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中公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  > 教师资格证教资中学中公2024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专用教材 综合素质教材 综合历年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 教育历年(套装4本)

教师资格证教资中学中公2024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专用教材 综合素质教材 综合历年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材 教育历年(套装4本)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24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中学》是中公教育图书研发团队根据历年考题考查情况编写,力求帮助考生把握复习要点。本书具备以下特色。特色一:讲解核心考点,内容丰富功能强编者分析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统考历次考题的内容与考点分布规律,确定了图书的核心内容。本书对考点讲解详尽透彻,力求不留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死角。特色二:模块齐全,突出备考重难点本书为帮助学员全面掌握考点,设计了以下模块。考点讲解:本书以考题为纲,参考目前师范院校广泛使用的教科书,精选核心考点,对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和提炼,并以简明透彻的方式进行讲解,对关键词句用颜色标注。易混辨析:呈现对易混知识点的辨析。记忆口诀:帮助考生快速记忆考点。敲黑板:提醒考生重点关注。命题角度:结合真题分析命题角度。真题示例:展现真题样貌。强化练习:精选练习题,学以致用。要点回顾:重要考点再温习,温故而知新。特色三:图书配套视频课程,让复习更便捷本书配套精讲课程,采用直播 回放的形式,按阶段设计,重难点突出。按时听课,消除疑惑。《中公版·2024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中学(新)》由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图书研究团队根据考试大纲及历年考试真题精心研发而成。本试卷精选了2024年上—2018年上的12套综合素质(中学)真题,对每套真题做了详细解答,帮助考生熟悉掌握真题结构、考点分布和相应的知识内容。本试卷还包括根据真题研发的5套预测试卷,其难度、题型题量、考点分布等都与真题契合,供考生进行考试模拟训练,检验学习成果。为了回馈广大考生对中公教育始终如一的支持,本书特别推荐了图书配套课程,获取备考重点,领会答题思路,助力考生轻松备考。《中公版·2024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是中公教育图书研发团队根据历年考题考查情况编写,力求帮助考生把握复习要点,具备以下特色。特色一:讲解核心考点,内容丰富功能强编者分析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统考历次考题的考试内容与考点分布规律,确定了图书的核心内容。本书对考点讲解详尽透彻,力求不留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死角。特色二:模块齐全,突出备考重难点本书为帮助学员全面掌握考点,设计了以下模块。考点讲解:本书以考题为纲,参考目前师范院校广泛使用的教科书,精选核心考点,对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和提炼,并以简明透彻的方式进行讲解,对关键词句用下划线标注。易混辨析:呈现对易混知识点的辨析。记忆口诀:帮助考生快速记忆考点。敲黑板:提醒考生重点关注。真题示例:展现真题样貌。强化练习:精选练习题,学以致用。要点回顾:重要考点再温习,温故而知新。特色三:图书配套视频课程,让复习更便捷本书配套同步精讲课程,采用直播 回放的形式,按阶段设计,重难点突出。按时听课,消除疑惑。《中公版·2024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中学(新)》是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的研发团队,仔细研究教师资格考试要求和历年试题,全面整合历年考点,细致剖析考试重难点,详解了12套历年试题,并严格按照试题的考查形式和内容编写5套标准预测试卷,推出的试卷题集,帮助考生适应考试答题节奏,掌握解题思路,从容应对考试。本套试卷试题解析部分详细讲解试题考点,旨在帮助考生深入、系统理解相关知识,掌握考试的重难点及答题策略。为了回馈广大考生对中公教育始终如一的支持,本书特别推荐了图书配套课程,获取备考重点,领会答题思路,助力考生轻松备考。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4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中学》设有五章内容:第一章 职业理念第二章 法律法规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第四章 基本能力第五章 文化素养《中公版·2024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中学(新)》包含12套真题(包括2024年上半年真题),5套预测试卷,题型全面,题量丰富。真题解析详细,让考生了解真题的实际情况。预测试卷严格依据真题编写,帮助考生在练习过程中突破知识重难点,提高实战能力。本书含有:2024年上半年—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试题(中学)2024年上半年—2018年上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试题(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教师资格考试标准预测试卷综合素质(中学)卷(一)~(五)教师资格考试标准预测试卷综合素质(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五)《中公版·2024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设有九章内容:第一章为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二章为中学课程,第三章为中学教学,第四章为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五章为中学生发展心理,第六章为中学生心理辅导,第七章为中学德育,第八章为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第九章为主观题备考攻略,从考情分析、分类解读、考点预测等方面入手,帮助考生把握主观题作答的切入角度。《中公版·2024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中学(新)》包含12套真题(包括2024年上半年真题),5套预测试卷,题型全面,题量丰富。真题解析详细,让考生了解真题的实际情况。预测试卷严格依据真题编写,帮助考生在练习过程中突破知识重难点,提高实战能力。本试卷含有:2024年上半年—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2024年下半年—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教师资格考试标准预测试卷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卷(一)~(五)教师资格考试标准预测试卷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卷(一)~(五)参考答案及解析

