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30题)1.庄子《达生》中有佝偻者承稠的故事,故事将一佝偻者用竹竿粘树上的蝉,犹如在地上拾东西一样得心应手。这则寓言庄子要表达怎样的文论观念?2.试述《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3.以意逆志4.金圣叹认为《水浒传》的写作是()。A、“因文生事”B、“文事并举”C、“因事生文”D、“以文运事”5.曹丕《()》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6.王国维词论的理论核心是()。7.沈德潜的论诗著作是()A、《说诗晬语》B、《渔洋诗话》C、《随园诗话》D、《姜斋诗话》8.(公安派的)“性灵”说9.气,是一个哲学范畴,指出下列气的含义。⑴《周易.系辞》“精气为物”,王充《论衡.说日篇》“天地并气,故能生物”⑵《礼记.祭义》“气也者,神之盛也”,《孟子.公孙丑上》“吾养吾浩然之气”⑶《汉书.礼乐志》“人函天地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嵇康《明胆论》所言“夫元气陶铄,众生禀焉;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10.《毛诗充》阐述了怎样的诗歌感人化人的特征11.试述从《曲律•论剧戏》看王骥德对传奇创作的看法。12.提出“思与境偕”的文论家是()。A、韩愈B、皎然C、柳宗元D、司空图13.“诗六义”说14.试评述欧阳修在“文”与“道”关系的理论观点。15.明代李贽的童心说理论观点与李梦阳、王世贞分别为代表的前后()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后来公安派()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16.结合陶渊明作品,阐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一语天然万古新一诗的内容和观点。17.简述王骥德戏曲创作论的主要内容。18.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进行艺术构思B、确立中心思想C、铸造文章语言D、驰骋艺术想象19.《艺苑卮言》的作者是()。A、李东阳B、袁宏道C、汤显祖D、王世贞20.试述“诗缘情而绮靡”说21.试评述梁启超小说界革命之内涵。22.论述曹丕文气说的理论内涵及历史价值。23.试论儒、道两家思想对刘勰文论的影响。2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25.《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才B、胆C、识D、力26.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A、圣人B、今人C、读者D、作者27.试述意象的提练28.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它描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什么现象?这种现象有何特点?29.试述《词源》中评词的标准之一的“雅正”30.试评述苏轼的“枯淡”说的理论实质。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这则寓言故事都说明,各种技艺上要达到高超的境界,作为创作主体的人必须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深切领悟创作对象的规律,实现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的合二为一。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去从事文艺创作,也就会创作出自然天成、出神入化的艺术佳作。2.参考答案: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 的前身。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3.参考答案:孟子提出的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孟子主张根据完整的诗篇去探索作者原来的意图,去分析作品的实际内容,这就是“以意逆志”。而“以意逆志”的关键在于批评家能否“知言养气”和“知人论世”。所以,“以意逆志”和“知言养气”、“知人论世”,是有内在联系的,三者构成了孟子自成系统的文学批评论。4.参考答案:A5.参考答案:典论·论文6.参考答案:“境界”说7.参考答案:A8.参考答案:为了评击七子派的复古之风,公安派的中坚人物袁宏道提出了‚独抒性灵‛的口号。他在给他的弟弟中道(字小修)的诗集写序时说道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从自己胸臆流出‛的真感情的抒发。这种‚性灵‛与李贽的童心是一脉相承的,其唯一的标准就是真。这这种观点的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提出了文学批评史上所称的‚性灵‛说。所谓独抒性提出对复古派的模拟风气当然是一打击。出于这一认识,他认为当代(指他所在的明代的当时)诗文不可能传世,而那些闾阎妇人孺子所唱的民歌《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由于是‚真人‛所唱之‚真声‛,或可流传,这就肯定了民歌的价值。9.参考答案:⑴是以物质性的“气”解释万物的起源;⑵则是以精神性的“气”状写人格与神情;⑶则是将二者打通。人禀气而生,因其所禀之气的多寡清浊不同,人的个性才能也随之产生差异。10.