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和评分标准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和评分标准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积极性,我院将对学生的调查报告进行评比。特制定如下评分标准:
  1、评分目的:
  本次社会调查报告旨在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计分标准
  本评分标准按100分计,85-100分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0-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3、评分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选题的得当;调查报告或实习的真实性;现象陈述的合理性;问题分析的深刻、翔实;问题解决措施的合理到位;报告结构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语言的表达;字数要求。
  4、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分数
  评分标准
  85-100
  (优秀)
  报告选题具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
  全面如实阐述某个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实际进行了社会调查工作;
  现象分析的非常深刻、翔实;
  问题解决措施和方案非常合理、到位;
  报告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报告语言非常简洁流畅,叙述非常清楚明了。
  字数符合要求。
  70-84
  (良好)
  选题具有比较积极的社会意义,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能如实阐述某个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实际进行了社会调查工作;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措施和方案;
  报告结构比较规范,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字数符合要求。
  60-69
  (合格)
  选题恰当,基本能理论联系实际;
  基本能如实反映某个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实际进行了社会调查工作;
  提出了一定的问题解决措施和方案;
  结构基本规范,内容基本充实,语言基本达意;
  字数符合要求。
  60分以下
  (不合格)
  选题消极,理论脱离实际;
  不能如实反映某个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没有进行社会调查工作;
  结构不规范,内容贫乏,语言不流畅,词不达意。
  字数不符合要求。
  项目
  评分
  选题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10
  报告结构严谨规范,逻辑性强
  10
  全面如实阐述某个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
  10
  实际实地进行了社会调查工作,有数据资料(非通过网络资料整理)
  20
  问题解决措施和方案非常合理、到位
  10
  报告 中有个人见解或结论
  10
  语言简洁流畅,叙述清楚明了
  10
  运用了一定 的数据调查分析方法
  10
  字数适中
  10
  5、评选程序
  (1)班级初选
  首先将所有学生的报告在班内进行初选,班主任参照评分要求对本班学生提交的报告进行评判,并在班内评定优秀的报告提交到学院参加评选。每班提交的优秀报告的数量不得高于本班人数的40%。
  (2)学院评选
  学院将各班提交的报告按年级进行总评,评审组由学院主管领导、年级辅导员和若干班主任构成。在每个年级内评选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若干。被评为优秀及以上奖项的调查报告颁发荣誉证书,并在学院刊物《呼吸》上设立专刊予以刊载。
  6、奖励
  对于提交调查报告,获得一等奖的同学本学年的综合测评加1.5分;获得二等奖的同学加1.3分;获得三等奖的同学加1分;获得优秀奖的同学加0.5分;被评为合格的同学不加分;被评为不合格或没有提交报告的同学综合测评扣0.5分。如有恶性抄袭的同学综合测评扣1分。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原发布者:1105丶小二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调查目的:现在,很多在校大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去兼职或者在寒暑假期间做假期工,从而来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而对于兼职假期工的认识,大学生们持有的观点是不同的。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是当代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到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受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好的成长成才。调查对象:就本次的调查目的来说,我们的调查群体是当代在校大学生。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在读大学生10名,其中安徽建筑大学4名,安徽大学2名,合肥学院2名,新华学院1名,三联学院1名。年级分别为大一学生5名,大二学生3名,大三学生2名。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假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10份,收回有效问卷10份。  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社会实践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更新周期不断加快的当代社会,各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质量。而人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创新能力紧密相关。目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而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着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支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新世纪赋予高等教育的重任。
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首先,大学生要明确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树立培养创新的思想。物质是意识赖以产生的基础,意识则是人形成思想、观念并进而升华到精神的前提。而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人们的行动总是在一定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因此,培育创新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并应注重大学生创新观念的更新。
其次,持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开阔的视野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条件,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亦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否则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讲座等方式,开拓视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不仅仅依靠教材上的知识,更要敢于问“为什么”,敢于打破陈规,敢于在别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第三,大学生要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即提出新的看法、观点,也就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的过程,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想象力对于创造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的:“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因此,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对于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来说十分必要。
第四, 要自觉营造活跃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认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体现创新教育要求的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实践活动,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课外活动安排、物质和精神的校园环境、学生社会实践中,并透过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大学生可以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以社团和学生宿舍、班级为组织, 重点开拓和深入提高开阔视野、培养兴趣、实际动手等方面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中,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场所通常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还应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
最后,大学生要自觉探讨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加强与老师的交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有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有碍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大学应当努力探讨新的教学方法,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来吸收已有文化成果、探索某些未知问题,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发掘自身潜力。同时,大学生要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自身兴趣获得优先培养,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性得以彻底解放。此外,师生间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应不断加强与老师的交流,陈述自己对教育模式的看法,以及提出改革的建议。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民族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着眼未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青年大学生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如何写拟选课题与本人实习,社会实践,调研的关系

预期成果:
1.调研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摘要、关键词、标题、队员、正文、参考文献等、问卷成果、访谈成果、问题分析、相关建议等。
2.团队活动总结。由专人负责记录实践活动的时间、行程、资金花费、活动开展情况、社会效益、团队收获以及其它相关内容。
3.队员个人日记。记录每位成员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与感想,每人至少上交三篇。
4.学以致用。根据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我们的专业背景.
5.影像资料。在调研过程中拍摄队员实践活动照片和视频.
6.媒体宣传。充分发挥人人网、微博等通讯工具对实践活动予以全程动态呈现,并积极联系主流媒体如《新京报》、《人民日报》等予以关注或报道。

社会调查报告需要注释与参考文献吗

需要!下面是相关要求:

1、注释

注释是对社会调查报告中所应用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是对引文出处的说明,采用脚注的形式。

格式要求:

通常是将光标放置在加注之处,然后鼠标点击“插入”,出现下拉菜单,找到其中的“引用”目录,点开其中的“脚注和尾注”栏,找到“自定义标记”,写入“[1]”,再点击“插入”即可。完成后,加注之处右上角会出现相应的注号,形式为“[1]”,同时,本页末有一横线与正文分开,以便加写注文。注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小5号宋体。

引用著作时,注文的编写顺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中间用逗号隔开;引用文章时,注文的编写顺序为:作者、文章标题、刊物名、期数,中间用逗号隔开。

2、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等的记录。

格式要求:

“参考文献”要素本身用4号黑体加粗,在正文或附录后空两行顶格排列;另起一行空两格用5号宋体排列参考文献内容,具体编排形式参考注释中注文的编写顺序。参考文献的编号要连续。

关于大学生应该就业还是考研的辩论赛

你是反方代表,支持大学生应该继续考研而不是先就业。那么问题来了:1、请问正方“近两年本科毕业生考研比例是多少?你们做过调查吗?”2、大学毕业生没有实践经验容易找到专业对口、待遇高的工作单位吗?3、你们可能会说可以考在职研究生工作考研两不误,然而近两年在职研究生占比多少(占应届毕业生考研的比例和已经就业的同批次毕业生比例多少)?这三个问题要求正方用准确数据发言一般比较困难,因为他们很难统计出准确数据。最后是反方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