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武汉音乐学院附中怎么考 舒伯特《小夜曲》曲式分析

武汉音乐学院附中怎么考

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声乐必须通过专业课的初试和复试,同时要通过文化课的考试才能进入到武汉附中就读。


音乐学专业(音乐教育招考方向)〔初、复试一次性进行〕
1、《基础乐理》、《视唱》、《听写》、《音乐常识》。
2、钢琴演奏:从曲目库中选取作品 2 首; 3、声乐演唱:从曲目库中选取歌曲2首(演唱科目的伴奏仅可使用钢琴伴奏CD 或清唱,不得另带伴奏人员;考生自备钢琴伴奏CD,CD中只能按照填报顺序 存储本场考试曲目,碟面需标明曲目顺序及名称)。
(2) 文化科目:
语文;英语;数学。(考试范围为初中三年级上学期及以前内容)
中考要求
凡获得我院“专业合格证”,即文化科目成绩和总结构成绩达到我院划定的分数线的考生,须回户口所在地参加中考,否则不予录取。
中考成绩发布后,须将加盖所在地招生部门公章的本人中考成绩单、中考准考证复印件于 2018 年 7 月 15 日前以特快专递邮寄或递交至武汉音乐学院招生就业处。

舒伯特《小夜曲》曲式分析

舒伯特于1828年他逝世前数月完成这首小夜曲。原为作者声乐套曲《天鹅之歌》的第四首,由维也纳音乐出版家哈斯林格题名,意借天鹅临死才放喉歌唱之说,暗示这一套曲为作者绝笔。《小夜曲》是作者根据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所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这首《小夜曲》由于旋律优美、动听,也被改编成器乐曲演奏,广受人们喜爱。 歌曲结构为二部曲式,大小调交替发展。第一段d小调旋律轻盈婉转,情绪柔和明朗,模仿吉它的伴奏,表现了一位青年向心爱的姑娘倾诉爱慕之情。 第一段歌词是对四周幽静环境的描绘。接着是8小节抒情而安谧的间奏。 第二段中部转D大调,运用了变化音,调性的变化使感情变得激动,形成全曲高潮。 尾声的旋律和节奏加入了新的因素。随着以D大调为主,带有大小调综合倾向的结束句由强渐弱,表现了爱情的歌声在优美恬静的夜色中渐渐远去。

武汉音乐学院属于几本

武汉音乐学院在湖北是第一批次招生,所以武汉音乐学院是一本大学。
武汉音乐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9所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之一,也是中国中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学府,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也是中国首批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
武汉音乐学院的前身是1953年由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和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的音乐部分组建而成的中南音乐专科学校;1958年,中南音乐专科学校与武汉艺术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湖北艺术学院;1972-1978年,学校校名为“湖北艺术专科学校”;1985年,学校改建定名为武汉音乐学院。

扩展资料:
文化传统
校训
立德,自强,崇文,精艺
立德:德是贯通中国伦理、华夏文化和学校育人的核心理念,“立德”作为该校校训之首,以勉励师生传承遵守中华民族之美德、诚信守法之公德、教书育人之师德、勤奋笃学之品德、求真善美之艺德。
自强:自强是一种积极向上、砥砺奋进、高尚自重的精神,一种凡有远大理想目标且欲达不休者都必须具备的重要精神,以此为训,以激励师生志向高远、自尊自爱、开拓进取、奋斗前行。
崇文:文指文化,也指文艺,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研究、传播以及人才培养等等,惟有深厚的文化学养滋润和广博的人类知识支撑方能成之,把“崇文”一项列入该校校训,以强调学校的教书责任,也强调其育人标准。
精艺:艺者,不可一日不练,不可一时不勤,不可一刻自满,不可须臾自诩已达天涯海角或在高山之巅而成精艺,把“精艺”一项列入学校校训,以勉励师生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永不自满、更上层楼。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武汉音乐学院

音乐考研,考过的真题还会再考吗?