参考答案:“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这说明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其教化作用,与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荀子•乐论》中的论点,一脉相承。儒家这些观点,在封建社会中一直起指导作用。11.参考答案:《论剧戏》是王骥德传奇作法的论述。他认为写剧本要重视布局和剪裁;情节既不右荒诞不经,构思又不可落入俗套,不可横生枝节,主张节奏须畅达;登场人物人人应当有着落,一折戏与另一折戏之间应当有照应;剧中紧要处须极力发挥,务使透彻;采用宫调,须与剧情的喜怒哀乐相称。他的理论对清代李渔戏曲理论影响甚大。无论是李渔的“结构第一”“密针线”“脱窠臼”“戒荒唐”、“减头绪”“立主脑”都是对王骥德世态见解的继承和发展。12.参考答案:D13.参考答案:《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教材的注释说:"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题解"只是笼统地说:它(按,指《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14.参考答案: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步趋韩愈,重申了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自至”,并以杨雄、王道模抉经典,“道未足而强言”为例,反追求文辞。针对当时文士学道而之弱于义的习气,欧阳修并没有像道家那样鼓吹重道轻文甚至“作文害道”,而是将道作为文士的基本修养。即充道为文。他评说吴充的文章是“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之势”表明他立论的着眼点主要还是在文。15.参考答案:七子;性灵16.参考答案:元好问崇尚清新自然之美,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他由衷赞扬陶诗的自然之美,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陶诗的自然纯朴、铅化落尽、坦露胸怀是元好问认为的诗的最高境界。17.参考答案:《曲律》是王骥德戏曲理论的代表作,是明代重要戏曲论著之一。它论述全面,自成体系,全书40章,分别探讨了南、北曲源流,南曲声律,传奇作法,以及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的许多问题,并对元、明两代戏曲作家和戏曲作品进行广泛的品评。《曲律》在戏曲理论发展中起了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也对戏曲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1)他的戏曲理论深受徐渭的影响,重本色,认为戏曲要“模写物情,体贴入理”,剧本写作应作到“词格俱妙,大雅与当行参间”才是上乘之作。对明中叶以来传奇作品中案头之作提出尖锐批评,推崇《西厢记》、《琵琶记》与汤显祖诸传奇为本色典范。理论自成一家。(2)在前人的理论上对传奇作法作了进一步探讨,意识到剧本是一个整体,每一出的曲、白都应服从这个整体而相互照应。他在戏曲理论方面,是第一个重视戏曲结构、重视曲的完整性的,如《论章法》,将作曲喻为工师筑室,定规式,然后建造。对传奇作法的论述见《论剧戏》,对写剧本的要求无论布局还是情节还是音乐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3)他的理论对清代李渔戏曲理论影响甚大。无论是李渔的“结构第一”“密针线”“脱窠臼”“戒荒唐”、“减头绪”“立主脑”都是对王骥德世态见解的继承和发展。(4)王骥德是一位着眼于演出实践的理论家,他的曲论是对前代人和同代人的艺术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戏曲创作规律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总结。他的戏曲理论较前人更有系统性,又对当时和后世的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都产生了较大影响。18.参考答案:A19.参考答案:D20.参考答案:这是晋代陆机在《文赋》里提出的说法。他在说到对纯文学的诗和赋的特点时,要求“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这实际上是说,诗歌作为文学作品,是为了抒发情感的,因而要求语言精细美丽。21.参考答案: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的思想首先来自于从创作实践层面对传统小说的总结和评价。《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指出传统小说是:‚吾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各种传统的落后思想皆来自传统小说。因而,他的结论是:‚故今日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观点,认为革新小说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这种观点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他对传统小说的否定和抹杀却是片面的。其次,‚小说界革命‛的思想也来自于从理论层面上对小说感化人心作用的分析和认识。梁启超深入分析了小说特有的移人性情、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熏、浸、刺、提。因为有这种理论认识,所以为改革群众,必要小说界之革命。22.参考答案:曹丕“文气”说的要义有三。