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一、反复诵读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古诗词教学要注重情景意象,但是要达到让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与作者心灵相通需要一个过程。 
俗语说“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的作用。要使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由读正确、读通顺到读流利,由读得有节奏、有韵味到读得情意浓浓、浮想联翩。意象的感知与体悟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学生的自读自悟,不光要让学生边看词语的注释边轻声读读,还要边想想诗词的基本意思,自己能读懂多少,难点在哪里。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感受作者写作的背景
在要求学生对古诗词反复诵读的同时,教师要适时讲讲作者写作的心情或时代背景,如《江雪》这首诗写于作者柳宗元被流放期间,意境苍凉,语气冷峻,表现自己的孤高和不屈。《登高》要让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思想感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令人回味无穷。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首七绝,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只当一般描写三峡风景的诗来理解,就不易领会诗中舟轻水急,轻捷欢快的节奏和由此传达出的诗人无限喜悦、急切的心情。
三、抓“诗眼”
古诗词中一个字或一个词往往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的场景,里面充盈着多少说不清道不完的意蕴!欣赏古诗词词语的最佳途径,就是把想象画面与体味含义统一起来。一首词值得欣赏的词语很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选择,不可字字求解。如何选择重点欣赏的词语呢?宜在学生想象全诗的画面以后,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的词语,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眼”。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抓住“忆”字,让学生说出诗人“忆”什么,本诗主要写什么,并请学生从诗句中找出与“忆”有关的字来。这样还可以联系到诗中的“思”字和“知”字,从而感悟诗人思乡之情。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绿”字使全诗的境界全出,因为其妙在形象,妙在意味上。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研磨,可让学生领悟到诗人用字之妙和诗中所蕴含的意境。
总之,古诗词教学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培养目标,培养小学生初步赏析古诗词的能力,既不能单纯直译背诵诗意,也不能人为的拔高对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要求。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读诗文 三、明诗意 四、悟诗情”
1、知作者是必须的。这步赞成。
2、读诗文也是必须的。不只要读,而且要背诵。越熟越好。
3、至于“明诗意、悟诗情”,感觉可能存在问题。古诗是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语言凝炼,意境优美。有时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讽咏、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这要求不仅要对诗歌把握得当,而且要对当时的时世格局了如指掌。否则,谈何明意,更说什么悟情了。当然,有些诗,虽然不能说清楚它到底想表达什么,但读着读着就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或许,能明了,就是我们自己对诗的理解,能悟的,也只是诗在自己身上或生活中的还原和体现罢了!!
4、所以,三四两步不要深究,也不要深钻。为了应试,只要逐字逐句能让学生说出每句诗大体在说什么就够了。
5、背诵再背诵。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其实这是很多大人的经验,小时候读诗,不管读多少都只算是背下来。等长大了,突然哪天脑子里突然浮出这首诗的时候,就能真懂这首诗了。
专家观点: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节奏强、跳跃大、文言语多、意义浓缩性大,要把理解古诗词意思、体会古诗词含义、辨析古今词义的不同作为复习重点;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的时代较久远,加之小学生认知层次较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古诗词的时代背景缺乏知识,因而对古诗词理解与情的体会、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初浅的认为,可以利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读诗(词)句,晓诗(词)意”的模式流程进行古诗词教学,坚持训练学生“查、解、释、换、猜、调、补”的古诗词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品味和实效。
一、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中让“查、朗”成为习惯
还清楚地记得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就是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入手开始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虽然当时觉得记忆非常困难,但现在回想起来,深深印在脑子里的伟大诗人、词者却恰恰是当时花费大功夫来记忆的。而现在,时过境迁这种做法基本上受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多媒创设情景、图画音乐导入等方式。当然这些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内涵,寓教于乐,但的确又是忽略了对诗人、词人的了解程度。其实,在古诗词教学中长期坚持“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有以下好处:第一可以养成查阅古诗词资料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查阅中了解诗(词)人的生平,写作个性特点,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全诗(词)作铺垫(比如《七步诗》)。第二从诗(词)题目入手解释,可以培养审题能力,可以感知全诗(词),了解全诗大意(比如:《示儿》)。由此看来,古诗词教学开始,我们要坚持进行“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终身习惯之一。
二、在“读诗(词)句,晓诗(词)意”中让“释、换、猜、
调、补”成为习惯。
试着新课改下古诗(词)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师课堂,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课堂,大都利用多媒体,注释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译(古今词义对译),是先进的教学手段值得推广。然而就乡村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讲求实效的还是坚持训练学生用“释、换、猜、调、补”的学习方法直译古诗词,让其成为学习习惯,终身受用。
1、释——查注释、解注释、看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身边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尝试自己直译诗句,通晓诗句的意思。
2、换——古今词对换。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让学生查字典,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给“铺”组词,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的茂盛、草野辽阔的意境)。
3、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在教学十一册《泊船瓜洲》这首词。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时,让学生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隔开”。于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隔开”,也可解释为“间隔”,两个意思都能表现出京口和瓜洲的距离。
4、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比如在《绝句》一诗中,理解“门泊东吴万里船”时,应调换为“门泊万里东吴船”,翻译为“门前停泊着行了万里的东吴来的船只。”
5、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在古诗《泊船瓜洲》中,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如果设有补白的话,学生可能对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名,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不会明白其含义及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里距离近,特别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能“还”。作者通过心里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总而言之,古诗词的教学要像教学其他诸如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小说等一样,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也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本质,自觉运用学法,感悟古诗词理与情,积累古诗词,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词,自我积淀古诗词的能力。

