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魏晋玄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影响了多少人 玄学的主要派别和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

魏晋玄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影响了多少人

所谓玄学,实际上是魏晋时期的儒学。它是用道家的一些观点,来解释儒家的思想,名义上是道、儒结合,核心仍是儒家思想。它所以叫玄学,是因为儒家的《易经》与道家的《老子》、《庄子》曾被称为三玄,而这种思想学说又是以这三部书为根据的。玄学产生于魏晋决不是偶然的。其原因主要有二:(1)自汉武帝确定“独尊儒术”以来,今文经学派利用谶纬,使儒学变得越来越迷信、空疏、荒诞。
不少人要求抛弃这些东西,发出了“叛散五经,灭弃风雅,百家杂碎,请用从火”①的呼喊,要求用新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历史。(2)经过东汉年的农民大起义,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和冲击,在人民群众中的欺骗作用大为削弱,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来为统治者服务,于是玄学便应运而生。同时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长期动乱,很多士人感到上进无路,思想苦闷、消极,倾向于“玄虚淡泊,与道逍遥”,这也为玄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
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比较早的是何晏和王弼。何晏著有《论语集解》和《道德论》,王弼著有《易注》、《老子注》。玄学稍后的①《后汉书·仲长统传》。代表人物是康和阮籍,再后是向秀和郭象。玄学是一种以“无”为世界万物之本源的哪心主义本体论。他们根据老子、庄子的一些观点认为:“天地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①何晏说:“有之为有,待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③王弼说:“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
而“无”又是“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④这就是说,作为世界万物的“有”,都是由“无”产生的,而“无”又是一种看不见形,听不到声,非常神秘、不可认识的精神实体。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它完全是为士族大地主服务的。它要人们忘掉外部世界,把一切都消融在内心中,通过玄思冥想,去认识、把握那个至高无上的“无”。有了这种精神状态,有谁还去进行反抗呢?更为奇妙的是,玄学派虽然宣传万事皆本于“无”,但他们并不否定名教,认为名教和“无”是一致的,并且是从“无”产生出来的,因此,人们必须遵从名教。
“立名分一定尊卑”,是他们的实质性的目的。王弼说:“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夫少者,多之所贵;寡者,众之所宗也。”⑥尽管他们把道理说得那么虚无玄妙,不可捉摸,但说到关节处,还是为了那个“少”和“寡”。以寡治众,以少统多,鲜明地昭示了玄学的阶级属性康和阮籍在曹魏与司马氏争夺权利的斗争中,站在鲁氏一边,曹氏失败后,他们思想很苦闷,但于司马氏的迫害和压力,不敢明确地表示自己的意见,思想上谈玄说虚,行动上放纵颓废。稿康能“爱不于情,忧喜不流于意。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①这明确地表示了他的消极差世之见。
由于他们痛恨司马氏一方面抱住名教不放,一方面又篡权弑君的卑劣行为,因而曾猛烈地抨击名教和礼法,借以抗议司马氏玩弄名教实现自己政治野心的行径。嵇康明确表示自己“每诽汤武而薄周孔”②。当时有人视“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夜”,嵇康很不赞成,他“以六经为荒秽,以仁义为臭腐”则向之不学,未必为长夜,六经未必为太阳也。”③阮籍把那些所谓礼法之士比为裤中之虱,“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裤裆”,他们是以礼法为掩护的害人虫。他还尖锐而明确地指出:“汝君子之礼法,诚天下助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④因此,他们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阮籍这些言论,在当时和以后都有进步意义,但作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们不可能真正否定名教,他们所最关心的仍是门阀地主的统治是否巩固。
嵇康说的:“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玄化交通,天人交泰。”⑤这大体上表达出他们的政治目的。向秀和郭象是西晋末年的玄学代表人物。他们通过注解《庄》来阐发自己的思想观点。由于反玄学派的不断批判,向秀和郭象已经改变了早期玄学派“以无为本”的提法,提出了“造物者无主而物自造”①的观点。郭象这个人能说会道,“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②他表面上否定有一个造物主存在,但他又认为万物产生的总根源是一个复杂的、搞不清楚的问题。这个搞不清楚的问题他称之谓“玄冥之境”。这就又回到唯心主义的道路上来了。
世间万物通过“玄冥之境”,自然而然地“独化”而生。对于“独化”而生的各种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也。”③这样,他就为统治者提供了非常精妙的思想统治武器。根据这种理论,郭象要人们重视“独化”,任其自然。而君主制也是一种自然。“千人聚,不以一人为主,不乱则散,故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此天之道,必至之宜。”④君臣上下,一切都是合乎自然的,犹天之自高,地之自卑,首自在上,足自居下”。他要人们尊重这个“天理自然”,不要胡思乱想。
做到了这一点,人们就能够安于其位,乐于其贫,“小大虽殊,逍遥一也“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玄学尽管他们有时谈得很玄远、迷茫,但一接触政治问题,他们还是要积极为门阀制度服务的玄学作为一个学派是极端腐朽的。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这突出地表现为两点:(1)逃避现实,明哲保身。一些谈玄之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不着边际,毫无实际意义。司马昭曾说阮籍是“天下至慎”之人,“吾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这种清谈之风越刮越大,不知影响、麻醉了多少人。西晋所以短期而亡,与此不无关系。王衍为石勒所擒,临刑前说:“鸣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一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①。(2)颓废、放纵。他们自视清高,放荡无羁,不与“世俗”为伍。有的人纵酒狂饮,脱衣裸形,客人来访,也不遮蔽。别人讥评他,也不以为然,还说自己是以天地为屋,以居室为衣。这种颓废、放纵的精神状态,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总之,玄学代表了门阀地主的愿望和要求,适应了他们腐朽没落、消极空虚的精神状态。随着门阀地主的败落,玄学自然也就衰落了。

