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按照评价功能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哪些种类 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是什么?

按照评价功能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哪些种类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其作用主要有二: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适当安置学生。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教学过程,步骤是: ①确定形成性学习单元的目标和内容,分析其包含要点和各要点的层次关系。 ②实施形成性测试。测试包括所测单元的所有重点,测试进行后教师要及时分析结果,同学生一起改进、巩固教学。 ③实施平行性测试。其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复习巩固,确保掌握并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划分:目标参照评价 常模参照评价。 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4、相对性评价 相对评价法是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排出名次、比较优劣的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便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 5、绝对性评价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绝对评价设定评价对象以外的客观标准,考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促使学生有的放矢,主动学习,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差距,调整自我,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 发展趋势 首先,在评价主体上,更加强调学生的自评。 其次,在评价功能上,更加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再次,在评价类型上,更加重视实施形成性评价。 最后,在评价方法上,更多采用相对评价法。 扩展资料 评价意义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相反,它更是激励教师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不断学习、改进、提高的过程。简要地说,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如下重要作用。 1、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育创新意识,达到改进课堂教学的目的。 评价体系的建立,意味着对课堂教学中与教和学相关的各种因素的选择和侧重点不一样,这些不一样的地方将促使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评价所侧重的各种相关因素,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展示和发挥的重点,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2、课堂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功能,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地评析教师课堂教学的状况和优缺点,只有让教师了解了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优点、亮点、特点和弱点,才能找到今后努力发展的基点和方向。 课堂教学评价正是教师了解自己教学情况的一条关键途径。同时,课堂教学评价还可以使教师在相互之间的听课、评课活动中增进了解,互相学习,在听课、评课的交流中激发内在的需要和动力。 3、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水平和能力是教师立足的基点,如何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是教师教育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正好可以为广大的教师提供一个科学了解自身教学状况的窗口,使其明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针对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教师的适应性问题而言,课堂教学评价特别是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正是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 4、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决策和鉴定功能,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工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开展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地鉴定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质量、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等,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更系统化,决策更科学化。 5、课堂教学评价是对一个教师的肯定,是对学生的责任所在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一名教师来说对她工作态度及成绩的肯定,所以,课堂教学评价一定要科学,公平。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课堂教学评价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是什么?

1、促进教师更好、更快地发展通过评价,可以使评价人与被评价人都能够了解授课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发现授课人对教学过程的理解、认识及操作各环节、步骤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评价人与授课人的相互交流,去发扬长处、解决与修正不足,从而使双方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2、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使评价人与授课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整体表现和基础状况,如科学思维、基本技能、学习态度、知识基础等等。这样,评价人与授课人就可以针对学生实际,深入探讨研究,找到与之相对应的、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比例。
3、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完善与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对一种新的物理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实验改进等方面进行检验与完善。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使评价人与授课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对不合理部分及时地进行分析、研讨,寻找解决的策略,从而使该教学改革实验在不断地被检验的过程中得到修正、发展和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

所学的专业足够有体系和结构是什么建立的前提?

专业,一般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实际上,专业有广义、狭义和特指三种解释。 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 狭义的专业,主要指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这些职业的从业人员从事的是比较高级、复杂、专门化程度较高的脑力劳动。一般人所理解的专业,大多就是指这类特定的职业 学科:第一种含义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等。 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也有自然、社会、人文之三分说)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概念的下位概念。学科的第二种含义: 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 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 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在一个学科,可以组成若干专业;在不同学科之间也可以组成跨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又是不同范畴的概念,人们往往容易混淆二者的差异。学科和专业的构成是不同的。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 一、研究的对象或研究的领域,即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 二、理论体系,即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 三、方法论,即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 专业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人员。培养目标即专业活动的意义表达。课程体系是社会职业需要与学科知识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专业活动的内容和结构。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与否、质量高低、实施效果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状况。专业人员主要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没有“人”的介入,专业活动不可能完成。 学科与专业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学科发展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学科以知识形态的成果服务于社会,一般称之为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又可分为科学型和技术型两种。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学科与专业目标的区别表明两者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学科与专业并存是高校的一种特有现象,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取决于其学科、专业水平。 学科和专业经常容易为人们所混淆。专业往往被人们等同于二级学科。

什么是专业?什么是学科?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又是什么?

