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研究生考试公共课谁出题 考研试卷是统一改吗?

研究生考试公共课谁出题

好几个大学的老师(副教授以上)考前被关起来一起出题
一般来自北京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等等

考研试卷是统一改吗?

报名是没有区别的,报名地点一般就是考试地点。试卷不是统一批改的,按地区分,一般以省为单位!比如你在北京报名,报考上海的学校,你的考试地点是在北京的,但你公共课和专业课的试卷是在上海进行批改的。就是说试卷批改的地方决定于你报考学校所在的地点,报名地点决定考试地点!不知道说清楚没有。

公共选修课有哪些?

就内容来说,基本上学校有什么专业,就会相应开设什么选修课,还有一些其他课程(教育,艺术类的)。
文学类:比如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方面的。
语言学:各种外国语言,有的还有地方方言(比如有些学校就有粤语选修课)。
理学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专业。
计算机类:计算机基础,各种软件使用,编程语言,多媒体设计等等。
工学:比如机电工程类,建筑学等等工科技术方面的专业。
艺术类:比如音乐,舞蹈,美术类的专业。体育类: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如篮球,羽毛球。
教育类:如心理学,思想政治,大学生恋爱,青春生活等等关于大学生教育的课程。经济管理类:经济学,管理学,比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
娱乐类:各种牌类游戏课程等。
医学类:比如药理学,卫生学,基础医学等等。
实事政治类:如当前国际形势,国内趣事评论等等。


大学选修课与学分
大学选修课可以概括分为两类: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一般要求的学分不高,在10个学分左右,部分学校有限制其中要含有几个学分的人文类和科技类课程。专业选修课一般只有本专业的学生可以选,大多为专业课程,总学分要求在20分以上,是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选修课的学分要求一般是毕业的硬性指标,在修满学分后才有毕业资格。部分学校的学费与所选选修课的学分数相关。

大学为什么要开设选修课

选修课,在大学是公共课,学生一方面是为了修够学分,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学生自愿原则,选自己喜欢的课程去学习了解。大学既然开设选修课,定有他自身的道理,他可以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且许多知识和社会紧密联系,譬如,知识产权法,艺术导论,心理学.......

考研数学基础题,中档题和难题的比例是多少?

考研跟高考不一样,属于选拔性考试,它的出题方针就是要故意提高难度,刷下大部分考生的,所以有难度的必需的,特别基础的问题是不会出的。
只知道数三里面的高数、线代、概率,三部分的分值大约是5:3:2这样,其中高数题型变化比较大,大家都说是最难的,线代其次,基本不变的是概率。我自己复习的经验:线代属于万变不离其宗,把几种解题思路掌握了就都能够做对路,概率属于看一眼题目就知道是考哪个公式的,需要把公式都背清楚了。高数难是因为本身大纲里的内容多,出题又考计算力,又考公式变形的能力,难的题目都属于变一点就完全不是一个做法的那种,需要大量的练习。但是送分题还是有的,按步骤给分也很宽松。
关于比例问题:研究生考试从八几年才开始组织,不像高考那样考了很长时间都很规范了。研究生的卷子就是教育部找一帮大学教授,临时组成出题组,大家拼题。老师不一样,题的难度也不一样,你对比一下历年真题就能看出来了。而且前面几年研究生没有扩招,考研的也没多少人,水平也低,数学卷子是100分的。那时的比例跟现在年年扩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完全是两个概念了。而且现在应届的、同等学力的、在职的、辞职的,跨学校、跨专业的,大家都可以考研,考生的背景很大不同,单看一个比例没有意义。
另外,这个‘失败’也有很多含义:10月报名时有人还没决定考哪个专业,就索性都报了,最后他只能考一个,剩下的那些就都算弃考了;还有人是考完第一门后面就不来了,到最后一场可能考场里都没几个考生了;应届的有很多是一边找工作一边考研的,找到超好的工作了,或者申请到国外的研究生了,干脆就不去考了。
而且考研是看总分的呀,你数学不好不是还有另外三门呢么,数学保证过线,其他三门考高些也没问题啊。所以下了决心考研,就一门心思的看书做题,好好复习,要有信心,总拿比例这种东西自己吓唬自己,实在是浪费时间的。

研究生复试政审表本人,直系亲属有无重大问题,是否经过审查

这些都是考生所在单位填写的,本人应该不能填写。
一般没问题都是填:无。然后下面还有一栏是考生所在单位审查意见大概是填:经考察/审查,xxx同学拥护党的领导,政治历史清白,同样推荐。然后签上党组织负责任的名字再盖一下章就可以了。

怎么查看每个大学各个专业所安排的课程?

方法一:每个学校都有它的教务处网站,登录自己的学号和密码,点击课表查询,就会看到你的课程表了。
方法二:使用超级课程表这个软件,可以查到所有的课程,而且还能查到每个任课老师在其他时间段的课表。

世界上最早使用课程一词提出来的人是谁

唐朝孔颖
“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 》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扩展资料: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作用:
(1)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2)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3)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
(4)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
(5)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6)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学工作的依据。
(7)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课程即教材: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
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