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经济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里的计算公式

经济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您好:
1. 答案选B,考查商业信用的概念。商业信用“是指在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卖方以商品形式向买方提供的信用。”——李健《金融学·第二版》P91
2. 答案选BDE,考查偏好的概念与假定。偏好是“消费者对任意两个商品组合所做的一个排序。”——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第六版》P66,偏好具有完全性,可传递性,非饱和性,分别对应本题的B、D、E项。
3. 答案选BCD,考查资源有效配置的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和资源配置方式(政府指令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以及市场状况(市场是否成熟)三项会影响资源是否能有效配置。
4. 如果以上回答能够解决您的疑问,希望能够采纳;如果仍有不懂,欢迎继续提问,谢谢。

经济学基础里的计算公式

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Y=C(Y-T)+I(r)+G,其中消费函数也可表示成 C=a+b(Y-T);投资函数也可表示成I=c-dr,其中c为自生性投资,d为投资的利率弹性(也就是投资曲线的斜率)。G为政府购买。 这样,可得Y=800+0.63Y + 7500-20000r + 7500, 即0.37Y=15800-20000r……………………………… ① 货币需求等于供给:0.1625Y-10000r=货币名义供给/价格水平=6000/1 可得0.1625Y=6000+10000r……………………………… ② 解方程组①②,得Y=40000,r=0.05, 即GDP=40000亿美元。 宏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书上29页有的公式: Y=C+I+G+NX,Y即为GDP,NX为净出口。 补充,重点是最下面的两个链接: (1)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数量 X 物价水平)/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当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后,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到其支付总额-延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支付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2)率 剩余价值率:衡量资本剥削劳动的程度 揭示资本家的剥削 m’= m/v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利润率:衡量资本增值程度 掩盖资本家的剥削 p’= m/(c+v)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 利润率与c/v(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 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 利润率与不变资本的节省程度成正比 年剩余价值率:衡量一年中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M’=年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m’v n/v=m’n 年利润率:衡量一年中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p’=M/(c+v) 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 衡量借贷资本的增值程度 银行利润率=银行利润/自有资本 衡量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的增值程度 平均利润率:取决于各部门利润率 社会预付资本在各部门中所占比例 (3)剩余价值形式公式: 超额剩余价值 = 商品社会价值 - 商品个别价值 超额利润 = 商品社会价格 - 商品个别价格 生产价格 = 生产成本 + 平均利润 股票价格 = 股息 / 利率 土地价格 = 地租 / 利率 (4)地租 级差地租 = 劣等土地农产品的社会价格 - 优等土地农产品的社会价格 绝对地租 = 农产品价值 - 社会生产价格 (5)资本理论 资本周转次数n = 1年 / 周转一次花费时间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 使用年限 折旧率 =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预付资本总周转(平均周转)= (1年中固定资本周转的总价值+1年中流动资本周转的总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6)社会资本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 I(v + m) = II c 具体实现条件: I(c + v + m) = I c + II c II(c + v + m) = II(v + m) + I(v + m)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首先追加生产资料 I(v + m)>II c I(c + v + m)>I c + II c 追加消费资料 II(c + m – m / x)>I(v + m / x) II(c + v + m)>II(v + m / x) + I(v + m / x) 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 I(v + v + m / x) = II(c + c) 具体实现条件:I(c + v + m) = I(c + c) + II(c + c) 基本原则: a.总量不变,II(c + v + m) = I(v + v + m / x) + I(v + v + m / x) b. m m / x c. 遇到c加 c; 遇到v加 v。 总结: 实现条件都是“=”,前提条件都是“〉”。 经济学上的公式 e^n =1+n/1!+n^2/2!+,,,,,,+n^i/i!+,,,, 边际成本=边际收益 △代表变化量,这个符号只出现在求弧弹性运算里.算法是后项减前项,比如从a点到b点的△Q=Qb-Qa。 在点弹性运算中,△Q趋进于无穷小(例b点无限趋进于a点),此时用dQ,dP表示,即对于需求函数,Ed=-(dQ/dP)*(P/Q)。其中dQ/dP是指Q对P求导或偏导。