专业,一般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实际上,专业有广义、狭义和特指三种解释。 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 狭义的专业,主要指某些特定的社会职业。这些职业的从业人员从事的是比较高级、复杂、专门化程度较高的脑力劳动。一般人所理解的专业,大多就是指这类特定的职业 学科:第一种含义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等。 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也有自然、社会、人文之三分说)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概念的下位概念。学科的第二种含义: 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 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 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在一个学科,可以组成若干专业;在不同学科之间也可以组成跨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又是不同范畴的概念,人们往往容易混淆二者的差异。学科和专业的构成是不同的。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 一、研究的对象或研究的领域,即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 二、理论体系,即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 三、方法论,即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 专业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人员。培养目标即专业活动的意义表达。课程体系是社会职业需要与学科知识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专业活动的内容和结构。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与否、质量高低、实施效果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状况。专业人员主要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没有“人”的介入,专业活动不可能完成。 学科与专业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学科发展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学科以知识形态的成果服务于社会,一般称之为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又可分为科学型和技术型两种。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学科与专业目标的区别表明两者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学科与专业并存是高校的一种特有现象,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取决于其学科、专业水平。 学科和专业经常容易为人们所混淆。专业往往被人们等同于二级学科。

学科课程的优缺点都有什么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优点在于:
1、以浓缩的形式集纳人类在各个基本学科领域探索的成果,间接经验的容量较大,有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2、便于按知识逻辑顺序组织教材,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3、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主要缺点有:
1、科目繁多的学科课程导致总体课程体系臃肿不堪,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2、学科课程以分门别类的方式组织和编排,而学生的现实生活却是完整的,这种课程上的人为的割裂,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的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 XXXX 》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参照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上编制的)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教育必修课)
— 1 —
学 时: XX 学 分: XX 适用对象: XX
一、课程定位 (本门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地位及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建议以“就业面向岗位”的需求为中心,以培养学生XXXX能力为依据设计,应
充分考虑到专业岗位的特点,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兼顾学生就业后持续发展的可能。)
2.课程设计思路
三、能力目标
1.社会能力 2.专业能力 3.方法能力
四、学习目标 五、学习情境
1.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课程总标准)
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表1: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
2.学习情境教学设计(课程章、节标准)(每节一个表格)
表2: 学习情境1: XXXXXXX(节名称)
学习情境2:XXXXXX
学习情境3:XXXXXX …………
六、教材和教参选用
1.推荐使用教材:(名称、出版社、版次) 2.参考资料;(名称、作者等。不限数量)
七、考核评价要求
1、评价内容及方式(建议平时过程管理与期末测评相结合,平时成绩计40%,期末计60%) 2.评价标准
八、教学资源要求
1、教学设备条件 2、教师团队

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过程是?

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
1.确定目的,即课程评价人员要确定他们要评价什么,并由此决定如何设计评价方案。在这一阶段,课程评价人员要详细说明评价的目的,要识别评价是在哪些政策和限制条件下进行的,要决定评价在哪个课程范围(如整个课程计划,还是某个课程领域,等等)中进行以及如何安排评价的时间,要认定在实施评价后所达成的决策程度,等等。
2、搜集信息。在这一阶段,课程评价人员要认清评价所需的信息来源,以及能用于搜集这些信息的方法、途径和手段。
3、组织材料。在这一阶段,课程评价人员要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编码、组织、储存和提取,使之有效地运用于评价。
4、分析材料。在这一阶段,课程评价人员要选择和运用适当的分析技术,对经由处理的材料进行解释。
5、报告结果。课程评价人员要根据课程评价的初衷,决定课程评价报告的性质,包括报告的阅读对象、报告的形式(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是描述性的,还是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等)以及有关报告的其他事项。

课程与学科有什么区别啊?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上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某一门学科。举个例子,高中课程就是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学科可能就只有语文或者只有数学等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