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有何想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关精神,为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教师[2004]4号)有关要求,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我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标准》是指导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我部将依据《标准》研究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健康发展。 附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关精神,特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 第一部分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一、意识与态度 (一) 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 (一)教学设计与实施 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教学支持与管理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三)科研与发展 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四)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就学习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 四、社会责任 (一)公平利用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 (二)有效应用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三)健康使用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 规范行为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第二部分 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一、意识与态度 (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推动在管理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推动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支持教师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密切关注新技术的价值并不断挖掘其教育应用潜力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促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促进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促进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具有对教学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管理能力与个人素质不断提高的意识与态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师创造终身学习环境的意识与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2.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畴。 3.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 4.掌握绩效技术、知识管理和课程开发的基本知识。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4.掌握课程规划、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 (一)决策与规划 1.制定并实施教育技术应用计划以及应用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条例与法规。 2.能够根据地区特点和实际教育状况,宏观调配学习资源,规划和设计教育系统。 3.能够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数据辅助决策过程。 (二)组织与运用 1.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保证教育技术应用计划的贯彻和执行。 2.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促进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建。 3.能组织与协调各种资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学活动。 4.能运用技术辅助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有何想

第、知识与能力面: 1.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概念理解其意义作用 2.解信息技术与科整合基本概念 3.掌握教设计程及其关键环节 4.懂媒体特点解各类媒体教与支持作用 5.运用技术进行教形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第二、程与面: 1.编写习笔记准备传中国校与友同事共享习中国空间辟友观点专题志 2、完节课教单元、主题教设计并能够据实施与展示、研讨教 3.掌握析演示型教媒体特点提高实际教应用能力 3.运用文字编辑软件编制用教文档运用中国络工具搜集教资源运用媒体工具offfice2003、windows画图、格式化工厂、声影9.0等文本、图片、声音、画等资源进行简单加工处理运用简单课件制作工具或中国页制作工具整合教资源 4.使用用形性评价、总结性评价量规设计课堂教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是广大师生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手段,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上教学条件的日渐成熟,完整和先进的网络已成为衡量学校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投入大量资金完成前期硬件设备建设的同时,后期教学资源在具体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率,即避免硬件上的重复建设,又能提升网络应用效果,下面就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谈一下个人的见解,供大家交流。 一,弄清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现代教育技术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有其特定含义和应用范畴,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典型应用。 1,现代教育技术是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是一种学习工具,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 2,现代教育技术是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服务的. 3,现代教育技术是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如辅助学校的学生学籍管理、人事管理、教学教务管理、行政事务管理、总务后勤管理等。 4,现代教育技术是沟通学校与外面的窗口,利用它即可以从校外获取各种信息,也可以向外发布各种信息,所以说现代教育技术应具有教学、教研、管理和沟通等功能。 二、应用探讨 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就在应用上,若机器闲置,就是资金的浪费,应用才能真正体现网络的价值。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学生。 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托多种媒体的教学资源和学校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自主学习,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的好坏关系到能否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和教学效果及质量。因此我校在校园网上开辟了“成长乐园”、“寄宿风采”“心灵驿站”“e图书馆”等板块利用这些板块学生可以尽情的倾诉自己的心声、感受自己成长的快乐、展现自己的风采。利用宽带网学生上微机课就可以查找资料,制作自己的学具。 可见,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是实施现代网络教育的核心条件。它不仅传输教学内容和信息.而且是沟通教与学的纽带和桥梁。教学资源管理工作就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利用可能的条件,搞好资源建设和综合利用,为学生提供适用的、有效的和优质的学习资源。由此可见,教育中的三要素应为资源、服务和学生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师。 我校在教学资源上下了很大大功夫。在校园网上开辟了“教育视点”“教育科研”“教育社区”“网络日记”“视频点拨”等板块。“教育视点”为老师们提供了国内外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科研”是老师们针对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教育困惑进行有组织的探讨、学习。“教育社区”和“网络日记”是教师们的乐园教师们通过“社区”可以畅谈在教学中的收获、心得,并可以把当天上课出现的教育现象发布到网上来大家一起来探讨。达到共同研究、共同进步的目的。“网络日记”则是老师们闲暇之余释放自己心情的好去处。老师们可以记下自己一天的收获与心情。大家坐在电脑前尽情的交流、畅谈自己在这一天的喜与悲。而“视频点拨”则是老师们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地方老师们通过看专家的课来查找自己在教学中不足。的另外学校又给各年级组创建了属于各年级组的网站。