会,我报考的星纽带音乐考研,带我们的老师说的,一定会串着考,然后给我们做了每年考试的例题分析,总结常考题和必考题,基本每年还会有10%的超纲题,建议考过的题也要做准备。    

=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音乐曲式分析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钢琴家周广仁根据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改编的钢琴独奏曲,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优秀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每当我听到或者弹起这首曲子,都使我联想起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和历尽沧桑的陕北劳苦人民。
一、文化背景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原型是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是产生在陕北的一首民歌,属于典型的陕北“信天游”。信天游产生、传唱在广漠的黄土高原,这里沟壑纵横、起伏连绵。黄土、黄风、塑造出陕北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苍茫、恢宏之中深藏着悲壮与凄凉,沉郁、寂寞之中孕育着刚毅与稳健。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产生出了陕北民歌独特的风格特点。赶脚人、走西口的人的凄苦、悲惨的生活赋予陕北民歌以独特的粗犷和苍凉。
据说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编唱的,传说四妹子和三哥哥是一对甜蜜的恋人,后来三哥哥当兵到外地,回来时四妹子已经嫁人。于是,这首深沉、伤感的情歌就产生流传了出来。
谱例一:
(由于网络无法显示该谱,详细请参考黄河之声杂志)
这首歌的旋律也有人记成如下形式:
谱例二:
(由于网络无法显示该谱,详细请参考黄河之声杂志)
这首歌原来是一首较长篇幅的叙事歌曲,原词长达三十余段,人们在传唱中只唱其中的几段。旋律中的双四度框架是陕北信天游的典型特点,大跳的音程显得刚劲有力、奔放粗犷,第九小节处的一个向下五度大跳,给人一种十分凄凉的感觉,最后三小节婉转低回的下行旋律象是无可奈何的深深的叹息,表达了对生活、对命运的无奈。所有这些又都是和遍布沟壑的黄土高原紧密联系着,和当地人的悲苦生活联系着。“长歌当哭”,我们从这首歌里读出的是生活的酸涩和命运的坎坷,内心无限的痛苦用“唱”表达出来,更有一种欲哭无泪的辛酸和苍凉。
二、曲式分析
经周广仁改编后《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表现力已经和原来的民歌《三十里铺》有很大的不同,成为非常钢琴化的、带有叙事性的一首变奏曲。全曲由一个主题和八个变奏共九段音乐构成,主题和变奏一、变奏二组成第一部分,表现旧社会陕北人民的苦难生活,变奏三、变奏四、变奏五组成第二部分,表现陕北人民的斗争,变奏六、变奏七、变奏八组成第三部分,表现了光明和胜利。作品通过变奏的手法,按照作者的构思,安排了一个由苦难——斗争——胜利的变化过程,表现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思想,大大地提高了原民歌的表现力,变成一部颇具规模的钢琴作品。
民歌主题在这里变成了3/8拍,用稍慢的中速和暗淡的音色表现“苦难的岁月”,前两个乐句在G徵调上,后两个乐句移到C徽调上,也可以前后统一看成C徵调式(如谱例二)。第四小节伴奏织体中下行的音调象轻轻的啜泣,bE音的多次使用,构成了所谓的“苦音”音阶,给人以一种悲凉、凄苦的感觉。主题的最后三小节是它前面三个小节的下五度(上四度)变化模仿。谱例三:
(由于网络无法显示该谱,详细请参考黄河之声杂志)
变奏一主旋律仍在高音区,音乐织体变得稍微活跃,但仍是统一在较为暗淡的“苦难的岁月”的灰暗色调之中。
变奏二主旋律移至低音区,高音区的节奏和副旋律轻轻的点缀,更衬托了低音旋律的低沉。
主题和变奏一、变奏二组成第一部分,其基本情绪是一致的,具有一种叙述性质,仿佛在向人们讲述过去苦难的悲惨生活。
变奏三织体变成浓重的柱式和弦,速度加快,节奏坚定有力。这个变奏主题没有完整出现,而是被简化成骨干音出现,左右手的反向进行更增加了巨大的动力性,富有冲击力量,表现了一种顽强的抗争与奋斗形象。
变奏四在变奏三的基础上增加附点节奏,音乐动力更大,富有更大的冲击性,似乎斗争更为激烈
这三个变奏组成全的第二部分,表现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形象。
按着是一个过渡乐句,仿佛是一阵疾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象征经过斗争即将迎来光明。
接下去变奏六、变奏七、变奏八组成本曲的第三部分“解放区的天”。
变奏六变成G徵调,高亢、明亮、舒展,富有歌唱性,表现了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喜悦心情。其实这个变奏才是民歌的原型,在这里被作者巧妙的安排成了一个变奏。
变奏七是在高音区欢快的十六分音符,模仿竹笛的音乐效果,音色明亮,节奏欢快。低音区的副旋律与高音主旋律相应成趣,表现了解放区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胜利的热闹情景。