【目录】

目录综合素质(中学)整体考情/1第一章职业理念/3第一节教育观/4第二节学生观/14第三节教师观/24第四节职业理念材料分析题的作答/37素质教育的内涵/4新课程改革的推进/7“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4教师劳动的特征/24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26第二章法律法规/47第一节《宪法》中的常见考点/48第二节《民法典》中的常见考点/58第三节《教育法》中的常见考点/62第四节《义务教育法》中的常见考点/75第五节《教师法》中的常见考点/86第六节《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常见考点/96第七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常见考点/114第八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的常见考点/126民事权利/58义务教育均衡发展/78教师权利和义务/86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102不良行为/116发展专门教育/119学生伤害事故责任认定/126学生伤害事故损害赔偿/129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135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概述/136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152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材料分析题的作答/16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52《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154第四章基本能力/167第一节信息处理能力/168第二节逻辑思维能力/190第三节阅读理解能力/203第四节写作能力/211Word文档编辑/171Excel函数运用/178PowerPoint幻灯片编辑/183类比推理/190图形推理/195数字推理/199第五章文化素养/223第一节历史常识/224第二节科学常识/259第三节传统文化常识/301第四节文学常识/321第五节艺术常识/344中国古代史/224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249我国航天成就/263外国科学家及其成就/266中国地理概况/288教育统计、测验/292古代称谓/301中国文学名家名篇/321绘画常识/349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概念[考频·单选题*20材料分析*3](一)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应得到发展,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资源,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的发展,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的选拔性、淘汰性的地方。正例:某同学成绩不好,性格内向,班里的同学嘲笑他像块“木头”,老师们也很少关注他。新转来的班主任不仅没有歧视他,还经常和他谈心,充分了解他的情况。反例:某中学教师经常召集班级中成绩好的学生开会,和他们分享一些新的学习方法;而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该教师认为他们没必要知道这些。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从发展的特征看,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持续性。(1)全面性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需要注意的是,全面发展不等于各方面平均发展,而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偏重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全面发展应该建立在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兴趣与爱好等方面的充分发展之上。(2)主体性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以区别于应试教育中学生死记硬背、灌输式的被动发展。从学生发展的形式看,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它把学生视为教育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3)可持续性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的素质发展,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动力,促使学生后续可持续的发展。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理想追求各不相同。素质教育强调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做到因材施教。5.素质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21世纪,素质教育开始强调德育为先,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二)素质教育的外延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终身的,它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知识延伸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误区1: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把什么都学好。解释: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形成优势,学有所长。误区2: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解释: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误区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解释:考试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不应废止考试,而应改革考试制度。误区4:素质教育会降低升学率。解释:素质教育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强调科学地学习,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有助于提高升学率。命题角度1.单选题:①判断学校或教师的言行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或体现了素质教育内涵的哪一方面,比如体育老师将课时让给数学老师,不符合素质教育内涵,有违全面发展的要求。②窄化素质教育的外延,比如认为素质教育主要适用于基础教育。本考点还可能以单选题的形式,结合漫画,要求分析漫画中教师的教育行为。2.材料分析题:结合素质教育的内涵评析教师的教育行为。真题示例1.(2023下·单选)某中学增设了国学经典、体能运动、科技发明等校本课程,要求初三学生至少选修两门,此事遭到了部分家长的反对,认为占用了学生的中考复习时间。该校的做法()。A.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B.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C.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规律 D.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2.(2022上·单选)某校在初三年级实行两张课程表,一张公开的应对检查,一张不公开的实际执行,以提高升学率。对于该校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遵循了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则 B.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C.漠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D.体现了学校办学的特色3.(2019下·单选)下列关于素质教育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素质教育更要重视德育 B.素质教育主要适用于基础教育C.素质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 D.素质教育不要求学生平均发展【答案解析】1.D该中学为初三学生增设的校本课程涵盖国学、体能、科技发明等方面,说明其关注学生文学素养、身体素质、动手能力等多方面全面发展。2.C用以提高升学率的课程表偏重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全面发展的理念相悖。3.B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而不只是基础教育。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考频·单选题*6材料分析*1](一)宏观——国家政策的保障政府作为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应该综合各方面的力量,统筹资源,为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二)中观——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推行必须借助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应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 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①学生主动、自觉、自愿;②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合作学习:①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③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①学生主动参与,提出假设;②科学理论指导,科学方法探究;③获得创新实践能力和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正例:为了改变学生从课本中找“标准答案”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由探索。反例: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在课前将本节课要学的古文词义全都写在黑板上。课堂上,学生根本顾不上听课,都在埋头抄写板书,课后直接背诵。(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①评价功能的转化。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②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评价主体单一的现象,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③评价指标多元化。改革将分数或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的现象,强调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考查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④评价标准差异化。强调尊重学生的差异,通过建立具有一定弹性的评价标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⑤评价方法多样化。重视定性评价,即采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演绎、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学生做出定性结果的价值判断。强调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丰富评价和考试的方法,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⑥评价过程动态化。强调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给予多次评价机会;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①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②创设智力操作活动:启发学生勇于质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并加强训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①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②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①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②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特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过程。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探索新知的体验。(4)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①“关注学科”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②“关注人”的具体体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三)微观——学校的具体改革措施1.转变学校管理者(校长)的观念。2.积极开展课外、校外教育活动。3.重视班主任工作。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命题角度1.单选题:结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对情境中教师的行为做出判断或评价,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