这样本年机组的老师就可以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里进行交流。老师们可以把自己的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资料、读书体会。一并发到此处进行学术交流。还有就是学校为全体老师引进了先进的教学资源库——华夏2000新课标资源和华教教育科研资源库。在这里老师们可以得到应用于教学中的广阔的资源。 网络教室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要实现网络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使校园内所有教室都是网络教室。从整体上我们已经把原有的两个微机室接入现代教育技术,辅以相应的软件。多媒体阶梯教室、综合主控室,不仅可以定期不定期进行公开课观摩教学,学校的会议、学术报告及学生的活动也可在这个地方举行,既能提高多媒体综合投影教室的使用率,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把多媒体阶梯教室与校园网连接起来,教师和学生就能够通过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培养他们使用网络的积极性。新楼每一个教室都配备一台台式电脑,老楼每一间教师都有一台接收器和一台电视。实现老师上课也不需要带电子教案,可以直接利用教室里的终端机从信息资源库中调用。综合主控室可以把教师需要的任何有关教学的资源搬到教室,这样教室变成网络室。另外我们给每一位教师配备了计算机,教师可通过自己的计算机进行资料的查询,软件的预览、修改,电子教案的准备等备课工作。在网上进行学术讨论,交流学术信息,并进行电子办公 再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学校管理。 建立学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立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学校领导提供及时、准确的管理信息,实现学校办公自动化,建立学籍管理,人事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系统。为将来提供决策支持下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中丰富的管理工具还可以将学校领导和各级行政管理售货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之得以集中精力来考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最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与校外的沟通。 学校可以通过主页向外界介绍学校的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发布招生信息,联系各层校友,扩大学校的影响。教师可以自己上网收集素材或通过教育和科研网交流教研信息。学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校园网对内发布校园信息,(校内新闻)。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辅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校内组织网络兴趣小组、建立学生网站、主页、校园电子刊物,网络讨论区等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跨学校的信息交流及联谊活动。 以上就是我校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应用。我们相信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方面先行一步。只要我们认真规划,准确把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的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源,加快建设步伐,我们一定能够建成一流教育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开创××教育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学习心得2000字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素养的基础和核心,人文的意义是人学,是人的反观、自省和自审之学。它超越了生理学的层面和心理学的意趣。而在人的自我超越之处领悟人性和人道,进而用人所创造的 价值之光去净化人的心灵。下面我就谈一谈学习的体会。 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本。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人文素养的缺失构成教师成长的最大障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师不可能真正成长起 来。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承担起历史重任,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因为没有人文素养的提高,就不会有教师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没有人文素养的教师,也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科学精神,也就不会有很高的审美修养。人文素养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根本之所在。科学离不开人文,否则就会失去主导,走向邪道。所以,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才能确实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只有具有人文素养才能真正懂得并尊重科学,努力去把握科学的本质,并把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人”看,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工程师”手下的“产品”,当作“园丁”手下的“花朵”。教育毕竟不同于植物的栽培或动物的饲养那样的工作。教育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的发展,而在主体间进行的一种精神交流和对话。通过这种交流对话,引导、激发学生的自觉意识、自尊意识,使其主动地寻求自我发展和进步的目标,不断完善自己。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 因此我要学会学习和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尤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还要向周围其他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还要积极向教学实践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思考、总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等等。 总之,努力读书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是我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我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

简述教育技术aect'94定义和aect'05定义,并分析两版定义的异同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布了著名的AECT1994定义,这个定义对教育技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但是,随着时间和科技的发展,教育技术所关注对象也在发展,因此教育技术的概念又赋予了新的涵义,为顺应时代发展,更好的定义教育技术,2004年美国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再次提出了新的定义,并于2005年正式公布,在我国被称为AECT2005定义,成为新时代定义的代表。对于这两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定义,我们有必要对这两个定义予以关注和深究。
一、AECT94与05定义内容分析
(一)94定义概述
AECT 9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
1994年,AECT(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出版了《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发表了教育技术定义: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AECT1994年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按照教育技术的AECT94定义,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其具体的内容:
1、设计: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的四个主要方面:教学系统设计、信息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
2、开发:是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态的过程。需要使用印刷技术、广播电视等视听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整合技术等。
3、运用:包括媒体的运用、革新与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等。
4、管理: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等。
5、评价:包括问题分析、参照标准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
94定义使我国电化教育界从只重视对“教”的研究转向“教”和“学”两方面的研究;从重视硬件建设、媒体使用与管理,转向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建设;从孤立地研究和发展技术、提供设备与技术的维修、服务,到重视技术和教育之内在结合,尤其是信息技术新环境下学习与教学模式创新。
(二)05定义概述
在2005年的《教育技术的含义》中,AECT2005定义的英文表述为: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 and resources.