一是曹丕所言之“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全然没有伦理道德色彩,完全不同于孟子所倡言的“吾养吾浩然之气”。二是曹丕将“文气”大致上分为“清”与“浊”两大类,清为阳刚之气,浊为阴柔之气。人禀阴阳二气而生,表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则有文气的或清或浊之别,如曹丕在《典论.论文》和《与吴质书》中所谈到“逸气”与“齐气”。曹丕的文气二分法,实际上开后世以阳刚之美、阴柔之美论文学风格的先河。三是曹丕论为文之气,尤其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及不可改变性,他认为文气的不同是因人的天赋禀性不同,因而无法以人力来改变,亦无法以人为的方式来授受。曹丕的这一观点,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表现出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及“文的独立”的时代精神。曹丕的“文气”说,实际上就是“作家才性论”。曹丕以气论文和文人,实际上就是以气论作家之才性,这里的“性”,特指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气质、性格,与正统儒家的德性、品性全无关系;这里的“才”,既不是泛指一般的智慧或才能,也是不是曹操所渴求的治国用兵之才,而专指文章之才,辞赋之才,亦即文学创作之才。才与性,共同塑造出主体作为“文人”的人格形象。才,有先天与后天之分,自然与人为之别。曹丕所标举所推崇的才,主要是指出于人之自然禀赋的先天之才。清浊之气既禀于自然,那么所作文章的美恶也主要取决于天才,所以曹丕要说“不可力强而至”。魏晋人崇尚自然,凡识鉴人物之美,往往归之于自然禀赋。曹丕论作家才性不是强调先天禀赋而忽略后天因素。读曹丕《典论.自叙》可知,曹丕并不否认作家创作要受他人影响。曹丕自叙:“上(曹操)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而思专,长则善志;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记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所著书论诗赋,凡六十篇。”可见在勤学、博览、好思等方面,曹丕从小就接受了父亲及家庭的影响。后来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论文气与才性,“才、气”与“学、习”并举,“才有天资”与“学慎始习”并重。这种“惟务折衷”的辩证观点已在曹丕这里开其端倪。23.参考答案:1)、儒家思想对刘勰的影响。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方法论上,刘勰以儒为主。《序志篇》自言“擘肌分理,惟务折衷”,这是将孔儒“中庸”的人格法式创造性地转换为文学理论的思想方法。《论语·雍也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朱熹解释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页。)。刘勰取其意而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从而将前人视为相互对立或互不相关的文论命题、范畴和概念,通过剖析辩证,找到它们之间互相关联着的某种共同性,从而建立起一种更为深刻的关于统一的看法。从方法论的特定意义上讲,《文心雕龙》之所以能苞罗群籍、弥纶群言而最终成为魏晋南北朝思想之总结,正是刘勰“惟务折衷”的结果。2)、道家思想对刘勰的影响。《文心雕龙》以道家的自然之道作文学的本体之论。“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这是天道之文;“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这是地道之文。不惟天地有文,而且动植皆文。日月、山川、草木、林泉、龙凤、虎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以它们的“形”与“象”,以它们的“妙”与“奇”,以它们的变化无穷也是魅力无穷的“文”,无言地言说着自然之道。而这种言说过程乃至言说实质本身,就是自然,就是道。天地之间是人,人乃“性灵所钟”,乃“五行之秀,天地之心”(《原道篇》)。遵循着天地自然的规律,人也有着自己的“文”(人之文,亦即“人文”)。人文的创造者“心生而言立,言立以文明”(同上),同样在言说着自然之道,而这种言说过程乃至言说实质本身,同样是自然,同样是道。24.参考答案: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25.参考答案:C26.参考答案:D27.参考答案:在想象飞驰以后:“神思方运,万涂竞萌”,头脑中各种意象纷至沓来,众多而纷杂,然而“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最后描绘成篇时只有想象的一半。由各种纷杂的意象到构成艺术形象,其中有个提炼功夫,即形象思维过程中概括化、典型化的问题。28.参考答案:这段话描述了文学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灵感。“应感”就是指文艺创作活动中的灵感现象,陆机在这段话中对灵感涌现时思路通畅、下笔琳琅的情状和灵感滞涩、落笔艰难的情状都作了细致的描述,认识到了灵感的突发性、先天性。29.参考答案:雅正,是张炎评词的一个标准。他推崇周邦彦,认为他的词雄浑厚重,平和高雅,符合雅正的标准。但周词“意趣不高远”诗风不淳厚,为情所役,“失雅正之音”。30.参考答案: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他推崇枯谈,意指在平淡中包含有丰富的意味和理趣,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在诗歌创作风格上,苏轼推崇“枯淡”。