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怎样避免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问题 什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怎样避免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问题

面对一个竞争日益加剧的世界,中国青少年是否具有优良的心理素质不仅仅关系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随着竞争不断加剧,心理负荷不断增加,客观上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精神生活、心理健康水平在决定人的生活质量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正如美国心理卫生专家艾森伯格教授所言:“一旦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保证后,心理卫生在决定人们生活质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对此心理准备不足,心理承受力不强,害怕失败,现实中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的现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反差甚大。而目前的社会还缺乏足够的为青少年缓冲精神压力、排解心理不适的机制和机构,亟待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   1.把心理健康纳入到教师任职资格和继续教育系统   平时大家总提出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少有人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他们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没有身心健康的教师,就谈不上教育的进步,学生成长中的身心问题固然重要,教师的种种身心健康也同样重要。   一些与教师焦虑相关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小学教师源于各种环境压力的影响,由于缺少或没有得到社会的支持,自身又没有及时而有效的调整,致使相当多的教师表现出身心不适的症状:疲劳明显、神经症增多,食欲不振、急躁、抑郁,强迫症及注意力困难等。因此,我们在思考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应关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即教师承担着维护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任务,师生之间具有强烈的“互动性”,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影响力,也就是说,教师个人的烦恼与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或行为后果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它势必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处在“社会化”成长过程,进行选择生活方式的学生。   所以,应该把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纳入到所有教师的继续教育系统中,并把之作为教师任职资格的条件之一。   2.中小学按一定比例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   早在1999年8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已明确指出:“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有从事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   但五年过去了,除了大多数大学和一些城市重点中学配备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以外,绝大部分中小学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特别是广大的基层和农村中小学,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更是缺乏。WTO提出,每6000-7500学生中就应有一名学校心理服务工作者。2001年美国卫生局正式出台了《儿童心理健康国家行动议程》:其中几点值得借鉴:一是注重消除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上的误解和偏见,强调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整体健康的关键组成部分,青少年心理健康疾病和其它疾病一样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见不得人的,也不是不可以防治的;二是强调教育,提出要采取措施培训教师、家长和医务工作者,让他们能更好地识别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三是非常重视发挥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合力,认为要真正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必须最广泛动员各种资源,消除部门分割管理,同时还须加强相关的基础建设。议程的实施标志着美国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国家级战略基本形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各类学校积极就用教育学心理成果帮助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当前在教学机构从事心理学服务的专家已达3.5万人。按这个标准,我国应有2万名以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者。   3.加强媒体宣传的自律意识,报道青少年事件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绝对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电影、影视和网络游戏,要考虑到青少年这一特殊受众群体的成长需要,不能为了票房价值,把暴力、色情、毒品和赌博这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化垃圾一古脑儿端给青少年。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做法,如对影片、游戏、玩具的分级制,规定哪个等级标准的传媒内容才适合青少年。   4.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开设青少年成长指导课,把青春期的性教育和生涯发展相结合   1956年,瑞典政府规定性教育为中小学的必修课。1967年,美国“全国学校委员会联合会”和“美国学校管理者联合会”联合通过一项决议,呼吁推行中小学12年连续性教育,要求各校拨出课时进行专门的性教育。此后,德、日、英等西方国家纷纷在中小学开设了性教育课程。各国开设的性教育课程各有其特点,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在非常重视性生理、性心理知识教育的同时,都没有忘记把性道德教育作为对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美国性知识和性教育指导委员会学习手册》中就强调,必须通过性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性表达和发展客观的和共同遵守的性交往原则和态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关系,能从与同性或异性的交往中获得关心,并从性教育中懂得有性关系的义务和责任”,“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性价值观,能以理性来做出明智的性决定”。瑞典的性教育指导书《人际关系导论》中也阐明了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性和其他人际关系方面的信念、思想和价值观,以便接受性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并对其他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性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个人的发展、社会关系及社会构成有密切联系。”   开设青少年成长指导课的任务主要是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关于青少年研究的成果,整合形成有关青少年成长必需的基本知识,以此为依据开展多种有效的活动,指导青少年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培养青少年“学会成长”的能力与技能,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结合青少年成长的实际和我国教育面临的现状,青少年成长指导的内容主要应包括生理发育指导、学习方法指导、社会适应指导、自我意识发展指导、健康发展指导五个主要部分。   5.建立社区心理咨询和帮教网络   社区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三监护人。在国外,社区建有青少年事务所,对社区青少年进行帮教。如英国社区照顾的对象是三种人:老年人、青少年和残疾人。青少年的社区照顾是社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所提供的全面关怀。它不仅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完善的社区环境和充分的活动设施,而且对第一、第二人的职责进行监督。如果发现家长有虐待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为,就马上进行社区干预,按照相关,或者把受虐待的孩子接到儿童照顾中心,或者为其找个“免费”的家,待他们的家庭情况好转、双亲真心悔改后再把孩子送回。如果学校中有人侵犯学生的行为,就马上进行以社区为基础的司法干预,社区法院会对当事人进行法律裁决,视情况给予不同的法律制裁。   国外和香港地区都有社工这一职业,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都是经过严格的心理咨询培训的专业人员,专兼职人员相结合,并且活跃在各个社区,进行青少年(包括成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们的工作使大量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受益。当前,我国大约有150多所高校已经设置了社会工作这一专业,陆续将有社会工作的毕业生到社会求职,这为创建以社区为中小的心理咨询和帮教网络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但目前,我们国家对社会工作这一职业工作的性质和定位还不是很清楚,当前从事这一事务的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身份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单位的职工;既没有固定编制,也不算正式聘用,身份很尴尬,这就不能为社区青少年事务工作吸纳到合格的人才。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6.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混为一谈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已有明确的说明:(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密切的联系,但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也不能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2)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谨慎使用测试量表或其它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量;所用量表和测试手段一定要科学,不能简单靠量表测试结果下结论;对心理测试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严格保密等等。

什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是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公民的心理素质。具体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1、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2、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3、根据受教育者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帮助他们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的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学会认识环境,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更好、更快地适应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掌握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适应学校生活,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每项工作的开展都应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服务。

请问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和心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音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以上是本人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解,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简答题试述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 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 响, 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 导作用的因素。 教育与心理发展的 教育受个体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 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能促进个 体的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作用。 个体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生 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 面。生理准备状态,尤其是脑和神 经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程度, 是个体 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 心理准备状 态包括智力因素的准备和非智力 因素的准备两个方面。
(2)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 作用。
1、发展性教学;教育受个 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 仅 仅是教育与心理发展关系的一个 方面。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中, 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教育对心理 发展的促进作用。
2、早期教育。

作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谈谈学习小学儿童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学了学前儿童心理学,你就比较能理解每个时期的幼儿发展情况,你就比较能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为什么是这样,自然而然能够和他们打成一片,而且能用他们接受的方式来教育他们,知道什么样的东西他们能学会,超出他们认知发展的东西就不要乱教。过早强迫他们学习他们无法接受的东西,等于揠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