AECT2005定义: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建、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践。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05定义的主要内容有一下几方面:
1、教育技术研究对象: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
2、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对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的创建、运用和管理。
3、教育技术研究目的: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
4、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5、教育技术包括三个范畴:创建、利用和管理。
(三)通过以上两个定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表:
时间
名称
研究领域
研究对象
理论基础
研究目标
1994
教学技术
理论、实践
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学习理论,系统方法
为了学习
2005
教育技术
研究,实践
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
创新理论,系统方法,道德规范
促进学习,提高绩效
二、对94定义和05定义的对比分析
对于94和05这两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定义,我国教育技术界给予高度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积极讨论、研究。定义一般是对事物属性最凝练的概括,理解定义我们要逐字句的分析理解。这两个定义的变化具体在哪些方面,二者各自有哪些优点和局限性。首先我们从两定义名词的变化入手:
①名称的变化:94定义的英文表述为“教学技术”,而05定义的英文表述为“教育技术”;
②教育技术领域的变化:94定义为“理论与实践”这两个研究领域,05定义确定为 “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③研究对象和目的的变化:94定义为“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05定义变换为“用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并有合适技术支持的过程和资源”;
④ 研究范畴的变化:94定义中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研究范畴,而在05定义被缩减为相关过程和资源的“创造、使用和管理”等三个范畴。
94定义和05定义可以分别用图1、图2 来表示:
图1 图2
其次,我们从两定义中名词术语的变化内涵研究:
第一、05定义把原来的“为了学习”改为“促进学习”。“为了学习”强调的只是“学”;“促进学习”则关注“学”与“教”的整个过程,所以由“为了学习”转向“促进学习”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提高,是和94定义相比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第二、05定义将原来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变换为“用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并有合适技术支持的过程和资源”。由于“促进学习”有赖于教,“绩效的提高”也与教有很大关系,所以这里所说的过程和资源是指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对于学校来说,就是指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与94定义相比,显得更加严谨——并非任意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而是伴随有合适技术的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这样就较好地克服了94定义未能体现教育技术学科特色的不足。05定义在前面加了起修饰作用的限定词(有合适技术的)不能理解为纯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
第三、除了强调相关过程和资源要促进学习之外,还强调要“提高绩效”。绩效的定义为:“绩效技术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结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对学习者来说,绩效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倾向和结果即学习者的能力及其在新环境中的迁移能力。05定义中增加了“提高学习绩效”这一目的,强调运用教育技术能更有效的学习,提高学习绩效。在05定义中强调学习者能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对于教育技术而言,“提高学习绩效”意味着对学习效率的追求,以更少的时间、努力和耗费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学习绩效强调了学习的含义,不单指获取知识,更强调注重培养和提高能力。对学习绩效的关注也使得教育技术更加联系现实世界,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教育技术的目的从为了学习扩大到促进学习和提高学习绩效。
绩效技术是教学系统设计成熟发展后的产物,94定义提出后,在领域内绩效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在05定义中明确地将其纳入其中,对拓宽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均有益处。
第四,在“实践”前面加上了“符合道德规范的”限定词。05定义对伦理道德的的理解不仅仅是知识产权、版权意识等,更重视社会责任感。在此之前,对技术的过度重视,使人们在教育技术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不道德的,甚至违法的行为,有些技术至上者一味地追求新技术的应用,而不考虑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以致给教育技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在教育技术领域,对职业道德的关注正在不断增强。05定义明确地把“符合道德规范”纳入专业定义之中,说明了教育技术这一领域正在不断地走向成熟和理智。
