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经济学考研801和802有啥区别,最好能详细点。 我对微观经济学的认识

经济学考研801和802有啥区别,最好能详细点。

801和802肯定是不同学校的专业课
这样参考书目,试卷的题型估计都不一样啊
你要去你要报考的这两个学校去查

我对微观经济学的认识

有一次,在课堂上,同桌的同学开玩笑说,学习微观经济学这门课就像看偶像剧一样,虽然有故事情节,但是不论从哪一节开始看都不会影响对整体内容的理解,知识点都是分块的,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看。
  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有故事情节这一点我是认同的,课上老师会举出实例来描述某个经济学原理得来的前因后果,由这个经济学原理引起的市场现象和找出生活当中实实在在、生动形象的例子或者老师自己以往的经历来验证这个经济学原理的正确性。但是,我总觉得任何文章都不能断章取意,经济学这种严谨的学科书籍当然也不能例外。我觉得看微观经济学更像是读一本推理小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市场上的两大主体是消费者和厂商,由此展开,消费者需求商品,对应需求曲线,厂商供给商品,对应供给曲线,再将两者结合,讲到需求与供给关系的基本原理及供求原理作用达到的市场均衡。讲到这里,我们肯定会有疑问为什么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非得是这样的。接下来,就介绍了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形成的原因,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成本分析。讲完了消费者与厂商之后,就把他们放到市场当中,依次描述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这四种市场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其实,在知识点的编排上都是一脉相承,互相关联,有规律可循,有依据可依的。
  微观经济学学到现在,有很多现象都激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那些现象与我原先的臆想有很大的出入。比如,如果某一农户获得丰收,他的收入会增加;但如果所有农户的收成都破丰收记录的话,则他(以及所有)的农场收入非但不增加,反而(都)会下降。又比如,政府对汽油供应商征税,最后运用供求原理分析出实际上消费者承担了大部分的税收,而非供应商。前者是受供给规律的影响且农产品是缺乏弹性的商品,后者则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且供给相对富有弹性,而需求相对缺乏弹性。细细体味,经济学中的很多例子看似有其诡异和神奇之处,其实都是有理由可以解释的,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掌握,研究和探索。
  有人说,当你认真系统地学习经济学之后,你将会用一种同以往迥异的目光去审视整个世界。以后我买东西的时候不会仅仅关注它的价格如何变动,而会想想是什么导致了它的价格变动;大学本科毕业后我是出国,考研,还是工作,选择哪个我的机会成本会相对小些;平常复习各门功课的时间应该如何分布才能保证各科成绩最能相辅相成。经济学是一门帮助增强洞察能力和保障选择效率的学问,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就像老师说的,精通经济学的人在炒股的时候也会比别人更胜一筹。
  由衷而言,我不能不为经济学世界里的种种奥妙所折服。以上仅为我个人学习了微观经济学之后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原因是: 1、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也提出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他们没有提出劳动二重性,混淆了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劳动,无法解释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却可以互相比较、商品的价值量是怎么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为什么商品的价值量反而下降了等一系列问题。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价值的本质问题,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后,就可以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区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3、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由于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阐明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因而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就能够正确地理解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从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扩展资料 劳动二重性的意义在于: 1、劳动二重性理论正确地解释了价值和价值量、价值本质和价值形态、以及商品货币关系,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2、科学地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 3、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即为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它是价值的实体,代表的是社会成员通过交换相互支配对方劳动的社会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劳动二重性

会计考研需要考哪些科目

英语、综合能力等。
考试科目包括英语、综合能力(包括财数学、语文与逻辑),复试政治,专业课以及英语听力和口语。其中政治,专业课由各校单独组织命题,另两门为全国统考。
非会计类专业背景的考生在入学后、开课前需参加会计学综合知识考试(包括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内容),考核合格后可以按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学习,考核不合格者则需补修相关专业课程(包括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内容)后继续学习。

扩展资料:
会计硕士的报考要求: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2、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1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3、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会计硕士

考城乡规划专业的研究生,要考哪些科目

城市规划考研考试科目每个学校不尽相同;一般初试为国家统考科目而复试则根据每个学校专业特色自主命题,一般包括专业笔试和英语口语。下面以安徽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学位)专业加以说明。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学位)专业2017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研究方向
a.城乡规划与设计
b.区域发展与规划
c.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
d.城乡规划管理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56城市规划基础
④446城市规划设计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复试考试科目:(以下2门课中任选1门,调剂生需另外加试本专业6小时快题设计)
①区域规划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彭震伟,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
大学本科相关教材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①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②城市交通与市政工程规划
城市规划专业大学本科相关教材

①风景园林基础
②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
风景园林专业大学本科相关教材
说明
初试四科为统考科目,其中英语和思想政治为公共课;另外二门是专业课。
复试科目按方向选择不同的考试科目;同等学力人员复试需要加试二门专业课。

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

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多种多样且无限的需求而言,满足人类需求的资源是有限的。通常,人们为了得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要放弃另外一些自己也喜欢的东西。这种商品的有限性也被经济学称为稀缺性。


稀缺性产生的原因:
1. 数量的有限性,如耕地、石油、淡水等。
2.人类获取有用物品的能力有限性,如雷电、火山、风等自然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能源,但是人类没有办法去完全利用他们。
3.人口迅速膨胀,人口规模的扩大导致人均资源越来越少。
4.人的欲望具有无限膨胀性。

物理学科教学,考研初试要考哪些科目阿

两门公共课、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一门专业课。
考研初试考研科目共四门,为两门公共课、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一门专业课。两门公共课为政治、英语;一门基础课为数学或专业基础。一门专业课(分为13大类)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
其中法硕、西医综合、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计算机、农学等属统考专业课;其他非统考专业课都是各高校自主命题。

扩展资料:
考研要求规定:
1、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调入地区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2、考生初试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应相同。初试科目中未设置数学的考生,调入初试科目设有数学的专业,需在复试中加试数学。
3、第一志愿报考照顾专业的考生若调出照顾专业到其他专业,其初试成绩必须达到调入地区该照顾专业所在学科门类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

信息安全专业考研一般要考哪些科目

信息安全考研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1)数学一、(859)密码学。(院校不同,专业课考试范围内容略有不同)。

农学考研有哪些科目?

2016年农学考研科目及分数分布
1. 2016农学考研试卷结构
试卷每科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考试内容结构:农学门类公共基础其中任选一科考试:数学150分化学150分;农学学科基础综合其中任选一科考试: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150分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150分。
生理生化试卷的题型有:单选题、简答题、实验题和分析论述题,其中单选为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简答题为6小题,每小题8分,共48分;实验题为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分析论述题为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2. 2016农学考研专业课考试内容
农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农学门类公共基础(数学、化学)和农学学科基础综合(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基础课程。
3. 2016农学考研参考书目及考试分数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