变奏八是全曲的高潮,八度重复的柱式和弦中包含着主旋律,像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大合唱,形成一股强大的洪流。调性回到C徽调。第10、11、12、13、14小节的向上的离调模进,把全曲推向高潮。曲式图示:
(由于网络无法显示该谱,详细请参考黄河之声杂志)
从调性布局来看《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具有三部性的变奏曲式,主题和前五个变奏均以C为宫,变奏六和变奏七以G为宫,变奏八回到C为宫,从叙事的情节和情绪变化的情况来看,也具有三部性A、A1、A2组成第一段,A3、A4、A5构成第二段,A6、A7、A8构成第三段。
三、民歌《三十里铺》和《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唱、奏比较
民歌《三十里铺》是一首感情浓郁、质朴的优秀民歌,演唱时首先要了解它的人文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它所表现的基本情感,从总体上把握它的基本情绪特征。只有理解陕北文化总体上的风格特点,才能理解陕北信天游的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只有理解陕北信天游的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才能演唱好这一类民歌,包括这首《三十里铺》。因为每一首民歌都是当地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与它的文化母体有着血肉相连的紧密关系。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还必须仔细研究这首歌曲的个性特点,唱出它的独特的个性,包括每一个字的咬字、吐字、节奏、润腔等细微的处理,现在以经过改编的民歌《三十里铺》为依据,简单谈谈演唱的处理。
谱例四:
(由于网络无法显示该谱,详细请参考黄河之声杂志)
改编后的民歌是一个ABA'三段体结构,增加节拍、节奏的变化与对比,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力。
A段的前两句带有叙述性质,演唱不应投入过多感情,平淡、叙述的唱出来就可以了,第一句中的“来”字可以从下向上滑上去,“名”字可以做先直后颤的处理,以增加民歌的浓郁风格。第三句感情要浓一些,但要真诚、内在,含蓄一些,不能过分。整个A段应为B段的真情直接表白留下余地,使演唱富有层次。
B段变成三拍子,是内心感情的直接表露。这一段要防止唱成舞蹈性的三拍子,演唱要深情,感情要浓一些。
A'表达了对相爱的人不能相聚的无奈,流露出内心无限的惆怅。A'在结构上回应了开头,使作品更为完整。
2、《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演奏处理:
演奏《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首先要了解民歌《三十里铺》的内容和背景情况,最好是能够演唱《三十里铺》这首歌。因为这首歌和它的文化背景都是《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文化背景,了解《三十里铺》也就是了解《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文化背景。其次,要了解改编后有哪些原来没有的新思想,比如《三十里铺》表达的是个人的情感,而《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已经上升到了表现全民族的斗争历程,进而升华到全人类从黑暗经过斗争达到光明的思想高度,这一点是《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基本思想,是对民歌《三十里铺》的重要突破,如果不掌握这一点,将很难演绎好这首钢琴作品。在下来要对作品的每一个变奏作出细致的处理。变奏一速度是中板,不要太快,旋律的连奏要极富歌唱性,左手和声要深沉,不能过响,第三和第七小节最后一拍的声部超越,旋律音略突出一点,但又不能过分。第三句是一个转折,要轻下来,并把左手的低音突出出来,勾勒出“苦音”音阶的下行音调。(见谱例三)。
变奏一、变奏二尽管织体有些流动,但是情绪一定要和主题保持一致,音色要保持稍暗,不能明亮。
变奏三、变奏四用断奏的弹法,由弱至强,坚定有力,表现出“斗争”的形象。变奏五要饱满有力的弹奏,双手向两极展开的时候,声音要刚劲有力,这一变奏始终是切分节奏,两个音的音型应在第二个音上踩踏板。
紧接着的一个连接句,要求非常流畅,一气呵成。
变奏六是民歌原型,在这里变成欢快的性质,要用明亮的音色弹出嘹亮的歌唱性旋律,给人以陶醉的感觉。
变奏七是人们欢庆舞蹈的场面,十六分音符要流畅、均匀,左右手的进行要有复调的感觉,两个声部的音量要恰到好处,相应成趣。
变奏七之后又有一个四小节的转调连接句,要流畅、潇洒,左右手的平行进行音要整齐,渐强推出变奏八的高潮乐段。
变奏八是全曲的高潮,速度不能慢,力度要强,结尾更强,要表现出宏大的气势。弹奏要坚定,充满信心,每一小节的第一拍八度重复的低音要稍加强调。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表现了经过斗争战胜黑暗达到光明的思想,表达了追求胜利的斗争历程,是中华民族从苦难之中争取幸福光明的缩影和形象写照。乐曲具有叙事性、情节性,同是又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音乐考研真题哪更丰富些?

这个一般要看往年考过的学长学姐他们会整理真题的,前段时间一学姐介绍的星纽带不错,他们会整理了各大院校的音乐考研真题,你可以看看。        

音乐剧《猫》的主题曲回忆怎么样,请赏析

1 戏剧内涵:
  音乐剧《猫》在海外20年的狂潮不衰,除了作品本身的精纯以外,更多的还应该归功于《猫》剧所倡导的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与理念,和这种理念可以在生活中对应的人群。猫的伶俐、猫的乖张、猫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此新奇的吸引着人们,从猫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一个全新的自我定位,这是个奇特的发现过程,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的生活与一只猫咪的生活做比,但是从音乐剧《猫》中,从那些千奇百怪的小生灵身上,从他们梦幻般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从生活以外的角度,审视自我和自我的生活。
  就象下面的一段文字描述的那样:
  在桀骜的独来独往中高贵着,在傲慢的灵性间我行我素的美丽着;
  智慧、敏锐而带着些许凌厉的心扉可以在永无止境的奔忙中悠然自若;
  放纵、忘我、酣畅淋漓的感受世界,享受着、付出着,肆无忌惮的生存;
  一群猫,造物的禀赋,让她们成为猫。
  《猫》是一个舞台奇观,从该剧一开始,它就用开场音乐告诉观众这是一部非凡之作。他巧妙的用猫的世界来隐喻人类的社会,这是一次关于世界观和人生态度的探讨。
  2戏剧的表现形式
  英国式芭蕾,古典乐,摇滚乐,爵士乐为主要表现风格。
  a音乐《猫》中的舞蹈
  《猫》中的舞蹈相当突出,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优美的舞姿、高难度的动作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纯洁无暇的美。轻松活泼的踢踏舞体现了保姆猫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她非常具有亲和力,她总是忙忙碌碌,为猫族做一些慈善公益性的事业。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b音乐剧《猫》中的音乐
  《猫》的音乐非常动人,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它传遍了全世界,成为当代的经典歌曲,多次获奖。现在《回忆》已经和《猫》剧紧紧地连系在一起,成为该剧的招牌和象征。
  c音乐剧《猫》中的戏剧。
  韦伯非常注重音乐剧题材的选择,这是充分的考虑到音乐剧的另外一个要素:戏剧性。音乐的写作对于表现剧情的戏剧性矛盾冲突有着天然的优势,当剧情需要表现人物内心激烈复杂的情感斗争而又不能通过言语或肢体来传达时,音乐就承担了这个任务。在《猫》中,当衣衫褴褛的格里泽贝拉动情的唱出“回忆”(Memroy)时,那经典的旋律把这只饱受生活摧残,离群多年而又风光不在的老猫的内心世界表达的淋漓尽致,她对美好生活的那份憧憬和盼望回到猫家族中的向往,把整部剧推向了最高潮。每当“回忆”的旋律响起,观众总是抱以热烈的掌声,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杰里科猫的一员,来共同庆祝格里泽贝拉被选中升上九重天获得新生。可见音乐为烘托剧情起到的巨大作用。这些经典乐曲都在剧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每部音乐剧的标志和象征。\
  3 音乐的作用
  此剧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些美妙的音乐,正是这些风格各异而又高度统一的音乐才把剧情一次又一次的推向高潮,让观众在惊喜和兴奋的同时完全融入到剧情当中,进入到曼妙的神话世界。
  创造这个音乐神话的人正是当代音乐剧大师,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这位声名显赫的音乐家身上有许多耀眼的光环,他曾四次获得托尼奖、四次Drama Desk奖、三次葛莱美奖以及五次劳伦斯•奥利弗奖。他的《猫》更是成为世界上演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音乐剧,正如这部音乐剧宣传海报上所写着的“Now And Forever”现在和永远,这也许是它经典地位的最好表达,它会续写自己的神话,吸引更多的观众。他开创了一个音乐剧的新时代,用他独特的音乐语言诠释着他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音乐剧四大经典名作中竟有两部都是他创作的。无论是剧中气势辉宏的交响乐乐段还是温柔倾诉的优美旋律都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音乐剧中的音乐创作,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舞台表演艺术,有许多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则。音乐是音乐剧中的灵魂,音乐标示了音乐剧的存在,而音乐剧也使得经典的音乐唱段得以流传经久不衰。音乐的出色与否决定了一部剧作能否成为传世的经典。让我们从音乐主题的选择、整体性、旋律性、戏剧性、多样性等几个宏观的方面来看韦伯音乐创作的特点:
  一. 主题的选择。
  韦伯的音乐剧创作非常注重题材的选择,他喜欢选择一些具有严肃的社会意义、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引起人们内心普遍共鸣的主题。因为这样的主题极具戏剧性、冲突性;这样,他的音乐创作就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度把戏剧性的剧情用音乐连接起来。
  二. 整体性。
  音乐剧的创作非常讲究整体性。这是什么意思呢?音乐剧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音乐是其中贯穿始终的线索。从序曲到幕间音乐直至剧终谢幕的音乐,都需要有体现其整体性的音乐把它们完美的联系起来,一气呵成,使观众产生完美的整体感,而不是一首首毫无关联的歌曲大联唱。韦伯无疑具有这种过人的整体把握能力。从他的音乐剧中不难看出,作品的风格是一致的。韦伯的音乐是流行、摇滚和美声的综合体,使用不同的音乐语言不仅拓宽了音乐剧的表现手段及范围,还巧妙的让人们接受了严肃题材的音乐剧也可以用轻松活泼的轻音乐甚至是摇滚乐来诠释的观念。在配器上,他打破了管弦乐的限制,将电声乐器引入到音乐剧中,同时加入具有古典风格的合唱来渲染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以此来加强作品的时代感和表现力。要把这些不同风格的音乐语言统一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的不好就是不伦不类。然而,在观众听来,韦伯是很善于处理这不同“种类”的音乐的,在他的剧中,不同的乐段和不同的场景、剧情珠联璧合,古典的、流行的、甚至是激进的摇滚乐都在同一部剧中依次亮相。我们感受到的这种结合是非常自然、统一的,并没有牵强的感觉。从演出的效果来看,观众并没有对这种尝试提出什么异议,反而是为他喝彩,可见他把这种看似矛盾的问题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巧妙的解决了。这不由的让人产生一份敬佩之情。对于韦伯来说,那是一种游走于古典与流行中的自在与从容。
  三. 旋律性。
  旋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歌曲的灵魂。每一部成功的音乐剧必然有让观众难以忘怀的优美旋律。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些经典的旋律才成就了剧作的不朽。这一点在古典歌剧中的情况也是一样的,正如当提到《图兰多》人们马上会想到“今夜无人入睡”、说起《卡门》我们就会想起“斗牛士之歌”。很多人也许对整部歌剧并不熟悉,然而说到其中的著名唱段,却是无人不知。可见,好的旋律对作品的影响是多么巨大。旋律的创作最能体现作曲家的天才,几乎在韦伯所有的音乐剧作品中,都有几首歌曲成为经典。1978年上演的《艾薇塔》又一次引起了轰动。提到这部音乐剧,我们马上会想到“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这首著名的歌曲,歌曲情深意重,闻者无不为之动容,正是通过这首歌曲,人们知道了贝隆夫人的传奇故事。无论是充满矛盾、斗争的场面,还是轻松欢快的喜剧氛围抑或是温柔缠绵的倾诉,都在他神奇的笔下妙笔生花。听上去是那么的恰如其分。出众的驾驭旋律的能力使他的作品总能让听者过耳难忘。但他并没有因为讨巧的旋律而丧失创作的艺术水准,这正是他的大量作品得以成为经典和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
  说到《猫》,这恐怕是国人最为熟悉的一部音乐剧了,作为世界四大音乐剧之一,它在全球巡演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自1981年上演以来,一直到现在它还在继续自己的神话,它的足迹遍及世界的很多角落。伴随这部音乐剧的是一首经典的歌曲“回忆”,这首歌曲可以说是韦伯的代表作,是一首超越语言和地域限制而传遍全球的名作。它已经和《猫》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该剧的招牌和象征。就在《猫》剧的现场,当“回忆”的旋律响起,包括笔者,全场的观众都情不自禁的长时间鼓掌,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据统计,有超过200位的各类艺术家都录制过它,被录制达600多次,包括芭芭拉•史翠珊、娜塔莉•科尔和多明戈等。当然,作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韦伯的音乐才能不仅体现在音乐剧领域,1996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主题歌“永恒的朋友”也出自他的手笔,莎拉•布莱曼和卡雷拉斯的倾情演唱为之增色不少,也使这首歌曲家喻户晓。