玄学的主要派别和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

玄学中是有派别的,玄学家们对于有无的了解有所不同,因此就分为三派,都是围绕有无问题立论的。一派是王弼、何晏的“贵无论”,一派是裴頠的“崇有论”,一派是郭象的“无无论”。现在需要说明的是,从哲学的观点看,这些不同应该怎样理解。 上边讲过,“群有”、“有”、“无”是玄学中的三个主要概念。从人类的认识过程说,认识是从“群有”抽象出来“有”,或者说是概括出来。又从“有”分析出来“无”,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详细经过上边已经讲了。从认识论方面说,“无”是这个过程最后得到的一个概念。它是从“辩名析理”得来的。到了这个概念,“辩名析理”的方法就用尽了。“辩名析理”的方法就是本体论的方法。从本体论的方法看,这个认识发展的过程是很容易了解的,也没有什么不合理之处。 可是有些人,把这个过程了解为宇宙形成的过程,把用本体论方法所得的最后的概念,了解为宇宙形成的最初的实体,把认识的过程弄颠倒了。这种颠倒,在《老子》中就已经有了。它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王弼也说:“凡有皆始于无。”(《老子注》)从认识的过程说,本来是天地万物→有→无;把它颠倒了,就成为无→有→天地万物。经过这样一颠倒,这个无就成为一种实体,称之为“道”。《老子》本来说道是“象帝之先”,经过这么一颠倒,就不仅“象帝之先”,而且就是“帝之先”了,成为造物主了。对于“无”持这种理解的玄学家,就是贵无派。 反对贵无派的崇有派,反对这种理解,把贵无派的这种颠倒又颠倒过来,这就是裴頠崇有论的主要之点。 不承认“道”或“无”是一种实体,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生出,不需要有一个造物者,这就是郭象所说的:“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庄子·齐物论》“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注)这就是无无派的主要论点。无无派和崇有派在反对“无”是一种实体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他们所说的“有”,都是“群有”。所以从哲学意义上说,无无派就是崇有派。因此“贵无”和“崇有”的不同,也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不同之点。 刘孝标说,袁宏的《名士传》把魏晋时期的名士分为“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世说新语·文学》注)。这实际上就是把玄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按这些名士的思想内容说,“正始”和“竹林”应该是一个阶段,即贵无论阶段。“竹林名士”的主要代表人物阮籍和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实际上是对正始玄风的一种补充。正始玄风的代表人物何晏、王弼是在自然观方面讲贵无;阮籍、嵇康是在社会思想方面讲贵无。这种贵无表现在对于名教的批判,所以他们是互相补充的。竹林七贤的时代也是紧接着正始的,其中有些人也都是正始时代的人,所以袁宏所说的这两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阶段。袁宏把竹林七贤从正始玄风中划分出来,这种做法不能反映玄学发展的实际情况。 袁宏所说的“中朝”,是指西晋中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裴頠的崇有论和郭象的无无论。裴頠的崇有论,否定了贵无论的自然观,认为“无不能生有”;也否定了贵无论的社会政治理论,认为名教不可越。郭象的无无论否定了贵无论的自然观,但不否认贵无论所讲的玄远精神境界,认为自然与名教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认为任自然不必越名教。他也讲所谓“玄冥之境”、“惚怳之庭”,并且认为有了这种精神境界的人,才最宜于作社会的统治者,这即是他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他的三个主要论点是“造物无物”、“物之自造”、“内圣外王”。他把这三个论点都在《庄子序》中明确扼要地讲了出来。 照这样看起来,魏晋玄学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贵无论,第二阶段是裴頠的崇有论,第三阶段是郭象的无无论。就玄学说,贵无论是肯定,裴頠的崇有论是否定,郭象的无无论是否定之否定。郭象的《庄子注》是魏晋玄学发展的高峰。 郭象以后,出现了《列子》和张湛的《列子注》。《列子》是一部拼凑的书,《列子注》也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论点,这不能算是玄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只能算是一个尾声。 玄学发展的这三个阶段中,王弼、何晏的贵无论是肯定,裴頠的崇有论是否定,郭象的无无论是否定之否定,它否定了裴頠对于“玄远”和“越名教”的否定。