他所谓“枯淡”并非指某些宋国诗淡乎寡味的仓父面孔,而是指在平淡之中包含有丰厚的意味和理趣,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对于诗歌风格的这种审美观念,是欧阳修评梅尧臣诗时所说的“古淡有真味”思想的继续发展。)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30题)1.试析方回“意境说”的内涵及其在文论史上的影响。2.试述姚鼐的阴阳刚柔说。3.钟嵘把()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4.简述养气说。5.简述庄子的得意忘言说。6.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同时(),只有二者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7.试述(谢榛的)“情景”说8.陆机《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为主的创作过程。9.李贽认为:《水解传》者,()也。将之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传统联系起来,给予它与正统诗文同等的地位。10.试述(王国维的)“不隔”说11.试述“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12.简述发愤著书说。13.简述不平则鸣说。14.试述“滋味说”15.试述从《诗集自序》看李梦阳的文学思想。16.试述元好问诗歌要抒写真性情,反对虚伪矫饰的观点17.李清照在《论词》提出的著名观点是词应()A、清空雅正B、点铁成金C、别是一家D、脱胎换骨18.“点铁成金”这一主张的提出者是()。A、苏轼B、吕本中C、黄庭坚D、严羽19.刘熙载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品是()。20.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个通达的诗论观点出自()A、袁宏道《序小修诗》B、李贽《童心说》C、严羽《沧浪诗话》D、谢榛《四溟诗话》21.(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22.孔子主张“诗可以怨”,请指出:什么是“诗可以怨”?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23.(沈德潜的)“格调”说24.试比较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与韩愈“不平则鸣”说的异同。25.《诗大序》专门论述的对象是()。A、《诗经》B、《楚辞》C、五言诗D、赋26.试述韩愈提出的以古为法,“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的学习方法。27.孔子对《韶》乐的评价是()。A、“尽美矣,未尽善也”B、“乐而不,哀而不伤”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D、“尽美矣,又尽善也”28.王士禛认为()和()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29.试述刘勰认为应该培养艺术想像力。30.司马迁文学理论批评观对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哪些积极意义?第2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方回所谓的“心”,就是情意的概称,并偏重立意,他实质是区别现实生活的物境与诗人“存乎心寸之间”的意境。(1)一个写诗的人,如只在“不与人同”的物境下功夫,不从自己的情意炼其感受,则诗中境界之表象与“人境”相距甚远,但其“心”却“与人同”。那么其境无情深意远之致。(2)如他是“治其心”而不求保种“幻世骇众”的物境,那么他在诗中所呈现的境界虽是常人所能遇到的,却有常人不能及的意志情悠之趣。(3)方回体悟到诗境形成过程中诗人主观方面的作用“观其而知其心”是对“意境”有比较成熟全面的认识,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清人纪昀受他影响,将“意境”作为诗的重要审美标准,金圣叹对景与境的区别,梁启超的《惟心》实承方回的心境说。2.参考答案:姚鼐在《复鲁絜非书》中提出“阴阳刚柔”说,“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他认为文学风格之美,即源于天地自然阴阳刚柔之精,又体现作者的性情形状,这种看法,是继承了传统文论中“文品如人品”的观点,与西方“风格。姚鼐的“阴阳刚柔”风格论,其理论价值及其历史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即赞“偏优”,忌“偏废”,唤“雄才”。(1)赞“偏优”,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阴阳刚柔相济生成的,中和之精美于其间,然后这种“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的“圣人之言”,作为一种最完美理想的艺术风格典范,只存在于人们世态思维的审美追求之中,乃一般人所不能及的。举欧阳修、曾巩为例,二人才性、风格均偏胜于阴柔,但自觉做到取长补短,在阴柔中糅进一引起阳刚之气的艺术因素。因而尽管其才偏于阴柔,却能形成一代以阳润阴刚入柔,阴阳刚柔相糅的独创艺术风格。(2)忌“偏废”,他“糅而偏胜”思想,包融着可贵的艺术辩证法,阳风中蕴阴柔,阴柔中孕阳刚。可偏优不可偏废。这样才有真正的阳刚美和阴柔美两种类型的文学风格。因为中和来自适度,掌握适度是一条最基本最重要的艺术法则。文章不能只有刚而没有柔,也不能只有柔而没有刚,那样都不是美。