第五,在“过程”和“资源”前增加了限定词“合适技术的”,说明新定义更加强调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性与合适性。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性是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也是教育技术区别于其他教育领域中过程与资源的本质所在。定义中的“技术性的过程”是指基于有价值的目标的研究过程、反思性的实践过程。“技术性的资源”主要指的是通常意义上的各种媒体(硬件与软件)。同时,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还应是合适的,即必须注意到学习者、教育者、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学习资源等的具体情况。“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的应用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一定要注意合适性问题,遵循“最佳使用”原则。
第六、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发生了变化,用05定义的“ 创建、使用、管理”取代了94定义中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05定义中的三个范畴使用的都是动名词,包含了过程与状态双层含义;94定义中均使用了名词,仅能表示性质和状态等静态属性。
把94定义中的“设计”和“开发”两个范畴合并成了05定义中的“创造”一个范畴。“‘创造’包括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用来设计、开发有效学习必须的材料、扩展资源和支持条件。”可见,“创造”包括了“开发”、“设计”这两个过程,并且是一种比“开发”、“设计”更富内涵且要求更高的过程。也更能体现21世纪人们对创新的要求。
将94定义中的“运用”改为了“使用”。“使用”比“运用”更加注重要将学习者带入真实的环境之中,是以实际行动为中心的。
以上六个面都是05定义和94定义相比,有所前进、有所发展的突出优点。但是05定义也有其局限性。
第一、“研究”取代“理论”。以“研究”取代“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技术内涵的不定性,对澄清领域内的一些问题没有任何帮助;05定义中用“研究”取代94定义中的“理论”也可能会带来不少问题。教育技术要想成为一个专门领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就必然少不了理论的支持,而教育技术又是一个交叉学科,借用了许多其它学科的理论,因此适用于教育技术领域的理论的建设是很重要的。05定义在这方面的改变或许会使人们忽略对理论的研究,不利于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
第二、“实践”之前加上“符合伦理道德的”修饰语,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无疑是对的,但不是把它直接纳入定义而应通过制定专门的职业道德规范加以限制及约束。每一领域都有自己默认的职业道德规范。虽然职业道德问题重要,但是把“职业道德规范”明确纳入领域定义中合理性还需要再探讨。
第三、将“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研究范畴缩减为“创造,使用和管理”等三个范畴。新定义使用了比94定义更通俗化的术语,以便让更多的非教育技术专业人士理解;然而,这样做是以丧失教育技术理论框架的清晰性为代价的。系统方法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只有通过系统方法才能把握教育技术的本质。94定义的原有理论框架是历史形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已成为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相对独立而且稳定的研究范畴,其中涉及的概念、术语均已明确界定,且有各自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因此,若继续运用这一理论框架将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若代之以“创造”、“使用”之类未经明确界定的非专业术语,将既不利于本领域内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不利于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小结
两定义的变化有其背景和认识的变化,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94定义主要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辅;而05定义主要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94定义时,网络技术、网络教育刚刚起步,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抱有很大的期望;05定义时,网络技术、网络教育已经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绩效和深度学习。
94定义对我国教育技术界影响巨大,但是对于非教育技术专业的人士,很多人都不知所谓。原因之一就是教育技术的定义不容易为非专业人士所理解。05定义有志于让社会各界人士了解教育技术,因此05定义承担了专业沟通与公众宣传两种责任。要同时承担专业沟通与公众宣传两种责任,就要处理好专业化与通俗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05定义究竟能不能达到提出者预期的这一目的,还有待于时间与实践的检验。
领域的界定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工作。无论94还是05定义都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领域界定。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是随着该领域发展而不断进化成熟, 正如定义的作者所言,2005新定义也是“一个暂时性的定义, 是一个时代的印象”。这个定义合理与否还需得到实践的检验。因此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两个定义,不要拘泥于定义本身,而应分析定义深层次的内涵。从我国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具体实情出发, 批判的接受, 从中提取有利于我国教育技术发展, 有利于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 有利于我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 有利于教育技术概念在我国普及的要素, 真正地把理论用于实践, 用理论指导实践, 从而推动我国教育技术事业走向辉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