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的前身是1997年在上海大学老校长钱伟长先生倡导下成立的自强学院,其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每年,上海大学都会选拔120名优秀新生进入自强学院;面向全校选派和聘任各个专业优秀教师到自强学院任教,开设“科学研讨课”、“创新实践”等特色课程,全力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首批17个试点学院之一,现设有理科试验班(包含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材料设计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联合上海大学其他院系,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

成立于2012年,是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任校长、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命名的具有特区性质的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副校长刘茂林均曾担任文澜学院院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依托学校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三大主干优势学科,立足国内,放眼全球,按照新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方案,配置国内外高水平师资,实施精英化教育,旨在打造国际化的学术氛围,培养具有创新性、融通型、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2015年起,学院进一步提升战略定位,力争打造成为“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国际化商学院”。

学院采用“教授治学+全程导师+学生自治”的教学管理模式。设立“教授委员会”,并广泛吸收学生参与学院的治理,建立新型的学院管理模式。“教授委员会”指导和监督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学业导师”全程强化学院的教学改革工作,“学生治学委员会”积极参与学院的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三者相辅相成,相互督促,共同提高。

学院以经济、金融、工商管理三个专业为主,采用“大类培养、融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大一、大二学生实行宽口径、重基础的通识教育培养。进入大三后,学生可在学院已有专业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专业方向。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院,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和提升,2016年首届毕业生就业率98.18%,其中赴境内外名校深造的有9人,占比22.5%。

西南交通大学詹天佑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依托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优势,发挥我校交通学科在工程教育的强势,在原有詹天佑班三年成功办学的基础上,特创办詹天佑学院,并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土木工程、交通运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学、环境工程、材料工程、软件工程八个强势专业中,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培养类型多样、创新能力强、引领轨道交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

一、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健全人格、基础理论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研究开发能力、国际视野宽广的卓越工程师。

二、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以“3年(学士)+3年(硕士)”为主,少量优秀学生采用“4年(学士)+5年(硕士、博士)”的培养模式。在上述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轨道交通尤其是高速铁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急需的工程科技人才,实行多层次、多方案、多渠道的特殊培养。同时可以进行外语、经济、管理等第二学士学位的学习,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兰州大学萃英学院

兰大萃英学院成立于2010年,继承原”隆基班“办学精神和目标主旨,配合国家”珠峰计划“,在全校新生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该院,其每名学生每年培养经费将高达10万元。萃英学院实行“3+1”培养模式,即国内学习3年,国外深造1年。兰大2010年启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实验计划”,成立“萃英学院”是其中一项。

专业学科设置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七个基础学科。

招生规模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所涉及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个学科按照教育部批准招生人数(估计约30-50人)招生;文学、历史、哲学学科每年招生20人。

培养模式

萃英学院将改革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探索与尝试。加强通识教育与实践教学环节,引入研究型教学、全英文环境教学、“3+1”(3年国内1年国外)国际化培养、早期进入导师科研团队等模式,培养学生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开阔的知识视野,创新、求真的科学意识和精神,坚定的科研信念,使他们能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国际一流的基础学科领域的拔尖人才。

为了有利于强化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视野,设立数理、生化、人文学科三个平台,按照平台招生并组织一年级教学:进入二年级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选择专业、导师,进行个性化分流培养,同时,进入导师科研团队开展科研训练工作。强化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研究的学术潜力;推进学科综合环境下的拔尖人才培养,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发展空间。在2-4年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导师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时间,进入国际一流大学学习一年。

学籍按照以课程学习成绩为基础,以科研素养、创新能力为重要评价指标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在一、二年级期末分别进行一次选拔,经过前期学习,不具有创新精神、科研意识、不掌握科研方法,不适应这一培养模式的学生退出“计划”,可根据自己的志愿选择专业,进入专业学习。同时,可以在校内相近学科专业选拔具有一定科研创新、探索精神,科研能力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补充进入“计划”。

萃英学院实行学分制,修课学分应达到140学分。改革成绩考核方法,制定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学生己经具备了相当基础的课程,或通过自学达到学习要求的课程,经学生申请,可不参加课程考试,只需通过不同形式的考核即可获得该课程学分;也可以以实验研究方案、结果以及论文形式等进行评定;在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根据论文水平及期刊级别给予学分。

为每1-2名学生配备国内、国外导师各1名,采取学生选择导师和导师选择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国内导师需为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或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并承担国家重点(重大)研究计划的教授,国外导师由国内导师负责推荐并协助联系国外著名院校的高水平教授。导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特点、研究兴趣,在学院“计划”专家小组指导下,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指导学生的学习、科研工作。在国内学习期间,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赴国外导师所在院校接受国外导师指导、攻读研究生或由国外导师推荐并协助联系在国外学习深造返回搜狐,查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