  四.戏剧性。
  在上面已经提到韦伯非常注重音乐剧题材的选择,这是充分的考虑到音乐剧的另外一个要素:戏剧性。音乐的写作对于表现剧情的戏剧性矛盾冲突有着天然的优势,当剧情需要表现人物内心激烈复杂的情感斗争而又不能通过言语或肢体来传达时,音乐就承担了这个任务。在《歌剧院的幽灵》中,韦伯创新的引进了“音乐戏剧性展开”的概念和方法,把歌曲插入到对话当中,使他们成为连接剧情的线索。同时,在这样的剧情背景下,音乐剧中就包含了歌剧所有的要素,他不但大量的采用古典音乐的背景,用歌剧中的宣叙调,咏叹调来发展剧情,还使用一些大歌剧的片断,演员的演唱也必须用传统的意大利美声唱法。其中的经典唱段和歌曲如“夜之歌”(The music of night),“想着我”(Think of me),“对你的渴求”(All I ask of you)等都极大的推进了剧情的发展。《艾薇塔》中同样有“阿根廷,别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Argentina)这样的金曲,很好的完成音乐渲染剧情的任务。这些经典乐曲都在剧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每部音乐剧的标志和象征。
  五.多样性。
  这里主要是指韦伯创作风格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他有一种糅合各种音乐风格的能力。通常来讲懂严肃音乐的人一般都是专业学习音乐的,他们没有写作流行音乐的经验,也写不出具有流行味的音乐作品来。而懂流行音乐的人又往往缺少西方传统音乐需要的那种修养,没有驾驭大型戏剧音乐的能力。但是,音乐剧恰巧是这两者的结合,缺乏任何一种能力都不可能成为杰出的音乐剧作曲家。韦伯出生在英国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母是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钢琴教师,他十九岁考入了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管弦乐编曲,严格的音乐训练使他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素质,同时,年轻的他对那时在英国正大为流行的摇滚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合不同风格的音乐成为他一直追求的艺术目标,他成功的做到了这些。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创作的时候没有觉的音乐剧和歌剧有什么不同;可能是因为我出生在20世纪,如果出生在18世纪,我可能就写歌剧了。”在他的音乐作品当中,音乐风格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限制,他大胆的使用一切可能的音乐元素,音乐风格也越来越难以简单的给出定义,时而是古典音乐,时而又是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拉丁舞曲等。他的最新作品《孟买之梦》再一次体现了他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与印度作曲家拉赫曼的合作是他试图将东方文明的魅力引入音乐剧的又一次大胆尝试,评论界对这部剧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评语,但一切都需要时间来检验。我相信人们会给韦伯一个的评判。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素养全面、艺术视野开阔的音乐家,他并不固守某一种艺术趣味,而是大胆的借鉴,使用各种各样的音乐素材,只要是可以恰当的表达音乐剧作品的需要,就把他们融入其中。这些都体现出韦伯作为艺术家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扎实的音乐功力。
  韦伯不愧是一位音乐剧的革新者和大师,他为音乐剧开辟了宽广的艺术表现道路,并以自己的巨大成就开创了“现代派”的音乐剧流派。为当时处于低靡状态的音乐剧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成功崛起使英国音乐剧走向国际,和百老汇音乐剧分庭抗礼。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使自己的艺术有了不断发展的动力。这种不断推陈出新的精神和努力成为如今繁荣的英国音乐剧市场的重要基础。由于他的作品受到大众的喜爱,客观上,还帮助音乐剧这种剧场艺术真正走入了大众的生活。他的作品影响着与他同时代以及后来的无数音乐剧作曲家,为他们树立了一个典范,他们永远可以在韦伯的作品中找到新的素材,新的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