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本中学过苏轼的那些作品?

高中:《石钟山记》《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兰亭集序》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和子由渑池怀旧》《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小学:《惠崇春江晚景》《题金山寺》《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类似“因材施教”的成语,古诗词有哪些?

类似“因材施教”的成语:
1. 量体裁衣
[liàng tǐ cái yī] 
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2. 有的放矢
[yǒu dì fàng shǐ] 
放箭要对准靶子。比喻说话做事有针对性。
3. 因地制宜
[yīn dì zhì yí] 
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 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4. 一针见血
[yī zhēn jiàn xiě] 
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5. 一语道破
[yī yǔ dào pò] 
道:说;破:揭穿。一句话就说穿了。
6. 对症发药
[duì zhèng fā yào] 
针对病根下药。比喻针对缺点错误采取相应办法。
7. 对症下药
[duì zhèng xià yào]
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类似“因材施教”的古诗词:
1.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别类分门;因材施教。”
2. 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评:“非子长之才长于写秦汉;短于写三代;正是其量体裁衣;相题立格;有不得不如此者耳。”
3. 宋·叶适《水心别集》:“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
4.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廓;立仓库;因地制宜。”
5. 清·戏确《与张考夫书》:“自唐虞至战国二千余年,圣人相传心法,一语道破。”
6.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四十二卷:“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读音:[yīn cái shī jiào] 
释义: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例句:
1. 纵能做到有教无类,却做不到因材施教。
2. 根据学生的国别、性格特点,因材施教。
3. 高等职业教育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对策。
4. 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5. 孔子在教育生涯中具有因材施教的思想和行为。

小学期末考试题是教育局统一出题,还是学校自主出题?考试前监考老师能看试卷内容吗?

有统考科目,也有自考科目。
如果是统考科目,老师不能提前打开试卷。虽然不像中考,高考那样在考场内开封,但是一般试卷都在教导处,监考老师在开始考试前20分钟左右才能领取试卷。
然后进入考场,发放试卷,指导学生填写卷头,根本没有时间提前观看试卷内容,更没有时间给学生进行辅导,另外,凡是语数英三科都统考的年级,教委还会安排几个学校相互委派老师进行监考。

扩展资料:
期末统考有着以下特点:
1、 全区统一考试范围,可以避免同区内不同学校之间的考察范围不一;
2、根据统一考纲的要求,由区教研员联合命题,有利于减少同区内不同学校之间的命题差异,使得试题更加接近中考难度;
3、 使用改卷系统全区统一扫描改卷,由老师集中统一批改,得出的成绩更加真实有效、更加公正公平。
正因为各区的期末区统考都是严格按照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操作的,与中考的要求(考察范围统一、由指定专家联合命题、电脑改卷)基本一致,让学生获得“第一次的中考感受”,因此,我们通常把初三每学年第一学期的期末区统考定义为“小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