厦大金融学硕考试科目及推荐书籍2017

厦大金融学硕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06宏、微观经济学
推荐教材1、《金融学》(第二版), 黄达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2、《金融学》,(美)博迪、(美)莫顿著,伊志宏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思睿厦大为你回答

考研厦大金融请教

厦大经院和WISE(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均设有金融学专业,考试试卷分别为806经济学和807经济学,考试内容均为宏、微观经济学,参考书目:前者目前是“平狄克+多恩布什”。后者为“范里安+曼昆”。 如果你才大二,时间充裕的话当然可以多看些专业相关的教材。我在知乎上回答过一个问题,列了一下我几年来看过的宏微观教材,并做了简要评价, 的名校逐渐把考试重点转移到真正的“金融”上来,货币银行学、公司理财甚至统计计量开始取代宏微观成为考试内容。当然这也是一个理性的趋势。不知道人大、中山、南开、厦大这些次优的传统经院会不会做出改变。还是那句话,学有余力的话,看些金融学方面的教材还是可以的。

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原因是: 1、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也提出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他们没有提出劳动二重性,混淆了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劳动,无法解释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却可以互相比较、商品的价值量是怎么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为什么商品的价值量反而下降了等一系列问题。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价值的本质问题,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后,就可以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区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3、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由于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阐明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因而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就能够正确地理解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从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扩展资料 劳动二重性的意义在于: 1、劳动二重性理论正确地解释了价值和价值量、价值本质和价值形态、以及商品货币关系,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2、科学地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 3、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即为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它是价值的实体,代表的是社会成员通过交换相互支配对方劳动的社会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劳动二重性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整个微观经济学的论证都是建立在三个基本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即完全理性、完全竞争、完全信息。而这三大假设都与事实难以相符。
首先,完全理性不可能。对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两大行为主体:居民户和厂商,虽然他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自身最大化的效用和利润,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他们的理性都只是有限的。居民户在日常的消费活动中难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厂商也不可能把生产活动总是安排在利润最大化点上进行。其次,完全竞争不现实。西方经济学对完全竞争具有严格的限定,包括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市场上每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流动性;信息是完全的。条件如此之苛刻,以致很多西方经济学家也坦言: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真正符合这四个条件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再次,完全信息不成立。完全信息假设在微观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么市场价格机制才会是有效的,资源就能实现最优配置。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往往却是不完全、不对称的。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经济学家们预言,价格机制的作用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结局,市场就会是无效率的。可见,假设不同,结论就完全不同了。西方经济学精致的理论大厦却是建立在这样一些脆弱的假设基础之上,它的科学性自然就会遭到严重的损害。

辨析题:经济基础就是经济体制这句话对不对

1、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 
2.经济基础是指在一个时期全社会的经济总量规模、结构关系及政府调度资源并投入建设的经济可行性由此可以测度社会的经济能力与政府的经济能力   
3.市场经济的基础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生产的基本状态,即人们衣食住行的状况。   4.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传统解释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上实现了由“对立论”、“补充论”向“共同发展论”的转变   
5.经济基础是指什么,第一,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只是对生产力来说,叫作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叫作经济基础。
6.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是社会的某一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总和。   
7.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生产关系就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就是利益关系,三者是同义语。
8.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同物异名”,相对于生产力而言,叫作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被称为经济基础
9.社会经济结构直接决定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故又称为经济基础.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因此又称为政治的上层建筑和观念的上层建筑。   
10.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又把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结构称为经济基础。”根据以上论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基础这三个概念的内在联系了。
****************************************
经济体制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参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各个个人的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通过这样的体系表现出来。
********************************************
综上所述,经济体制不完全等同于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