4,魏晋玄学有哪些流派,代表人物各是谁

第一派是夏侯玄、何晏、王弼为正始名士;
第二派是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为竹林名士;
第三派是裴頠、王衍、庾敳、王承、阮修、卫玠、谢鲲为中朝(即西晋,往往特指元康年间)名士。
正始玄学(约240~249年)以王弼、何晏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由汉末才性问题的讨论演进到玄学本体论的范围。尤以王弼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最大。正始名士形成于魏明帝太和时期,被称之为“四聪八达”,主要人物有何晏、夏侯玄、诸葛诞、荀粲、裴徽等,曹芳登基第二年,改年号为正始(公元240-249年),“四聪八达”分子纷纷掌权,史称“正始名士”,影响了年轻一代的思想。之后又有王弼、钟会等少年思想家总结并升华了早期正式名士的思想成果,奠定了早期玄学的理论基础。
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用道家思想解释《周易》。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是魏晋玄学家最喜谈论的著作。
《周易》、《老子》,著《论语释疑》,皆以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企图齐一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王、何等玄学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哲学问题问难析理,反复辩论,称为“清谈”,这是玄学发展的独特方式。
竹林玄学(约255~262年)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在哲学上嵇、阮与向秀利用了王弼体系的内在矛盾分别发展了王弼“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思想,使正始时期的玄学向两个方面发展。嵇康、阮籍作为竹林名士,主要活动时期应在司马氏当政时期,嵇、阮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应是一个无利害冲突的和谐整体。他们认为名教破坏了这种和谐状态,因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对司马氏集团以名教掩饰政治上的腐败极为不满,否认自然与名教一致。向秀与嵇、阮相反,认为自然与名教不相矛盾,用“称情”、“得性”解释“自然”,提出“有生则有情,称情则自然”的主张,认为人的欲望与自然“不得相外”。在有无关系上承认有一个“不生不死”的生物之本作为万有生生化化的根据,但引进了“自生”、“自化”的概念,成为玄学发展中从王弼的贵无向裴頠、郭象的崇有过渡的中间环节。
太康十年(公元290年),晋惠帝即位。元康元年,太后贾南风掌权,而后出现了9年的和平年代,即元康时代。元康年间,随着西晋开国元勋自然生命的结束,西晋前期的礼法派已不复存在,礼法派的子弟开始了玄学化过程,与玄学家族的后代融为一体,于西晋元康时期走上了历史舞台,史称“元康名士”。元康名士分为两代,一为中年稳健派,以王衍、乐广、裴楷为代表;一为“元康放达派”,以王澄、阮瞻、庾顗、谢鲲等“八达”为代表。
西晋玄学(约263~316年)以裴頠、郭象为代表,构成玄学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玄学仍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嵇、阮“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由贵无派发展到极端,使当时一些名士如阮瞻、王澄、谢鲲等人,继承嵇、阮思想中颓废的一面,嗜酒极欲,追求表面形迹上的放达。这种放浪形骸的拙劣模仿完全窒息了玄学贵无派在思想上的创造力,使它走向没落。
中国哲学发展到魏晋时期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魏晋玄学是一种思辨性很强的哲学,它比较注重抽象理论的探讨,而抽想理论则需要通过一系列哲学概念以及这些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表现出来。因此魏晋玄学使中国哲学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间的关系的探讨大大发展起来,尽管许多概念在以前的思想中也使用过,但魏晋玄学家却给了他们以新的意义。此外在命题、理论及其方法上魏晋玄学也有了极大发展。