可见,姚鼐这种主张作家在阳刚阴柔之精美内“偏优于其间”的同时,又坚决反对“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的真知卓见,无疑是发前人所未发,是相当精辟的。(3)唤“雄才”。姚鼐在比较阳刚美和阴柔美的两种风格时,明显表露其对阳刚美的向往和追求。认为具阳刚雄浑之才者,是天才。(4)我们不能因有清一代之散文,包括桐城派,甚至姚鼐本人的散文创作,大都追迹于欧、曾,偏至于阴柔之美,就怀疑抹掉其于理性思考,否认其偏爱阳刚之美的儒家赤诚之心。实际上这是姚鼐不自觉地遵循着“否定之否定”这一规律的一种富有成果的历史复归,与他在《与王铁夫书》中景仰西汉文章,赞美韩愈文章是一脉相承的。3.参考答案:滋味4.参考答案:《孟子·公孙丑上》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从而形成了知言养气说。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强调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能写出好作品,这里的‚气‛抓住了人内在最本质的蕴含,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5.参考答案:《庄子.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意言。这就是所谓‚得意忘言。那么,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之外旨、言外之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6.参考答案: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7.参考答案:这是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讨论的中心问题。他说: “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因而 “作诗本乎情景。”他的“情景”说主要是说:一、就是说情和景是诗歌的两个要素。;二、诗歌内在的情感要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三、情和景要互相融合。四、主客体之间达到了完全的融合统一。8.参考答案:构思9.参考答案:发愤之所作10.参考答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隔”与“不隔”的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该“不隔”。所谓“不隔”,当是指语言清新平易,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自然真切之美,不见人工雕琢之痕。反之,“隔”则是指语言雕琢,用典深密,精工修饰而缺乏平淡自然之美。“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受到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嵘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土禛的“神韵”等理论观点的影响,并与之一脉相承。11.参考答案:金人瑞认为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区别:“以文运事”:历史著作是着眼于“事”(历史上的实事),“文”(文章,指历史著作)是用来记“事”的;如《史记》“因文生事”:小说是着眼于“文”(文学作品,指小说),而“事”(故事情节)则是根据文学作品的需要创造出来的。这种虚构,要服从于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所以“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如《水浒》这也就是说历史必须严格着重事实,只能在事实的基础上斟酌损益,而小说可以“造谎”、“结撰”,即允许缀合抒写乃到虚构。这就划清了小说与历史的界限。12.参考答案: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大的事迹概括出来发愤著书说,司马迁有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抱负,他的‚发愤著书‛说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他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厄运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引这些先贤为精神同道。‚发愤著书‛说认为真正伟大作品,大抵是作家遭到统治者迫害后,为了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此说法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都产生过重要理想。13.参考答案: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他的‚不平则鸣‛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实质上看应该是和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的,但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对此理论有了
首页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山东自考真题 > 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