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上海新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及答案  >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超详细解析(含阅卷判分标准及案例)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超详细解析(含阅卷判分标准及案例)

③更为准确地说

A.③①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②③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记忆与写作

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我们无法做到一边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看来也没什么道理。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日的影响。另外,经历在记忆中的发酵也可以使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距离确实起到了某种作用。

③有人十分形象地将写作比喻为反刍:草料进入牛腹只是储存,未及消化,营养尚未被吸收,而写作则是对记忆中的经历进行反刍。当然,反刍并不是一次性的,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也就是说,在生命的不同时段,只要愿意,作家随时可以对记忆中的任何一种储存物进行反刍,从而完成对材料的多次使用。

④你和父亲去钓鱼,河边开满了金银花,你们在烈日下坐了三个小时,最后在日落时分钓到了一条大鱼。第二天你去上学,把这件事告诉同学的时候,由于钓到大鱼并享用美食的骄傲尚未消退,你讲述的重心也许会集中于那条鱼的大小重量,而那三个小时的完整信息自然会被简化。我们知道,讲述本来就是一种选择性行为。通过选择,这个故事中有太多的内容被忽略掉了。记忆中的大部分元素仍然在酣睡,但这不能说明这些元素不存在,只是经历在记忆中尚未充分发酵。假设二十年后,当你再次来到这条河边,你发现河流的原址上矗立着厂房,如果你猛然回忆起当初跟随父亲去河边钓鱼的情形,你是否会想起清澈的河水,天空中的白云在水面上投下的斑驳阴影?是否有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之感?

⑤经历在记忆中的灵光重现虽然依赖于时间距离,但我要说的是,时间距离却并非是真正关键的因素。哪些记忆内容在时间的长河里沉渣泛起,取决于作家的召唤。这种召唤的契机多种多样,但经历的“重复”也许最为常见。“重复”所引发的回忆究竟要将我们的意识导向何方,我们事先并不知晓。

⑥促使你回忆起与父亲去河边钓鱼情形的契机,也许是你再次回到那条河边,也许是你再次见到一朵金银花或闻到一缕花香。此时,你是否会回忆起二十年前河边的金银花丛那醉人的幽香?回忆起温暖的阳光下植物卷曲的叶子?在这里,现实境遇的真实感让位于回忆中感觉的真实感。这些被感觉所唤起的内容,可能是已经被我们“遗忘”的记忆,这些内容其实仍然存在,只不过暂时沉睡在记忆之中,因此有人称之为“ 非意愿性记忆”。

⑦我们的理智总是希望将记忆简化成可以把握的内容加以储存、识别和归类,可实际上写作有时就是要敞开一个理性无能为力的世界,呈现那些曾被省略的非意愿性记忆。构成文学作品真正质地的,也许不是可以被理智归类的现实“经验”,而是有待完成的诸多可能性。

(节选自《文学的邀约》,有删改)

3.第②段中加点词“发酵”在文中具体是指_记忆中的经历随时间流逝而改造、重组(2分)

说明:“随时间流逝”“长时间”“一段时间”1分,“改造/重组”1分,“酝酿”/“记忆保存”不给分。【评分说明】:“随时间流逝”“改造、重组”为2个点,1点1分。

【样卷】(0分)

经历在记忆中的保存会受到社会意识、个人偏见习惯等影响。

记忆中的经历会被筛选、表达。

记忆在储存中越来越客观。

作家的个人经历在记忆中不断回味的过程。

经历会在记忆中储存受到影响。

(1分)

经历在记忆中随时间变化变得越来越客观。

通过时间距离唤起记忆的东西。

作家将个人经历在记忆中保存时间长,而不是将经历的事立即表达出来。

经历在记忆中保存的时间越长,便越客观。

让经历在记忆中的保存中不断改变,使之回忆越来越客观。

(2分)

经历在记忆中随“时间距离”的增加而发生一些变化。

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化。

在记忆中,经历的性质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

经历在记忆中保存一段时间后,再随之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全面客观。

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在记忆中就会发生储存、性质变化。

4.为第③段画线句找一个例证,以下诗句合适的项是(D)(3分)

A.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C.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D.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评分说明:选 D给3分,选C给1分。

5.以下对“非意愿性记忆”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3分)

A.非意愿性记忆难以被理性驾驭。

B.非意愿性记忆会被多种契机唤起。

C.非意愿性记忆是种被遮蔽的记忆。

D.非意愿性记忆是种未被储存的记忆。

6.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3分)。

A.记忆中的经历并不能保证是客观的。

B.写出好作品需要合适的“时间距离”。

C.作家对记忆的选择和召唤是无意识的。

D.被“遗忘”的记忆是文学的主要内容。

7.“河边钓鱼”的事例在文中重复出现,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5分)

【答案示例】“河边钓鱼”事例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阐明了写作是一种选择性行为、时间距离对经历的发酵有其作用等观点;用再次回到河边及与此相关的花香等,阐述了经历的重复是作家召唤记忆的契机,被召唤的记忆包含着非意愿性记忆,这一事例与观点紧密契合,多次使用使文章衔接自然,事例本身贴近生活,使说理易于理解,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这一事例的使用在论述中有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评分建议】

1.题目中“重复出现”,共分为两次出现,部分考生未具体落实两次出现情况,做了综合表达,也视为合理。逐点给分。

2.具体得分点如下:

(1)第一次出现:

a阐明写作(表达、讲述亦可)是一种选择性行为1点【以下视为等同表述:a1表达是不客观的;a2表达是不完整的、省略的、简化的;a3表达时很多内容被忽略;a4表达受个人偏见、习惯等影响】;

b阐明时间距离对经历的发酵有其作用1点【以下视为等同表达:b1时间距离不同,产生不同体验;b2时间距离不同,对心态的影响不同;b3经历在记忆中的重现依赖时间距离】

(2)第二次出现:阐述了经历的重复是作家召唤记忆的契机1点

阐述被召唤的记忆包含着非意愿性记忆1点【最后引出“非意愿性记忆”、点到“非意愿性记忆”视为同等表达。】

(3)结构角度:多次使用使文章衔接自然1分【论证全面、论证充分亦可。】;

(4)事例本身贴近生活,使说理易于理解,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1点。【“事例本身贴近生活,使说理易于理解”“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为1个得分点的两个方面,具有等值效果,任答一个方面均可得1分,重复答亦仅得1分。】

【学生答题常见问题】

存在对论述作用的泛化、扩大化:

1. 生动形象、更具说服力;抽象道理具体化;

2. 结构完整,论证严谨;论述层层推进,使文章内容紧凑,观点明确;结构上有层层铺垫作用;

3. 第二人称,拉近了读者距离;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 结构作用:承上启下;呼应第3段等内容。

5. 重复事例,是个孤例;是假设论证。

存在对观点概括的错误:

第一次出现:证明了第3段“写作是一种反刍,作家可以随时进行反刍,对材料多次使用。”

证明时间距离并非是关键因素,作家的召唤才是。

第二次出现:证明作家对记忆的召唤的契机多种多样。

证明现实境遇的真实感让位于回忆中感觉的真实感。

【学生答题样例】(0分)

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时间距离与记忆的关系,召唤的契机与记忆的关系表明了记忆与写作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记忆对写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河边钓鱼事例表达的是这整件事中最后钓到一条大鱼,在人的记忆中最为深刻,因此他在讲述这件事情时会重心于大鱼的大小重量,而那三个小时的完整性经过被简化了,利用这一事例更加有力的论证了作者观点,多次出现前后呼应,使读者更有信服力。

河边钓鱼事例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