风水玄学入门看什么书

自学风水,应该学习阳宅居家风水;阴宅墓地风水自学特别不容易,自学成功率特小。
阳宅书籍应该多看古籍:阳宅爱众,阳宅三要,阳宅大全,阳宅十书,虽然比较难懂,但可以少走弯路,不像现在一些大师写的书籍,故弄玄虚,容易把人误导。

魏晋时期的玄学是以什么为基础的

是以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为基础。东汉末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正统儒家名教之学也开始失去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形而上的哲学论辩。 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 魏晋人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或三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解放出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企图使中国哲学在老庄思想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大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 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上的贵无与崇有两派。贵无派主张“以无为本”,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道”或“无”,世界万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个本体,形形色色的宇宙万物,都是这个本体的表现,即所谓“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崇有派主张“自生而必体有”,反对贵无派“以无为本”的说法,认为“有”之所以发生,并非另外有一个东西使之成为“有”,而是万物“自生”、“自有”,把宇宙的全体看成是由万物自身所构成的,即所谓“始生者﹐自生也”,“总混群本﹐终极之道也”。

魏晋玄学名词解释

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其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前人未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讨的问题。玄学重视万物根源存有等相关论题,深受老庄思想影响,而有深入发展,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为魏晋玄学重要论著,更为老、庄最首要注疏。而当时名士诠释儒家典籍,如何晏《论语集解》、王弼《周易注》、《论语释疑》、《周易略例》等多以道家思想,援引解释儒家观念。会通孔老」乃为当时重要议题。

自学数电和模电之前要先学什么,需要哪些基础?

,你买的那两本书很好。学数电模电你必须先扎扎实实地把电路理论基础学好,数电对电路理论知识要求不高,模电就必须在学好电路的基础上去学习,不然无从学起。

高等代数。基础解系怎么求?要通用的方法。求AX=0的基础解系。

1、如何求基础解系:
设n为未知量个数,r为矩阵的秩。只要找到齐次线性方程组的n-r 个自由未知量,就可以获得它的基础解系。具体地说,我们先通过初等行变换把系数矩阵化为阶梯形,那么阶梯形的非零行数就是系数矩阵的秩。把每一个非零行最左端的未知量保留在方程组的左端,其余n-r 个未知量移到等式右端,再令右端 n-r个未知量其中的一个为1,其余为零,这样可以得到 n-r个解向量,这 n-r个解向量构成了方程组的基础解系。
2、AX=0的基础解系,例如:
(1)1 2 -3 -2
-2 3 5 4
-3 8 7 6
解: A-->
r2+2r1,r3+3r1,r2*(1/7)
1 2 -3 -2
0 7 -1 0
0 14 -2 0
r3-2r2
1 2 -3 -2
0 1 -1/7 0
0 0 0 0
r1-2r2
1 0 -19/7 -2
0 1 -1/7 0
0 0 0 0
基础解系为: a1=(19,1,7,0), a2=(2,0,0,1)
通解为: c1a1+c2a2, c1,c2为任意常数.

博士学位论文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综合研究。这三种类型都是指什么,有什么区别,谢谢

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主要包括:科学家自主创新的自由探索和国家战略任务的定向性基础研究;对基础科学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系统地进行采集、鉴定、分析、综合等科学研究基础性工作。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地球科学、生物科学;交叉学科: 工程科学、农业生物学、生物医学、信息科学 、能源科学、资源、环境与灾害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心理学与认知科学 、管理科学。
  应用研究:
  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基础研究是为了认识现象,获取关于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的知识,而不考虑其直接的应用,应用研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应用目的。
  ——具有特定的实际目的或应用目标,具体表现为: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
  ——在围绕特定目的或目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一般只影响科学技术的有限范围,并具有专门的性质,针对具体的领域、问题或情况,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一般可以这样说,所谓应用研究,就是将理论发展成为实际运用的形式。
  综合研究:
  综合研究是一个合成词汇;有综合和研究组成,在汉语中一般来说综合有三种意义;   1.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跟“分析”相对   2、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如,综合治理、综合平衡、综合大学、综合艺术等。   3、作家围绕一个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新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综合研究的一般概念是指在事物的研究过程中以把握整体的概念,全面的考虑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作为研究问题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