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 正文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 名词解释钟嵘的“滋味说”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家贫,但自己却“嗜学”学习上“无书”和“无师”。学艰难,穷冬时节,穿行深山雪谷,“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一日粗茶淡饭只有两顿。
克服的方法:
①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以此得以遍观群书。
②苦无名师引导,长趋百里外,从师叩问。
用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从未动摇求学的意志。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
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扩展资料:
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作者赠他这篇文章,是以勉励他勤奋学习,但意思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申而出,婉转含蓄,平易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读来令人感动。
宋濂为人宽厚诚谨,谦恭下人。此文也是一如其人,写得情辞婉转,平易亲切。其实按他的声望、地位,他完全可以摆出长者的架子,正面说理大发议论,把这个青年教训一通的。然而他却不这样做。
他绝口不说你们青年应当怎样怎样,而只是说“我”曾经怎样怎样,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地位上,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切身的体会去和人谈心。不仅从道理上,而且从形象上、情感上去启发影响读者,使人感到在文章深处有一种崇高的人格感召力量。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缩短了与作者思想上的距离,赞同他的意见,并乐于照着他的意见去做。写文章要能达到这一步,决非只是一个文章技巧问题,这是需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作基础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送东阳马生序

中国文学批评史 名词解释钟嵘的“滋味说”

滋味说:
南北朝产生的一种关于诗歌的审美要求。陆机《文赋》:“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张衡《怨篇》,诗典可味”。均为以“味”言诗。在这里“味”乃指诗歌的一种艺术效果。
南朝钟嵘在《诗品序》中始言“滋味”:“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钟嵘时代,五言诗正蓬勃兴起,渐渐取代四言诗的地位。与四言相较,五言诗增大了诗歌表现的容量,更利于表达复杂的情感与事物。钟嵘从理论上推崇五言诗,并认为它最有滋味,乃是诗歌发展之必然。滋味因此而成为重要的诗论标准。联系当时诗歌创作,钟嵘提出滋味说,实有所针对,东晋时,玄言诗泛滥,影响所及,至于南朝。钟嵘认为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即指玄言诗侈谈玄理,有悖于诗歌审美规律。于是他标举滋味,实乃使诗歌回归正途之举。滋味说的主旨便是使诗歌具有它本应具有的审美感染力。他说:“于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钟嵘提倡滋味说,与他对诗歌创作抒情特征的把握直接相关。他认为:“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各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在他看来,诗歌的作用在于表达情感。情感外现于诗就变成了“滋味”,供人玩味、体验。后世皎然、司空图、严羽一派诗论受钟嵘滋味说影响甚巨。

相关推荐: